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

上传人:喾宸****分享 文档编号:179199628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保留了原题号)1、(4分)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结果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C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A、AB、BC、CD、D2、(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

2、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3、(4分)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如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4分)“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

3、,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B、C、D、5、(4分)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A、B、C、D、6、(4分)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

4、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4分)有的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8、(4分)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

5、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9、(4分)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10、(4分)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领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

6、司”这种经营方式()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B、改变了田纳西和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11、(4分)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二、主观题12、(2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618

7、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 8 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 9 世纪达到顶峰。摘编自

8、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摘自南方周末(1)根据材料一(图),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3、(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

9、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保留了原题号)1、(4分)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结果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

10、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C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A、AB、BC、CD、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分析推理的能力。试题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A项的对

11、应关系符合题意。B项的结果指的是实施市易法的原因,与措施不合,应排除。C项的结果“迅速发展”表述不合史实,中国民族工业一直都艰难的曲折发展故排除。D项的结果表述不合史实,实施殖产兴业政策之后,日本在短短15年内大大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从封建的农业国初步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农业工业国,为达到完全的民族独立和产业革命的新阶段创造了条件,故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于材料型选择题:(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12、(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2、(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试题分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大众传媒的变迁,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解答:“申报刊载西装叹”中的一个“叹”字,以及“

13、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说明对人们崇洋媚外、浪费金钱、轻视利权的叹息,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目的主题相背离;B、C两项程度词“主流”、“普遍”用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当时土洋并存的社会现实。故选:D。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大众传媒的变迁,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3、(4分)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如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

14、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取数据图表,调用所学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试题解答: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A项错误。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不能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B项错误。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较大说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C项正确。表格中的信息没有涉及人文教育,D项不能体现,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而分析数据图表要抓住时间、数据走势变化,结合时代背景、事件来综合思考。4、(4分)“吾国纱

15、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B、C、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试题解答:材料中“欧战”即指的是一战(19141918)。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与使中国棉纺织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