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79059501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PPTX 页数:79 大小:5.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 唐诗五首,第 三 单 元,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第一课时,野 望,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我们领略到的不仅仅是美景,还有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受诗人的心语,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誉为“酒家之南董”。其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行世,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

2、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

3、唯落晖,注释,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译文,山山唯落晖,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注释,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译文,长歌怀采薇,用典是古

4、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典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 典,三个典故,1.东皋,皋”是水边地。 “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 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三个典故,2.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三个典故,3.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

5、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

6、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诗的精妙所在,颈联着力刻画了视野所见山野放牧归来的生活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了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诗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

7、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野望,首联,颔联 远景 静态,叙事抒情,惆怅孤寂,颈联 近景 动态,尾联 抒情,黄鹤楼 崔颢,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为了赞美这首诗,不惜杜撰“诗仙”李白打油诗来造势:“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这首优美的诗歌黄鹤楼,崔颢(h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8、。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楼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

9、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黄鹤楼的来历,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联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

10、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这两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

11、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2. 首联中的“空”字有何妙处,晴天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烟”描绘出一种朦胧、迷漫、飘忽的景象。诗人用一“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与“日暮”一起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图,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

12、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5.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唐代自开国以来,各部落不断袭扰,朝廷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

13、一首边塞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诗人单车问边,虽有孤寂之感,但更多的是凌云之气,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注释,欲:想要。 过:经过。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胡天: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

14、士,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译文,原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注释,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走到萧关恰逢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译文,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疆的将士)和经过的地方,为下面的写景做铺垫,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诗人即

15、景设喻,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一片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且大。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3.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营造的意境,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一个

16、“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4.分析“孤” “直” “圆”的表达效果,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5.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评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出使边塞,景由事终,小结,渡荆门送别,李 白,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