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79000256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PPTX 页数:4 大小:6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安塞腰鼓,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西 北高原的地理风貌,更表现了西北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要通过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进而理解课文所蕴含 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注意通过分析 多种修辞的运用来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还要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2.体会文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3.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以及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

2、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全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以划分为三部分,请在文章中标注。 (2)请你找出文中反复出现,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3)请圈画出文章中给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走进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流淌着孕育中华灿烂文明的母亲河, 奔突过秦始皇的滚滚战车,飘扬过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英雄凯歌。直到今天,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依 然绽放着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那么,谈到黄土地的民间艺术,你知道哪些

3、呢?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剪纸、皮影戏、泥塑、刺绣、农民画、秦腔、陕北民歌等)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 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 2 分钟。,检查预习情况,二、朗读课文,感受鼓势,观看完录像后,有什么样的感觉?预设(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气势雄壮、场面壮观、原始的、朴素的)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种感觉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

4、过后,你感觉到的是否与我们看录像时的感觉一致?预设(一致,差不多)那我们就一起看看该怎样 读出腰鼓的气势,朗读一 感受鼓势,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 你的面前,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1.如何读好开头的段落?为什么要这样朗读?(语速稍慢,语调沉稳有力) 2.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安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 心动魄的画面呢?(“看”字独立成段,要读出爆

5、发力,3.表演结束了,一切又都归于了寂静,我们又应该如何通过我们的朗读声来体现?(轻一点,慢一点,调子,拉长悠远一些。,接下来请按照以下要求再次朗读文章,朗读二,感受鼓势,温馨提示,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朗读三 感受鼓势,请你找出文中反复出现,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预设:找出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生探究如何读好这四句:节奏、重音、情感变化,这一组形式和内容大致相同的抒情句,间隔反复,分

6、散穿插于文章的各个部分之中,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由赞叹到 称颂到热烈讴歌的情感发展,形成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可谓一唱三叹,情潮澎湃。大家朗读时一定要做到渐次激 越,生:(出示)个别读,齐读,三、品读课文,品味鼓韵,一)作者反复赞美安塞腰鼓,赞美了安塞腰鼓哪几个方面的“好”呢? 预设:场面、声响、击鼓的后生、舞姿,二)作者将“安塞腰鼓”的场面,声响,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向了极致。那作者是怎样将其酣畅淋漓的表 现出来的?预设: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重点关注)以及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预设 1:1.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拟人。2.短句很多。3.感叹句很多。4.用词方面动词比 较多,预设 2:

7、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真实描写,想象描写,议论和抒情。 简析本文语言特点:短句,简洁有力,脆生响亮;感叹句,气势磅礴,情感激昂;比喻:生动形象,声势浩 大,具体可感。排比,气势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节奏快速,排比、高潮接连不断,表达更激荡更热烈。语言的 形式和内容的表达形成完美的统一,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找出文中排比句。找出后选择你最喜欢的进行品读,读中在轻重缓急上不 能把握的时候就举手问老师。最后我们请同学朗诵表演。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小组同学合作。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三)通过朗读,大家一定又充分感受到了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能量,感受到了作者激昂澎湃的情感,那就 请同学们用你的

8、朗读声来传达出你的理解,预设:各小组激情诵读,示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型,三个“了”之间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是句间排比型,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你看,骤雨是速度,骤雨是急速而来的,旋风是非常快速的,甚 至带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抵抗的力量,乱蛙呢,有没有听到蛙鸣,什么时候有蛙鸣? 最有活力的时候。大家要情绪 饱满,读出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感觉,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

9、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 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是段间排比型。 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让我们想到了黄土高原上的千军万马,光荣失败,大家一定要读出此起彼 伏的交错感,四)大家读得很给力,很带劲。作者写的对象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热烈的壮观等,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断句”等修辞,句式,把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 有人这样评价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之劲,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 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1)从文中哪个地方你读出了“这股劲”?

10、(生读课文,师追问写了什么内容?什么特点?) 预设: 雄浑壮阔的舞蹈,震耳欲聋的鼓声,年轻热烈、元气淋漓的后生,强劲有力的舞姿。 (2)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股劲的源头是什么?你读出来了吗? 预设:黄土高原,3)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预设:厚重坚实、粗犷豪放、能承受生命之重,4)在这一方土地上,束缚、羁绊、闭塞这一方人的是什么?他们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刘成章创作安塞腰鼓的背景,背景介绍,安塞腰鼓写于 1986年。当时的刘成章面对祖国改革开放后蒸蒸日上的情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 感悟到“安塞腰鼓”不仅是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文化,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蓬勃向上的精神

11、象征。于 是,他用“安塞腰鼓” 来传达对生命的热烈讴歌,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5)了解了背景之后大家再来思考这篇文章仅仅是在歌颂赞美安塞腰鼓吗?作者还在歌颂什么,品读 品味鼓韵,歌颂了后生们的,歌颂了黄土地的,歌颂了中华民族的 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预设(阳刚之美,厚重之美,意气风发,品读 品味鼓韵,歌颂了后生们的阳刚之美,歌颂了黄土地的厚重坚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意气风发! 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指导朗读这四句。(节奏、重音、情感变化,安塞腰鼓,它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它是一幅鼓在搏击、情在燃烧、人在奋发的北国风情图!既然作者能把 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就再次借助声音把作者

12、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 四、演读课文 感悟鼓魂,一)师生合作,声情并茂悟鼓魂,23)(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 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24)(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力的安塞腰鼓! (25)(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26)(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27)(合)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 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8)(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附:板书设计,安塞腰鼓,刘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