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村》教学设计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8996872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泉村》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百泉村》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百泉村》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百泉村》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百泉村》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泉村》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泉村》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泉村(四章)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写出了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百泉村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百泉村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文章既然是写景文章,我们就把文本定位在“美”一词中,从课题百泉村出发,以“泉”为切入点,首先学习描写泉的篇章。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找描写泉特点的句子,用朗读表现出来,拉出一

2、条线。然后引出其余3个篇章,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划重点词,读重点句,谈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画成一个圆,使学生感受到百泉村的美。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百泉村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百泉村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

3、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发展想像 1同学们,你们到过百泉村吗?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百泉村看一看。 (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百泉村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提出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百泉村? (2)从中你知道了百泉村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百泉村,一个有山有

4、水的地方,环境清 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百泉村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读出珍百泉村的特点。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奇异的山峰。 第二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潺潺的溪流。 第三部分:描写的是美丽的百泉小村。 第四部分:描写的是温馨的小家和清泉。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师: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百泉村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百泉村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百泉村最美的景

5、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 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 (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 (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自由读“村”这一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点 与面的融通。

6、3.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山的高大,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这样写?(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通。) 4.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哪些词语让你读出山的高大险峻?(像一条带子、绿色的屏障) 四、课堂练习: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 1.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_像屏障那样,遮挡_、护卫着_。言意要融通 2.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山涧里流着的小溪,向山外述说着大山的什么? 3.还有哪些大

7、自然的声音也流入我家的泉眼?抓住每一章节开头、结尾一问一答的句式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出什么? 五、课堂总结(课内学习与课外迁移的融通) 学了课文,你会爱我们的百泉村吗?是啊,你一定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 六、作业安排 学完百泉村,大家一定很爱它,那就请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再来补写一个章节。 七、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八、自问自答 试教后,新的问题又一次产生,整堂课教师带的痕迹很明显,四个章节是平均用力,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体会仍然停留在景美这一层,言意的融通更无从体现。百泉村中山、泉、村、家四个篇章语句都非常优美,写作手法也相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只有

8、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这可怎么办?我心里开始急了,此刻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第三课时 品百泉村的好词美句 学情分析 :百泉村是篇清新的散文,读之有如干渴之际清泉灌口。文章分山、泉、小小山村、家四章来传递作者对小小山村的喜爱。在这个有山有水的山村中,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文中词句精美,很有特色。 课堂上,我用关键词“山环水绕”这把梭把词句的精美图案编织在一起。授课后,感谢老师们精彩地点拨指导,深受启发。因而,对自己教程中重点词句的引领环节特作修改。 教学过程: 一、嚼传神动词

9、语例1:我们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1)读读,你喜欢哪些词? (2)感受“珍珠”的比喻之美。 (3)体会“衣襟”的拟人之美。 (4)做“别”的动作,感悟“别”的动态之美。 (5)整体品悟“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的映衬之美。 (6)指名读。 (7)好的语句当堂积累,试背。 (8)指名背。 (9)齐背。 (“别”是个人为动词,句中的珍珠、衣襟因它而灵动。重现学生熟悉的动作后感悟,使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变得形象。) 语例2: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羊在山上散步,清泉在檐下流淌。 (1)轻轻读一读,喜欢句中的哪些词。 (2)“贴”的感悟: 学生

10、谈初步体会。 师生情境演示:如果你就是大山,请张开怀抱,这只手就是人家,它贴在大山的怀抱里,就像_。(孩子贴在母亲的怀里) 这一贴,贴出了家家户户与大山的亲情,贴出了温馨。还贴出了_。(山的高大、陡) (3)“散步”的体会。(悠闲) (4)一、二两组读前一句,三、四两组读后一句。 (本文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泼墨山水,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在情境演示中品悟动词“贴”,体会温馨、和谐,以“点”辐射“面”,为深化人和自然的和谐主题埋下伏笔。) 二、品韵味叠词 语例1: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1) 读句,你闪亮的眼睛发现了什么? (

11、2) 看到“涓涓”,你仿佛看到_的小溪流。(细水慢流) (3) 齐读涓涓的、暖暖的、青青的,谈读后感受。(有韵律之美) (3)你看见这涓涓细流了吗?你触到这暖暖泉水了吗?教师引读这段话: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 );山脚的深潭里,有( );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 )。 (在“涓涓”一词描摹事物性状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再朗读,直观感性地感受韵律之美,深入浅出。通过教师引读,重奏优美旋律。) 语例2:它离地面只有一尺深,灿然如一块明镜。泉边铺着一圈石头,脚常踩的地方,磨得光光的;水常浸的地方,长着厚厚的青苔。 (1)这儿也有个很有意思的叠词“光光的”,我们仿佛看到爷爷曾在泉边的石头上_;爷爷一次

12、又一次地干着这些活,次数多了,第一组同学读第二句。 (2)妈妈曾在这儿_;母亲年复一年地忙着,时间久了,第二组同学读第二句。 (3)我又在此_。 文中告诉我们我在(照影儿、喊几声),请女同学读“我总喜欢嘤嘤嗡嗡的。”这段话。 这儿告诉我们泉水是_。(清清亮亮)上段话也讲到泉的清亮,指名说。(灿然如一块明镜) 清亮得像镜子,难怪能照出影来,男同学读“它离地面明镜”。 我总喜欢照影儿、喊几声,请第三组的同学读第二句。 (4)我还在这儿_,引读“我还用爷爷用树杈削成的一根拐棒儿空谷传音。”我一天不知要汲水几次,难怪那一圈石头会被磨得光光的,请第四组的同学读第二句。 (5)我们祖孙三代都爱这清清亮亮的

13、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一起读这段话。 (若涓涓的读起来有韵味,那“光光的”就是生活场景在学生脑海中的影映有韵味,多方位地品味,多层面地品读,“光光的”留给孩子的是多维的解读。) 三、汲滋养语句 语例1: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1)指名说说喜欢的理由。 (2)我们再仔细地看看,谁来说说“怒刺云霄的剑”?(从“云霄”体会到山高,“剑”说明山陡)指名谈体会并读读“南山”部分。 (3)猴儿捧桃的呢?(活泼可爱的)指名谈并读“北山”。 (4)谁来读读“两座驼峰的”。 (5)雄鹰展翅的又是怎样的?(雄健)指名谈体会并读“西山”。 (6)在作者笔下,

14、山都有了灵性,因为作者抓住了山的“神”。 (7)请深入地听听,这些词又抓住了山的什么:剑、猴儿、驼峰、雄鹰。(形) (8)请读读“形神兼备”的山。 (9)再深入地想想,这两组词又分别写了山的什么:剑、驼峰(静)和捧着、展翅(动)。 (10)请读读“动静结合”的山。 (11)简洁的比喻中有玄机,四小组读读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山。 (纵看四山有“神”,横看四山“有形、有静、有动”,这就是此段比喻的精妙之处。给比喻中的词分类,比照,学生的掌握不再是直白的比喻,而是此修辞的精到。) 语例2: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 (1) 师有感情地范读。 (2) 你仿佛看到了_。 (3) 你仿佛闻到了_。 (4) 你仿佛听到了_。 (5) 一起读读这令人联想翩翩的小溪流。 (6) 说话小练:小溪流向山外述说着_。 (7) 小溪流要倾诉的话太多,同桌互说。 (8) 把千言万语化作有感情地朗读,再次齐读这段话。 (调集人体通感视觉、嗅觉、听觉,张开想象的希翼,展开说话小练,让学生善于综合语言、运用语言。)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百泉村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