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

上传人:大米****9;美心 文档编号:178993142 上传时间:2021-04-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新学期开始了,在上学期对建筑学专业的懵懂认识之后,迎来了建筑学开课的第一次技术概论课。通过课上的学习以及老师激情昂扬的讲解,我对专业课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开始对周围的建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建筑构成的要素中包含的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三方面。因为自己接触专业课的时间不长,并且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纵穿艺术,哲学,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目前只能从建筑表面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中接触的环境中阐述自己的体会。在建筑的使用上,我经常在学校第三教学楼上课,所以我先从那里开始说起自己的体会。在第三教学楼的北侧有一些侧门,我体会尤其深刻。那个通道共有三扇小

2、门,在加上外侧的挡风门,挡风门外就是一个斜坡。因为我每天从这个门近出,对于该门的不便深有感触。根据国家的相关档规定,在北方建筑物要设置一个挡风门,因此建筑师就设置了一个挡风门。但是因为两套门之间的距离隔的太近,基本上是一扇门打开差不多卡在它们之间,基本上起不到挡风的作用。另外,那些门外采用的是斜坡,而且倾角小于30度,我据此判断应该是为了响应北京相关高校应该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档,特别为特殊人群使用设置的坡道。但是,我目测那些门完全打开两个门坊之间的宽度是基本是6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如果是坐轮椅的同学上课,那么显然是难以通过的。由此可见,建筑师在这些细节上的考虑是不周全的。通过接触了一些这方

3、面的知识,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居然建筑师没有考虑到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后续方面进行完善。例如,废弃外侧三扇门的设计,采用两扇门水平开启方式的门,既可以扩大门框之间的距离,便于广大师生进出教学楼,同时也可以供特殊人群使用;或者采用雨棚式外廊,将外侧的们挪至外部雨棚处,一来可以发挥挡风门的作用,二来可以在雨天供师生们穿卸雨具的场所,避免教学楼内部地面湿润导致湿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除了门厅出的不便外,还有教学楼的一些厕所设置也让我感到一些不是。因为教学楼为了保证足够的自然光照及人员流动,采用了大量的开窗和走廊,导致教室空间减少,在男女厕所入口处之间的距离在一米多左右,当人从走道之间进往厕所时,会看到

4、一些厕所内部的设施,比如男厕所的小便池。我当时进入时发现靠近出口大概三个小便池都在外界的可是范围内,这对于人的隐私存在威胁。往往在使用时,一般大家都会使用后几个小便池,因此使用方面不是很满足需求。对于这个不便,我觉得应该在小便池靠近外侧出入口的一侧使用大一点挡盘进行遮挡,当然这些挡牌也可以在上面贴一些文明宣传语等等,合理利用资源。还与我经常接触的建筑物要数我校的人文楼了,在楼下仰望的我们的人文楼,让人长生一种敬畏而又激动的情绪。该建筑在整个大体上主要由两个大的矩形组成,在空间上形成高低和大小的对比,体量上两个大的形体组合的比较完美。在进入建筑的门厅处采用大的空间,显示出一种宽广高大的样子,起到

5、从外部空旷的空间进入到建筑物室内的过度作用,同时也起到一种欲抑先扬的效果。建筑的外部采用深红色的瓷砖装饰墙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气象和在心理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显示出作为教学功能使用的作用。这些是给一个初入者的感觉,当我们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和建筑师的角度去评价时,可能又有一些另外的想法。例如,在人文楼的西侧,建筑师为了追求空间上的宽广和既分开又相互联系的理念,留下了一个十几米高的大空间,每当上课前同学们熙熙攘攘地进入到楼内时,嘈杂的声音经过偌大的空间发散后,显得特别混乱,影响一些全心想方案的同学们和认真办公的老师们。既然建筑存在一些小的问题,我们可惜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造:在空旷的空间

6、的墙面上用一些吸声的材料进行装饰性的维护,也可以在每一个教室外使用隔声效果比较好的材料包装门或者使用隔声较好的教室门。除了这方面的设计不足外,还有一些细部的不足:在六层的玻璃维护栏杆的地方,根据建筑设计规范栏杆高度距离地面应该不小于1.10米(如果栏杆下端的固定结构是可踏入台阶,则应该从可踏入台阶的顶部平面开始算起)当站在其下端的台阶上时,其高度低于1.10米,让人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情绪,在生活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以上是我在生活中发现周围建筑的一些在设计方面的欠缺,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存在好的建筑。例如,在学校的奥运餐厅的旁边的一二号学生公寓的楼顶采用新技术来利用天然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因为我

7、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的开发新的能源,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所以建筑师响应国家政策。在很好允许人上去的楼顶上采用太阳能对楼内的设施进行供热,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使用常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既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场地,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另外,在北京202x羽毛球馆旁新建立的田径场,在看台上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特质薄膜做顶棚,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又体现了绿色观念。该雨棚并不是像混凝土等不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而是可以循环使用,可装可卸的新材料。充分利用新材料的韧性和抗氧化性及其轻盈的特点,只需一些钢管当做支撑的柱子,既经济又实用,体现的材料的变革改变建筑风格的理念。还有我们

8、居住的11号楼在设计方面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宿舍楼是一个空心的矩形状,里面是一些空地,可以供同学们在下面做一些球类运动和管理人员集中开短会的地方,同时摆上一些盆景起到美观的作用,看起来像是一个花园式住宅区。最让我觉得好的地方就是整个宿舍的阳台都是朝向空旷的室外,这种设计使每一个宿舍的采光都比较好。在不用开灯泡的情况下,室内依然一片明亮的样子,在图书馆无座的情况下,寝室就可以起到学习场所的作用。还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每一个寝室的阳台都采用外挑的形式,是阳台伸到屋外,通过这个方式,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可以为眺望远景提供宽广的视野。以上是从学校内部的个体建筑说起的,当我们在校史馆的学校模型图上我

9、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校园的建筑群特点。我们学校的建筑有些年代的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底部为深灰色,上部为白色,加上周围的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的点缀,营造出一种书香之地情境。其他的新型建筑则是采用深红色装饰,如建国饭店、人文楼、软件楼、知行楼等,这些建筑物看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并且彰显时代的气息。通过两种不同的装饰色彩,显示出学校新旧不同的气象,让人在建筑上就能感受到我校自1960年建校至今期间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建筑作为一个人为创造的东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总会有些设计上的缺陷。这些缺陷,有的是建筑师没有深入的考虑,有的是为了营造另外一种氛围或功能使用的作用而不得不做的一些

10、牺牲,这就充分的验证了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建筑设计就像是带着脚铐跳舞。虽然建筑技术概论课在开课四周之后就结束了,但是在老师的系统讲解下,比如建筑声环境、建筑受力、建筑材料使用等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我们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感觉到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建筑师,除了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外,还要涉足音乐、哲学、人文、地理、数学等等领域。因为建筑不在是以前只追求功能上的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艺术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例如,著名大师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央视大楼、国家歌剧院等等,这些都是在造型上体现着艺术的力。因此,建筑被称为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尽量丰富自

11、己的文化底蕴,关注周围的环境,了解建筑界的设计走向,打好专业课的基础,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位合格优秀的建筑师。建规学院11121227赵爽第二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一切建筑的形成都有其使命的,这就是功能。但对一些特殊建筑来说,设计师在使其满足功能要求之余,还应满足房屋所有者对其在精神方面的要求。主观上人们可以对建筑的形式有五花八门的要求,但客观上还应有当代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脱离了现实的建筑师无法实现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就不应有幻想,因为正是幻想让我们的世界发展成了现在多彩的世界。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筑是在不断进步的,。一个建筑的合理性要有单一空间和多空间的合理配合来实现。一个单一空间若

12、要设计的合理就必须依据其功能要求对他的形/质/梁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一个多空间的建筑要合理就要合理的组合空间,必须依据其总体要求对其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空间使用起来更加合理。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组合的规划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缺点也有其先进性,他的缺点使得设计师在下一次设计时会思考如何改善,而其先进性会促进空间形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古至今,建筑的形式不断发展,其空间形式/结构也不断完善。古代,由于材料的限制,房子的跨度/空间分割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因此而不断的改进,就有了现在比较完善,但使用目的明确的五种结构体系。从结构体系来看,大致分了五种。不同结构体系有其不同的优缺点,

13、但我们无法武断的说这种结构就是好或是就是坏,因为这些结构体系的形成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比如在沙漠,我们就无法使用大量的木构架这样的框架结构来建造住宅,因为沙漠独特的气候条件。再如欧洲的半木结构,因为木框架和填充墙之间不可能结合的十分严密,所以在北美洲这样气候条件的地区就不能大量的建造。因此,不同的结构体系身后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气候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加以否定。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的特点在于墙体本身既要起到围隔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荷重。这种结构体系的历史悠久,并且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和智慧的增长,其使用空间不断增大,但其根本的矛盾无法解决,因此此结构还是无法

14、自由灵活的分割空间,使得在以某些目的为功能的建筑的建造上,人们无法使用此结构作为基本架构。框架结构体系与梁板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护或分隔的墙面明确的分开。我国古代的建筑和欧洲的半木结构都是以木材为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的,结合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形式和风格。除了木材外,砖石也可以砌筑成框架结构的形式,例如在1315世界欧洲风行一时的高直建筑采用的正是砖石框架结构。而大跨度结构体系就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室内空间的产物。而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扩大是和拱形结构的演变发展紧密联系着的。这种结构就是利用其特点,将荷重分散开了,使得每一个承重结构

15、所承受的重量都在不会过重的情况下增加了室内空间。悬挑结构的历史较为短暂,与现代社会材料的革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悬挑结构的产生就是为了是内部空间内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通透,外墙不设立柱。还有其他一些较新的结构类型,都是为了不同要求和产生的。有着不同的优缺点。第三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08121126建筑学一班胡洋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建筑空间的很多基本知识。作为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大一学生来说,这本书既不会那么的深奥难懂,又能给我们很深的教育与影响,应该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以前我也看过一些其他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但只讲统一、对比、韵律

16、、比例、尺度等有关形式美的范畴。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不能灵活的运用。本书既设一章来分析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又另设三章来分别说明上述规律在内部空间、外部体型以及群体组合处理中的运用。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本书的总论依然在延续一个不变的话题,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我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两者同样重要,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建筑学中也很适合。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带来了建筑的新发展。但终究技术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