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78991958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三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学年第二模块 语文 试卷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政权旁落谁之过?关于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这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

2、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掣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朝皇帝的能力不会高到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

3、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已经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

4、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而已。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研究者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以此来判断这个皇帝素质的高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而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

5、编者加的)1文中多次将明清两朝进行对比,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除洪武和永乐两朝外,明朝行政权逐渐由内阁和六部掌握;而清朝则是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B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力;而清朝的臣子多安于做奴隶,只有汉人大臣想争取权力而已。C明朝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而清朝皇帝的能力高,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D明朝皇帝比较信任依赖大臣,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而清朝皇帝比较不信任大臣,尤其对于汉人大臣。2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一些学者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对他们的

6、这种解释作者进行了否定,下列不属于作者进行否定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A明仁宣之后, 是官员的诉求而不是皇帝的昏庸才导致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B明朝的仁宣二帝不见得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可是,在满清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 即便皇帝昏庸,也不敢向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C景泰天顺两朝,官员为自己争取权利和皇帝在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时对大臣的依赖使明朝的行政权转移基本完成。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D弘治以后,大臣们的权利意识大增,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3

7、下列关于文章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这类事可以看出,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B明朝皇帝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是掌握他们的生死,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所以皇帝也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C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一样,明朝中后期所谓廷议这种事情,皇帝也就只有行使他最高“决议人”的权利了。D学界对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的特色研究不多,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者们都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8、(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沈思孝,字纯父,嘉兴人。举隆庆二年进士。又三年,谒选。高拱署吏部,欲留为属曹,思孝辞焉,乃授番禺知县。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寻迁顺天府尹,坐宽纵冒籍举人,贬三秩视事。二十三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掌外察,黜参政丁此吕。思孝与东之素善此吕。会御史赵文炳劾文选郎蒋时馨受贿,时馨疑思孝嗾之,遂讦思孝先庇此吕,后求吏部不得,以此二事憾已,遂结江东之、刘应秋等,令李三才属文炳。帝恶时馨,罢其官。思孝等疏辨,且求去。丕扬言时馨无罪,此吕受赃有状,思孝不当庇。因上此吕访单,乞归。访单者,吏部当察时,咨公论以定贤否,廷臣因得书所闻

9、以投掌察者。事率核实,然间有因以中所恶者。帝降诏慰留丕扬,逮此吕,诘让思孝。御史俞价、强思、冯从吾,给事中黄运泰、祝世禄,皆为时馨讼冤,语侵思孝、东之。给事中杨天民、马经纶、马文卿又各疏劾思孝,大抵言文炳之疏由思孝,藉以摇丕扬也。思孝屡乞罢,因诋丕扬负国。员外郎岳元声言大臣相攻,宜两罢,似并论丕扬、思孝,而其指特攻时馨以及丕扬。疏方上,文炳忽变其说,谓:“元声、东之述思孝意,迫之救此吕、劾时馨,非己意也。”帝皆置不问。思孝素以直节高天下,然尚气好胜,动辄多忤,以此吕故,颇被物议。然时馨、此吕皆非端人,丕扬、思孝亦各有所左右。其明年,御史林培请辨忠邪,又力诋思孝、东之;且言:“丕扬杜门半载,辞疏

10、十上,意必得请而后已。思孝则杜门未几,近见从吾、运泰等罢,谓朝廷不难去言官五六人以安我。此人不去,为朝端害。”帝顾思孝厚,谪培官。乾清宫灾,思孝请行皇长子冠礼以回天心。又以日本封事大坏,请亟修战守备,并论赵志皋、石星误国。其秋,丕扬去位,思孝亦引疾,诏驰传归,朝端议论始息。久之,丕扬复起为吏部,御史史记事复诋思孝与顾天埈合谋欲构陷丕扬。顾宪成、高攀龙力辨其诬,而思孝卒矣。天启中,赠太子少保。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宽纵冒籍举人 坐:因犯罪 B令李三才属文炳 属:归属C诘让思孝 让:责备 D然时馨、此吕皆非端人 端:正直5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11、分)A欲留为属曹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B大抵言文炳之疏由思孝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而其指特攻时馨以及丕扬 吾尝终日而思矣D又以日本封事大坏 晋侯秦伯围郑,以无礼于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思孝中进士后等待分配,掌管吏部的高拱想让他留在吏部,沈思孝没有答应。他在任太常少卿时,御史龚仲庆诋毁他,沈思孝于是请求离职,但没被批准。不久,他升职作了顺天府尹,后来因事被贬。B吏部尚书孙丕扬掌管在外官员的考察,罢黜参政丁此吕。沈思孝平时与丁此吕交好,就先庇护丁此吕,然后向吏部求情,但没有成功。蒋时馨以此事攻击沈思孝,受到皇帝厌弃,被罢免了官职。C御史林培请求辨别忠臣和奸邪,谴责

12、沈思孝,并且将沈思孝的行为和孙丕扬半年闭门不出坚持辞官进行对比。他认为沈思孝不予罢免,就会成为朝廷祸害。皇帝看重沈思孝,贬降了林培的官职。D沈思孝在孙丕扬离职后,也称病辞官回乡。过了很长时间,孙丕扬再次被启用任职吏部,御史史记事又谴责沈思孝与顾天埈合谋想要陷害孙丕扬。顾宪成、高攀龙竭力为沈思孝申辩,但是沈思孝已经去世了。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丕扬言时馨无罪,此吕受赃有状,思孝不当庇。(4分)译文: (2)思孝素以直节高天下,然尚气好胜,动辄多忤,以此吕故,颇被物议。(6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0题。白 雁 (明)顾

13、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注:顾文昱,字光远,嘉定(今上海的一个市辖区)人,明初官至吴王副相,此诗为诗人随军出征时所作。羽仪:军队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霜翰:代指白雁。8这首诗歌的体裁为 ,题材为 。(2分)9末句“犹”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3分) 答: 10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同时,还综合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请你结合前两联分析:诗人还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鱼我所欲也孟子)窈窕淑女, 。 (诗经周南关雎) ,洪波涌起。 (观沧海曹操)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屈原)寄蜉蝣于天地, 。 (赤壁赋苏轼)(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泰伯)所以动心忍性,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