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98848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极 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2、。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中

3、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9、运用:(1)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 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

4、水速自然急速。)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笔记: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5、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 四时俱备 季 3 晓雾将歇 消散 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

6、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

7、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

9、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陋室铭(刘禹锡 唐)(2002 年河北省中考题)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

10、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 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2001 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一、 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11、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二、翻译: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

12、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

13、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理解背诵: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

14、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 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桃花源记1、作者:陶

15、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