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78975436 上传时间:2021-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3、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1、 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

2、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先生,共同学习他的荷塘月色。2 走近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

3、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3、 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4、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因而朱自清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

4、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他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便成了超尘脱俗的绝妙世界。5、 配乐朗诵全文在听朗诵的同时,联系注释,注意文中字词的正确发音。6、 重要字词1. 字音:曲:q曲折 q名曲脉:mi一脉相承 m脉脉含情娜:n人名用字 nu袅娜参:shn人参 cn参考 cn参差差:ch差别 chi出差 c参差蓊wng 踱du 霎sh 鷁y 櫂zho 纤xin 束sh 裾j2. 字形:闰

5、楞3. 词义:幽僻:幽深、僻静。踱:慢步行走。大意:大概的轮廓。7、 整体感知课文:1、各段大意: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2、 分段:依据段意,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 (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

6、: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8、 布置任务:1、 预习课文;2、 背诵课文第四、五段。第二课时1、 检查上节课任务2、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

7、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

8、、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诵读、鉴赏第四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

9、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

10、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

11、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 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2、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

13、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 诵读、鉴赏第6段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

14、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

15、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第三部分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的故乡在江南) 2、面作者描绘了江南采莲的具体情况。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3、采莲的场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个世界”,又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