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78936429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届高三生物复习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高考)(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 28 课时,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 的关系,回扣基础构建网络,基础导学,一、激素调节的发现、概念和作用特点及方式,激 素 调 节,发现,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调节,斯他林和 贝利斯,假设:在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 腺分泌胰液的,实验:稀盐酸 小肠,概念:由 (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特点:(1)微量和;(2)通过运输;(3)作用于 。 方式:调节,分正、负反馈调节两类。激素之间的关系 有两类: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为关系;胰高血糖 素和肾上腺素为关系,提取液静脉促进胰腺 分泌胰液,混合 研磨,注入,神经,盐酸,促胰液素,黏膜

2、,内分泌腺,高效,靶器,官、靶细胞,反馈,拮抗,协同,体液,名师点拨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激素的本质是有机分子,功能上是信息分子。激素只是改变细胞的代谢,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器官、细胞,但只有靶器官、靶细胞能识别并接受信息改变代谢,二、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名师点拨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若胰管受阻,影响食物消化但不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经血液运输,三、激素调节实例 1血糖平衡 的调节,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3体温调节的中枢是,感受器为感受器,增加

3、产热的激素为激素和素,4水平衡及调节的中枢位于,渴觉中枢在,相应激素为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贮存并释放,靶器官为,加强对水分,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判一判 1内分泌腺都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 2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 3高等动物和人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中以激素调节为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肾上腺,下丘脑,大脑皮,层,抗利尿,神经细胞,垂体后,叶,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温度,4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 5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 6CO2引起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提示如下丘脑神经细胞,

4、突破考点提炼方法,1(2011上海卷,四改编)回答下列关于人体代谢和激素调节的问题。 在人体内,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彻底氧化分解后,产生的共同最终产物是。 下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3时前仅进了早餐。据图回答,模型构建血糖的平衡与调节,典例引领,考点1,H2O、CO2,图中A点,体内细胞分泌的增加;在B点,体内分泌的增加。这两种激素通过到达靶器官,其作用相互。 图中C点时,为维持血糖水平,人体细胞内的开始分解,胰岛B,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液循环,拮抗/制约,脂肪,解析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同元素组成是C、H、O,氧化分解后产生的共同最终产物是CO2和H2O。进餐后,体内血糖升高,这时

5、,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发生氧化分解作用或合成糖原。当饥饿时,体内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维持血糖平衡方面具有拮抗作用。过度饥饿,体内的肝糖原分解殆尽后,脂肪等其他物质可转化为葡萄糖,用于维持血糖的平衡,排雷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除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外,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也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影响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的变化。血糖浓度低和血糖浓度高两种情

6、况下,参与调节的是下丘脑不同部位,而不是相同部位。若A为血糖、B为糖原,则AB中B既可为肝糖原也可为肌糖原,而BA或AB中B只能代表肝糖原,考点剖析,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的来源有a、b、c三条途径,其中主要来源是a,即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去路有d、e、f三条途径,其中主要去路为d,即机体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体现了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d过程进行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2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图1中d、e、f途径和血糖向细胞内转移;抑制图1中b、c途径。 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

7、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图1中b、c途径;肾上腺素也可升高血糖,其作用为促进图1中b、c途径,在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同时,又可释放热量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故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中都发挥作用。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3糖尿病的病因、防治及检测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伤,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病症:“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 尿糖的测定方法 实验组:斐林试剂1 mL糖尿病患者尿液 蓝色砖红色沉淀。 对照组:斐林试剂1 mL正常人尿液 蓝色 加热无变化。 曲线解读,混匀,12 min 加热,混匀,12 min

8、 加热,0.1mL,0.1 mL,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判断 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去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判断,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判断 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对位训练,1下图表示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两条曲线表示健康人两种激素的变化趋势,

9、另一条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答案D 解析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将使血液内胰岛素含量上升,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故a为正常人进食后胰岛素含量的曲线,c为正常人进食后胰高血糖素含量的曲线,b为糖尿病患者进食后胰岛素含量的曲线;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过程中是拮抗作用,A曲线b表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 B在曲线c上升时,人体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 C曲线a表示的激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D人体通过a、c激素的协同作用,可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2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

10、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模型构建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典例引领,考点2,解析B项中下丘脑(X)才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少,通过负反馈使X、Y活动加强,a、b增多,引起甲状腺肿大,同时Z除受Y的控制外,还受神经控制和碘的影响。 答案A 排雷上图中b既受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又受a的垂直促进调节。 分级调节除上图中甲状腺激素外,还有性激素和肾上腺素,作用机制与甲状腺激素一致。 大脖子病地方性甲

11、状腺肿的原因是缺I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分泌增多,促使甲状腺增生,考点剖析,1分级调节基本模型,提醒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2反馈调节模型及信息解读,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两

12、大类。 正反馈:加强并偏离静息水平,如血液凝固、排尿排便、胎儿分娩、池塘污染后鱼类死亡更加剧污染等。 负反馈: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更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2下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该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对位训练,A图中激素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图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能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C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C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增强 D图中激素C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答案B 解析图中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甲状腺

13、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手术摘除甲状腺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减弱。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所有的细胞,3(2010上海卷,12)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模型构建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典例引领,考点3,解析从图中可读出,60分钟前,人的体温维持在37 左右,6080分钟时,体温上升,80100分钟时,体温恢复正常。四个选

14、项中可能导致体温上升的事情有发热、提高环境温度、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体温下降的事件有出汗增加。寒冷刺激下打寒颤能增加产热,但一般不会导致体温高于正常值,因此只有D项正确,答案D 排雷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高烧不退的病人不应加盖棉被。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体温感受中枢:大脑

15、皮层。 3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4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5体温调节的图解,考点剖析,特别提醒“寒颤”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3成年健康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其

16、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如下图,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位训练,答案D 解析小鼠体内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为37 ,高于或低于该温度酶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减弱。 提示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遭破坏后类似于变温动物,4(2011北京卷,5)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模型构建水平衡调节,典例引领,考点4,解析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过多而肿胀。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肿胀细胞失水而恢复正常,以此对患者进行治疗,故A选项正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多,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故B选项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细胞内液失水,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升高,故C选项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液体总量增加,故D选项错误。 答案A 排雷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细胞释放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