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三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50KB
约9页
文档ID:17893367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三_第1页
1/9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集)   2008/11/1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3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妄尽还源观》昨天我们学到贤首国师教导我们「会旨」,契入境界就很容易,就山岳易移,要不会呢?再微细也没有办法契入这个意思很深,会的人,他的态度是真诚、清净、正觉、慈悲,所以他才能够领悟;不会的人,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心浮气躁,所以他体会不到佛所讲的诸法实相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在一生当中都能契入华严境界,契入华严境界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不能没有这个希求,但是有这个希求,又不可以分别执著,分别执著这是障碍,我们的希求会落空,必须要遵守佛菩萨、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的方法下面这个文接著就说:【辄以旋披往诰缅觌旧章备三藏之玄文凭五乘之妙旨繁辞必削缺义复全虽则创集无疑况乃先规有据我们先看这几句这个地方一开头,这就是对我们一般上中下这三种人,你不能不依靠典籍『往诰』,「诰」是古德前辈一些告诫后人的训词,像佛法里面的戒律,佛陀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的重要的原理原则,落实在生活上的细行,这些细节『缅觌』是恭恭敬敬,『旧章』就是经典,都是古时候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也有不少佛的弟子、佛的学生他们留下来许许多多心得报告,都可以提供给我们做修学的参考,我们要以真诚恭敬心来接受,不能有丝毫怀疑。

这个话难,实在讲太难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求学,可以说从小,老师、父母就教我们用怀疑的心,不能够全依古人,全依古人你就会上当、错了为什么?古人在那时候说的是正确的,但在现前社会未必用得上,这就是所谓我们中国古人讲,三代之礼就有所不同每个朝代的典籍,确实是以前个时代做依据,哪些可以保留的,哪些可以删掉、删减的,哪些还需要补充的,兴革不同这对於世间学术是正确的,可是对於圣人的教诲就不行,就不可以对圣人的典籍我们一定要用孔子的方法,孔子说他自己一生的修学,他是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信而好古」,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他相信,他爱好而他自己一生,这个话不是谦虚的话,说的是真的,「述而不作」,述是叙述前人的教诲,就是此地讲的,往是往古,「往诰旧章」他对这个能相信,为什么?圣人留下来的,你不能怀疑圣人的东西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是从我们意识心里面流出来的,我们有研究,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我们有研究、我们有发明为什么圣贤人到孔子那时候就没有了?孔子也是圣人,他知道,为什么?圣人所证的是圆满的你说一个圆,你能不能在上面加一点东西?你能不能在圆里面减少一点东西?它那个做到是不增不减,加一点是多余的,少一点它就不圆。

所以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不增不减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展开《六祖坛经》,这是我们中国人,惠能大师,它里面的内容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一样,也是不增不减,也是达到究竟圆满,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就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对它有诚敬,深信不疑,完全接受以这个为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这就叫三藏经典三藏是经、律、论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修正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从自性流露不但每部经是圆满的,克实而论,句句圆满,字字圆满,每个字里头有无量义,我们在贤首国师这篇文章里面就会看到『备』是圆满的具备,『三藏』是圆满的,『玄文』,玄妙不可思议『凭五乘之妙旨』,你看五乘佛法,贤首国师就提出来了在一般佛法里面所讲的,二乘、三乘,大乘、小乘、一佛乘,民国年间太虚大师提出五乘佛法五乘,加哪两乘?加人乘跟天乘,现在有流行的人间佛法其实说二、说三、说五,世尊在《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给你讲真话一乘是什么?一乘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於是我们晓得,佛法里面任何一宗、任何一派,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它才到圆满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法门,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常看到,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这真的,门门都平等为什么?每一门都能修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它是平等的法门平等,但是我们众生根性不平等法门那么多那是自然现象,不是释迦牟尼佛说这么多,或者说多说少,不是的,性德法尔如是哪个法门契我们的根性,就是适合我们的程度,适合我们现前学习的方便,我们就采取这个法门为什么?容易,简单容易,不碍事,也就是对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从事的工作没有妨碍,这就方便了但是它的秘诀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可不能修多、修杂了为什么?学多了、学杂了,你的心不能专一,也就是说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定不下来,这就变成障碍障什么?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开悟,障碍你证果,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老祖宗都知道,「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是祖宗说的,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为什么?这与性德完全相应所以我们学东西不可以贪多,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到一定的时候,他得定,佛法里面讲得三昧如果你一生只学《华严》这部经,学过若干年后你就得华严三昧,心定在这上面,你不会有其他的念头,你起心动念都在《华严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以得定定上个几年他就开悟,这个悟不是大彻大悟,小悟是常常有,这就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就会有大彻大悟这一天。

到彻悟,问题就解决,你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我们在同一个时候学的东西太多,不但障碍你开悟,障碍你得清净心、障碍你得定这是古圣先贤教人跟现代这些老师教人不一样可是中国历代这些老师懂得这个道理,他教学生,绝对不会教学生同时学两门功课我学佛还沾了一点边缘,中国人叫师承,不容易!我跟方老师学哲学,原本是希望到台大去旁听他的课程,他没同意,他要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给我上两个小时课所以我们的学习是一对一,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他家里小客厅里面上课这个缘分太难得,是我们不敢想像的以后接触到佛的经典,也很幸运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跟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的时间,在青田街八号,他老人家的住宅,也是每个星期上两堂课,这都很不容易这就是什么?专,「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专你才能契入,你才能得受用古时候世世代代,出家、在家都会遵守这个原则所以贤首大师在此地说,古人留下来的这些文物典籍,这里头具备三藏的玄文,不论典籍多少,里面的玄奥都是圆满具足的所以我们学佛的经教要学多少?一部就够了像惠能大师,他一生根本就没学过,半夜三更忍和尚在方丈室里面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讲大意,大概只讲到四分之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悟了。

你说是不是备三藏之玄文?凭是凭藉五乘的妙旨一部经都是这样的,部部经也是如此经文长的,《华严》算是长的,大部的;经文短的,诸位念的《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们净土宗印光大师将《楞严经》的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录下来,那个文更短,二百四十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二十个字,它是不是备三藏之玄文、凭五乘之妙旨?是的,一点都不假《大势至圆通章》你真的契入,开悟了,你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跟惠能大师悟入自性,完全相同这一悟入,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就圆通,前面讲的,心通则法通,因为障碍没有了障碍,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什么?是妄想、是分别、是执著,三大类的障碍妄想最微细,我们自己没有法子觉察到,不但我们不能觉察,阿罗汉不能觉察,权教菩萨不能觉察,明心见性之后还要有一段的历程,渐渐才能觉察到起心动念,这是极其微细的波动现象,这个波动,自性里头没有,所以佛用了一个名词,叫妄想,它不是自性的波动,但是它也没有离自性这个话很难讲,不是自性,不离自性我们举个比喻,我们的身体站在阳光之下,地上有个影子,我想这个现象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的身没有动,影子有动,这就是这个影子不是自身,它也不离自身,它在起作用,身呢?身没有起作用。

所以山河大地、法界,乃至於虚空,佛都讲这是幻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要记住,什么叫有为法?这个法有生有灭,我们讲动物有生老病死,这是有为法,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凡是你六根能够接触到的境界,全都是有为法无为是什么?真正无为只有一个,叫真如无为,就是自性,在哲学里面讲就是宇宙的本体,那是无为法无为法它能生、能现、能变,实际上这个能生、能现、能变是虚妄的,不是真的所以你一定要晓得,它不是真如,也不离真如,妙就妙在此地这是在这篇文章我们都会学习到他这几句话,也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意思他这篇文章也是备三藏之玄文,凭五乘之妙旨那你说贤首国师是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当然是,他要没有见性,他就写不出这篇文章来《华严经》太大了,我们学起来有困难,他把《华严经》的精华浓缩成一篇文章,便利后学在短时间当中契入华严境界,这对我们来讲是无量功德,无尽的慈悲下面还说,他也算是结集诸佛所说的玄奥『繁辞必削』,中国人最怕麻烦,多余的字尽量把它削除虽然文字不多,意思要圆满,如果义理有欠缺的,他把它补起来这是他写这篇文章的态度,给我们说清楚了。

『虽则创集无疑』,你看看他这里用「集」,集是集大成,是集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的教诲,「无疑」不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信而好古吗?这样的心态来结集《华严奥旨》『况乃先规有据』,做这个事情不是他开头的,佛陀灭度之后,许多的菩萨都做过这些工作菩萨所作的,称之为论,论有两大类,一类叫宗经论,一类叫释经论释经论是依照经典的顺序解释经典,宗经论是提起经典里面重要的部分充分的来发挥,做为详细的说明,便利於初学,统统有根据这是做给我们后人看的,决定没有自己的意思在里头,有自己的意思在里面,自己是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没有自己的意思这也不容易,你能够结集,你要不是到诸佛如来的境界,你没有这个能力在近代结集古人的经典,在台湾、在国内,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晓得,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会集了一部《无量寿经》夏老居士会集的这部经,我们用这八个字,这两句话,「创集无疑,先规有据」,我们对他的会集本就断疑生信这个会集不容易,如果不是再来人,做不到,因为他前面有三种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第一次的会集,意思有缺,因为我们现在在《大藏经》里面看到的是有五种原译本,王龙舒居士只看到四种版本,另外一种他没有见到,这四种本子里头出入都不一样,所以它不能算是一个圆满的本子。

到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会集,他是五种译本统统看到,会集当然比王龙舒居士的本子好,可是还是有欠缺欠缺,后人对他的批评,取舍不当,还有改动原本的文字,这是很大的忌讳所以到第三次,民国年间,大概民国二十年左右,夏莲居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这个本子把前人欠缺的全部都修正过来,所以这是稀有难得的一个本子梅光羲居士做了一篇长序,把这个会集的原原本本都写出来梅大士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所以跟我们就有特别的缘分而夏莲居的传人,我们有缘在美国遇到了,黄念祖居士,我从他那里听到很多这些会集的故事,知道夏老不是平常人,那也是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的,把《无量寿经》重新做个整理,为什么?这个法门要流传到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最后末法一万年,将来一切经都没有了,《无量寿经》还存在是哪个本子?肯定是这个会集本,那当然不一样所以这八个字很重要,「创集无疑,先规有据」穷兹性海会彼行林『穷』是穷尽,『性海』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本性,或者也称之为法性,它是圆满的,它没有欠缺『行林』是修行,修行的人多,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就以《华严经》这个大乘来说,从初信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无量的人在学习,用「林」来做比喻,就是五十一个阶级里面的修学大众,都依照这个原理原则、都依照这个方法,那我们晓得这是太珍贵了。

别举六门通为一观他把性海、行林里面,修学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用六条,用『六门』,我们看这个文章就六条『通为一观』,这句话非常重要六是不是真的有六?不是,六门就是一门,一门就是六门,为什么?它门门是通的,圆通心通法就通,无量无边的行门,门门都通达,所以一门通了一切都通这就是为什么教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