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8712244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泰山记》集体备课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次第 周教学时间学科语文主备梁宽让教者课题登泰山记教学目的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 1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

2、峻、雄壮。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法、启发式教 学 设 计 合作交流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介绍作者、桐城派及“五岳”(投影)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

3、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 突兀挺拔, 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4、。学生探究补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

5、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

6、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7、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

8、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全篇思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

9、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教 学 设 计合作交流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

10、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

11、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

12、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

13、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 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特殊句式:余

14、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教 学 设 计 合作交流(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

15、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附: 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