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8712129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形势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十五”时期绵阳劳动就业状况综述 “十五”期间,绵阳市委、市政府在着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大调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尤其近一年多来,市委、市府更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失业人员就业以及“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纳入了为民办十件实事的政府工作目标中,使得我市城镇单位和社会从业人员首次扭转了自“九五”以来连年下降的趋势。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在岗职工工资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劳动就业与国民经济总体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市构建和谐绵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劳动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就业结构更趋合

2、理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府和各级劳动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引导下,我市的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就业结构更趋合理。(一)、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2005年末,绵阳市人口规模达到531万余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劳动力资源平均为 339.9 万人,如何合理地利用好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日常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十五“ 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加快工业结构大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一些劳动力密集产业。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合理组织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并使之技能化、秩序化、规范化和集团化。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十五”

3、以来,我市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一直保持在82%以上的一个较高水平,总体上讲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比较充分。(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市就业压力加大。一方面由于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制、技术构成提高等原因,企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二是大中专毕业生待业人数基本维持一个常量;三是随着我市城市化率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改居的规模扩大等原因,形成我市城镇待就业人员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劳动就业部门统计,我市登记失业率自“九五”末以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见图1)。“十五”期间,由于我市始终坚持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就业方针,特别是近一年来,市委、政府更坚持以人为本,积

4、极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通过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措施支持自主就业。通过我市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的不懈努力,通过分类培训、合理引导,我市的城镇劳动力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4.5%)之下。(三)就业结构更趋合理。1、城乡结构上看,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增强。从城乡就业结构来看,农村仍是容纳劳动力最大的场所,但是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不断地增大,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建市以来,我市城镇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渐提高,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时期,农村从业人员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十五”末期,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达到30.9%,比建市初期的1985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比“

5、九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见图2)。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我市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日趋合理(见表1)。近年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比为47.8:24.9:27.3,与“九五”末期(54.7:19.7:25.6)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快速增长,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表1:绵阳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分布情况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80.110.69.3198579.312.4

6、8.3199074.013.712.3199569.615.914.2200054.719.725.6200547.824.927.33、从行业结构上看,农村劳动力日益流向二三产业行业。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崛起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市从业人员由比较集中的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迅速向制造、建筑等第二产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及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转移。“十五”末期,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54.7下降到47.8%,而制造和建筑两大行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则分别由“九五”末的11.2%、7.8%上升到11.4%、9.9%。批零贸易

7、住宿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由“九五”末的8.4%、4.8%上升至“十五”末的%、8.9%、9.93%。4、区域分布。从全市不同区域来看,从业人员的分布总体上呈现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及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的特点。从劳动力资源分布来看,劳动力选择就地就业是主基调,我市三台、江油、涪城辖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2005年劳动力资源总数占全市的64.3%,在三县市区就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高达65.5%。其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大,如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及县市的县城所在地和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从性别结构上看,妇女参与程度不

8、断提高。由于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尊重,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充分地展示着她们的才能,特别是妇女就业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心,建市以来,全市城镇单位在岗女职工人数逐年上升(见图3),至“十五”时期逐渐趋于稳定,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十五”期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女职工12.6万人,比“十五”期初增加0.94万人,占全部在岗职工总数的40%,比“九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二、从业人员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工资水平差距有所拉大“十五”以来,虽然我市劳动就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不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在不同行业、地区、

9、所有制和不同隶属关系间发展很不平衡,工资结构的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增速放慢。“十五”时期,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见图4),年均增幅为5. 7%,但增长速度比“九五”时期的8.4%低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比“九五”时期的年均12.6%低4.8个百分点(见图5)。 “十五”时期我市正处于“两个转变”试点的关键时期,部份企业正在改制或改制已经结束,原来国有企业员工面临新的就业选择,改制后的企业也多处于调整阶段,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且保持平稳增长已属不易。(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速度加

10、快,但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相对偏低。1、与全国、全省和其他市州相比,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落后于省内主要市州。“十五”末,绵阳与全国、全省及省内部份市州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比较情况见表2:表2 :2005年绵阳市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与全国、全省及部份市州对比表(单位:元)与全国全省比绵阳与省内部份市州比全国全省绵阳成都攀枝花德阳凉山阿坝甘孜绵阳宜宾资阳泸州广安1840515826143101996219393193241739217358172161431014191136811364313528从上表可以看出:(1) 2005年,我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全国的18405元低4095元,低2

11、2.3%,比全省的15826元低1516元,低10.6%。(2)与省内其他主要市州相比,绵阳市全部职工年均工资增长速度相对偏低。“九五”期末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745元,在全省居第七位,仅低于前6位成都、攀枝花、德阳、阿坝、甘孜、凉山33.9%、28. 8%、19.5%、14.9%、12.7%、11.2%。但到了2005年,虽然在全省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但绵阳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与居于其前的市州差距却在不断拉大,比前六位的成都、攀枝花、德阳、凉山、阿坝、甘孜分别低39.5%、35.5%、35.0%、21.5%、21.3%、20.3%。尤其是与德阳的差距迅速拉大,比紧跟其后的宜宾、资阳、泸

12、州、广安仅分别高出119元、629元、667元、782元,差距进一步缩小。如果除开中央属单位九院(剔除九院后为13298元),绵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在全省的位次还将依次落后于宜宾、资阳、泸州、广安、雅安、自贡,在全省的位次落后至第13位。2、与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相比,我市在岗职工工资水平相对偏低。至“十五”期末,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始终居于第二位高达482.5亿元,但是我市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却仅居第七位,与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不相称,也与我市建设西部科技城的发展目标存在一定差距。3、从不同行业来看,收入差距较大。我市不同行业间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很不均衡,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

13、国民经济20个行业大类间年均工资高低比来看,“八五”期末年均工资最高的“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与年均工资最低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之比为2:1,“九五” 期末年均工资最高的“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与年均工资最低的“采掘业”之比为3.4:1,“十五” 期末年均工资最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年均工资最低的“制造业”之比为3.7:1,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4、从不同所有制单位来看,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普遍高于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由于国有经济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有国有企业,基本上享受着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惠顾,单位职工收入不仅相对稳定,并且

14、享受着正常的工资调整和可观的福利待遇,多年以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始终高于集体所有制和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八五”以来绵阳市不同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比较见表3)。 表3:“八五”以来分所有制类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较表(单位:元)所有制时期全 部国有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单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八五”期末4518485732604507“九五”期末7702826757666886“十五”期末14310155371306712374从表中可以看出,“八五”期末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高出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49.0%、7.8%;“九五”期末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高出集体、

15、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43.4%、20%;“十五”期末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高出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18.9%、25.6%。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虽然一直高于集体经济单位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但与集体经济单位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却不断拉大。5、按企业、事业、机关分组来看,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始终高于机关和企业(见表4)。表4:“八五”以来企业 、事业、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比较表 单位:元全 部企 业事 业机 关“八五”期末4518422851634940“九五”期末7702637590198097“十五”期末14310122721781415842从上表可以看出,“八五”以来我市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始终高于企业和机关,而且差距不断拉大。“八五”期末事业单位职工年均工资分别高出企业和机关22.1%、4.5%;“九五”期末事业单位职工年均工资分别高出企业和机关41.5%、11.4%;“十五”期末事业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