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v(S)”构式研究

q****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6.50KB
约15页
文档ID:178586289
“-v(S)”构式研究_第1页
1/15

v(,S)”构式研究-汉语言文学“-v(,S)”构式研究 宋璟瑶 摘 要:谓词性成分前的“一”是现代汉语中颇受关注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多采用孤立、平面的思路,未能充分揭示该现象与其所属的更大结构的依存关系,以及此类结构背后所包含的不同变体及其相互关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构式语法”的观点,将现代汉语中的“一V(,S)”构式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语料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V(,S)”所包含的五种构式及其各自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并从各构式之间的引申和派生关系出发,构拟出“一V(,S)”的构式体系 关键词 :一+V 构式语法 构式体系 一、 引言 “一”是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数词,除用于计数、表示“最小的正整数”之外,“一”还有出现在谓词性成分之前的用法,所得结构可以表示为“一V”(“V”代表谓词性成分,除了动词性成分,也可以代表形容词性成分等)与“一V”相关的各种现象历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多从以下三个层次着眼: 其一,单独对谓词性成分前的“一”进行探讨例如对于“一”的词性,有数词(史锡尧,1991)、副词(王力,1943;房玉清,1977;汪化云,1994;李宇明,2000)、连词(华玉明、黄艳梅,2000)等看法,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认为这里的“一”已经虚化为体标记,代表了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有态无时”(房玉清,1977)的体范畴,称之为“实现态”(汪化云,1994)、“始点体”(殷志平,1999)、“最近完成体”(李宇明,2000)、“瞬时体”(陈光,2003)、“紧促完成体”和“紧促完整体”(陈前瑞,2005)等。

相应地,对于“一”的语义主要有“短时”“完整”和“完成”三种概括 其二,对“一V”结构整体进行考察句法方面,不少研究注意到,“一V”有结句和非结句两种基本情况,据此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讨论,例如殷志平(1999)总结了“一V”的三种句法分布:单独成句、作状语、组成复句;张俐(2001)对“一V”结构在复句中充当先行句、后续句和中间句的情况分别进行了探讨;陈光(2003)则致力于解释“一V”结构“后续事件”的有无对于“一V”结构整体的语义也有不同看法,房玉清(1977)认为有四种:“动作短暂”“动作突然发生”“预示动作将产生某种结果”和“动作持续时间长”;叶玉纯(2007)则将“一V”表达的意义概括为“探察”“由动到静”和“瞬时”三种 其三,将“一V”所参与构成的更大的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部分研究针对的是“一V”构成的某一种句式,主要有“一……就……”(施关淦,1985;李向农,1992;邢福义,2001;王弘宇,2001)、“一V(就)是NP”(刘劼生,1998;李宇明,1999;郭富凯,2012)、“一V+V~”(刘雪芹,2003)、“AA一V”(王永帅,2010)等殷志平(1999)则着眼于“一V1,V2”结构的总体特点,认为“一V1”和V2可能有如下语义关系: (1)V2是V1动作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或达到的状态; (2)V2表示动作行为达到的程度; (3)V2表示进入一种状态; (4)表示两个紧随的动作,即V1之后V2立刻发生,也可以存在因果关系; (5)“一V1”表示条件或假设,V2表示结果。

吴春仙(2001)在殷文基础上补充了另外一种语义关系“一V1”有较强的描写作用,能够通过短暂动作描写人物的姿势、表情、心理情绪等 从现有的研究中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首先,对于谓词性成分前的“一”的探讨离不开其所在的更大的结构环境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孤立地对谓词前的“一”或“一V”进行的考察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该语言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表达功能,所得结论往往较为片面,且分歧较大、缺乏共识 其次,所谓的“一V”并非只是一种结构,而是一类“同形”成分的辐合,其中包括了若干种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有区别亦有一定联系的“变体”,对这些“变体”,我们需要进行清晰地分类,分别描写和分析,于反映各种变体之间的关联 最后,现有研究多采用内省式的分析方法,而只有立足于一定规模的语料统计,才能够反映“一V”及相关句式在语言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其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对汉语中谓词性成分前“一”的研究可以采用Goldberg(1995)提出的“构式语法”作为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的主要思想是:“构式”是一种语言语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可以反复使用;其二,“构式”的意义并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加和,它具有特定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其三,一种语言中的各种“构式”相互有着结构和意义上的关联,形成“构式体系”。

而从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得知:现代汉语中的“一+V”组合不仅使用频繁,并且多数情况下还需要后续句的出现才能使表义完满;所形成的“一V(,S)”结构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远非“一”的本义“最小的正整数”所能解释;最后,“一V(,S)”结构包含了多种“变体”,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本文将现代汉语中的“一V(,S)”构式作为研究对象,以真实语料的统计分析为研究手段,目的在于反映该形式下所包含的各种构式变体的具体特征和使用情况,并试图分析其相互关联,建立“一V(,S)”的构式体系 二、“一V(,S)”构式的考察 (一)语料来源及使用 本文采用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以该语料库中标注为副词性的“一”为检索条件,共得到语料3104条我们选取了其中前1000条为样本,经过逐条分析,去掉个别重复的以及并非“一”与谓词性成分组合的条目,发现其余的“一+V”中仍然有一些不属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一”表示“一次” 此类是数词用在谓词之前表示动量的文言用法残留,其中包括一些成语或常用的固定格式例如: 一展(歌喉)/ 一睹(风采)/ 一气之下 / 三天一开放 / 不屑一V / 值得一V /一V再V / 一V(也)不V / 一V一个~ 2.列举 此类中“一”是数词的本来意义,相当于“第一+量词”。

例如: 一是……二是…… / 一防土匪,二防野兽 3.指称 此类是将谓词“名物化”用作指称,“一”仍然是数词用法例如: 他的一颦一蹙、一言一行 4.缩略语 此类是简称缩略产生的“一”与谓词的组合,“一”也是数词用法例如: “三清一教三免”的管理措施 5.“一”表示“全,彻底”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一”有表示“全、彻底”的义项,且可以与谓词组合例如: 一反平日的庄重而严厉的风度/从少女一变而为少妇/ 一如既往 6.V一V 此类是汉语中的另外一种常见构式,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剔除以上不合格样本,并且将一条中含有多于一个目标构式的样本按文意进行必要地切分后,共得有效语料953条下面我们对这些样本语料中的“一V(,S)”构式进行具体地分析 (二)构式1:动作刻画 从语料样本中我们首先发现,有一类用例中S并未出现,即仅由“一V”构成完满的表义单位例如: (6)她回头一看,感激地但又是谨慎地一笑 (7)她倒不是关心他,而是怕他碰撞着,赶紧往后一闪身 有研究者将此类用法称为“可结句”和“无后续句”的“一V”句,并以此作为形式标志而单独列为一类我们认为,这一用法的“一V”并非一定要出现在句子结尾,重要的是“一V”在表义上是否能够自足而不需要后续的句子来补充。

例如下列用例中,虽然“一V”处于复句中,后边又有其他分句,但“一V”与其后的分句之间语义关联比较松散,即使去掉后面的分句,“一V”句的表义也是完整的: (8)副主任睡意朦胧,睁开双眼,将公文接过草草一阅,微微一笑,连连摇头 (9)她释然一笑,思维敏捷的记者捉摸不着词儿回诘久别的女友,笑容便显得尴尬起来 例(8)是所谓的汉语“流水句”,两个“一V”小句处于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之中,各小句的表义相对独立例(9)的“一V”分句与后续分句主语亦不相同,后续句并非“一V”句表义的必需部分 这种“一V”在语料样本中共发现217条由于能够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我们认为这一“一V”结构应当是该构式的基本用法此类“一V”都用来表达对某种动作的描写刻画,突出其时量短、动量少、分量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态性这种意义与前文所述“一”的基本语义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构式整体的意义也将影响其对动词的选择,表现为进入该构式的动词语义上的倾向性我们对这类语料中出现的动词进行了归纳,发现样本中共使用了110个不同的动词,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笑、挥、指、拍、转(脸/身)”,其他动词还有: 愣 闪 瘸 歪 摆 动 抖 扔 挑 扬 踩 沉 放 惊 看 扭 伸 甩 耸 挺 坐 背 颤 丢 顿 跺 弓/躬 拐 掼 撅/撅拱 掠 摔 推 展 撞 昂 扳 包 抱 闭 变 颤 迟疑 抽 蹿 荡 倒 蹬 瞪 低 读 端 蹲 翻 滚 合 哼 吼 晃抖 晃眼 回 挤 悸冷 架 僵 接 砍 挎 拉 乐 擂 亮 抡 捋 落 抹 碰 撇 扑 牵 瞧 搡 扫 扇 锁 塌眯 抬 摊 弹 躺 跳 弯 响 握 咬 犹豫 阅 砸 眨 站 张 振 怔 拽 纵 可以看出,这些动词绝大多数为单音节,多是关于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

以及少数的心理活动的动词 综上,我们将不需要后续句的“一V”构式确立为“一V(,S)”构式系统的基本成员,其特点是形式上可独立,表义自足,V的典型成员是单音节表动作、神情的动词,该构式的表达功能是对动作的短时、少量、轻度等特征的描写和刻画 (三)构式2:紧密相继 在语料中,有一类构式以“一V,S”的完整形式出现,在表达功能上与构式1相似,都是对动作或事件的描写,但与构式1仅关注V的动态特征相比,此类构式侧重于表现“一V”与S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相继发生、紧密相连例如: (10)战斗一打响,医务人员迅速展开战场救护,包扎、收送紧张有序 (11)随着全国(除极少数地区)的解放,银圆券也成为刚一出生就夭折了的短命鬼 这种“一V,S”在语料中共出现144条该构式最突出的是其形式上的特点,由于表达时间上的紧密联系,该构式通常与其他一些表达“发生早、动作快”的副词共现,其中“一V”构成的前一分句中经常出现副词“刚”,后一分句中最为常见的是“就(便)”,在样本中共发现了95例(其中“就”84例,“便”11例),其他出现在后一分句中的类似意义的副词还有: 即、立即、骤然,立刻,顿时,马上,旋即,赶紧,迅速,很快,忙/连忙 综上,构式2的表达功能是描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紧密相继,需要“一V”和S配合使用,常以“(刚)一V,(马上)(就)……”的形式出现。

(四)构式3:逻辑结果 以上两类构式侧重于对动作或事件的时间性特征的描写,而语料中发现的第三类构式传达的是两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因此也需要“一V,S”的形式,S是“一V”的结果这其中又有两类情况第一类,V是表达“发现、探究”意义的动词,S就是这一行为带来的所知所感的内容这类动词可以是感官动作,例如: (12)她对着镜子一看,满头银发,满脸皱纹 (13)石华侧耳一听,小唐声音很低,而且只说一句什么就没再说了 除了常见的看、听外,此类动词还有“望、见、瞧、瞥、瞅、摸、闻、尝”等 V也可以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行为例如: (14)郭世勋一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走就走吧! (15)领导班子一商议,买,买好的! (16)可是用实践一检验,他算出来的数据对不上加工件 其中“想”类动词还有“转念、琢磨、分析、盘算、研究”等;“商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