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8468575 上传时间:2021-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 博客:http:/ 投稿邮箱:论当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精神家园重建【摘要】当今社会存在着自然家园困境、人文家园困境和社会家园困境,最终导致人们精神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和思想的式微。反思主体的自我存在范式、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和以制度与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重建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关键词】当代人精神困惑精神家园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丰富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遭遇精神困惑。我们需要反思和重建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当代人的精神困

2、惑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随着人类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完全掌控自然界的梦想的破灭,人类也越来越感到焦虑和困惑。人们不知道也不确定下一个灾难又将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出现,正如贝克所言,当代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因此,在当代社会里,个体普遍面临着人生意义危机,个体常常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不能肯定自己生活的价值是什么,常常有一种无聊感和焦虑感。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立、自我归属感的满足和自我生存意义的肯定。生活在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全球性等特征的当代社会中的个体,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还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深陷于身份感的不断迷失和归属感的日渐贫乏的困境中。他们在对于“我究竟是谁

3、”的追问中,反思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自我认同危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描绘了当代人生存的现实状态,凸显了人类对于精神家园困境与重构的话语诉求。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西方物欲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宣扬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人类迎来了一个“物化的时代”。个体极大限度地追求精神生活的物化,舍弃了传统的抽象性和神圣性而趋附于感性世俗的物欲化生活,物欲的刺激与满足成为精神生活的核心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起反过来又把精神生活的感性化推向高潮。物化的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被错误地理解为直接的感性

4、刺激与片面的精神享受,被理解为即时的占有与当下的满足,错误地将道德上的善恶价值归结为感觉上的快乐和痛苦,实际上这是在消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切都倾向于成为商品,哪怕传统商品之外的事物也无法幸免:艺术、爱情、人际关系等等”。当代人的思想式微。人们生活在一个思想式微的世界,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普遍感受到思想式微的现实,大的思想几乎已经过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使人们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时代。与传统社会不同,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得到任何想要的信息,信息的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不同的还有,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很少将其加工升华,为信息的触手可得而陶醉

5、,但却牺牲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当今我们的思想似乎变小了,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任愚钝,而是因为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在乎思想。令人深思的大思想,如果不能很快转化为金钱,其内在价值就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产生这样思想的人和传播这样思想的出口越来越少”。当代人精神困惑的原因究其原因,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主要是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人文家园和社会家园遭受挑战,继而导致精神世界的迷失和困惑。自然家园正面临挑战。自然世界之所以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因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根、精神之源,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源源不断提供精神食粮。自然家园是精神家园的存在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过多干预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人们普遍

6、面临生态恶化的危机,越来越困惑。“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工业文明形成以来的指导观念或理论不可能成为支撑人类走向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之路的精神依托,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人决定自然的观念,人类只能走向毁灭”。因此,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终归属。人文家园困境遭遇冲击。人文家园是人类文明能得以延续和兴盛的保障,人类若失去人文家园,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精神就会缺少了皈依而走向虚无。人文家园对于人来说不可或缺,失去了人文家园,精神世界就是空洞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最终会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人文家园是孕育人文精神的场所,是精神家园的文化砥柱。所谓人文精神,它包括

7、道德修养、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文精神渐趋衰落,人文家园遭遇困境。贝克和吉登斯认为,当代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迷失与心理秩序的混乱、价值虚无化和人生无意义感。社会家园遭遇困境。虽然自然家园是人类生存和精神存在的基础,人文家园是精神的皈依,但只有社会家园才能提升人的存在,进一步生产出更多的新的“精神食粮”,才能合理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古代就有,荀子关于人之所以能胜物在于“人能群”的思想,王守仁“天下一家”的思想等等,都已经把社会作为自己生存的家园。萨特认为,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都是兄弟,都是一样出自人类

8、之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使传统稳定的社会系统功能被弱化,流动性社会系统要求人们必须适应不断的变化。人们在被动适应和变化中寻求精神依托,从而陷入焦虑、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迷失状态。另外,人们精神需求的和谐的信任关系遭遇挑战,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反思与重建精神家园的策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一定程度上遭遇困境,但同时也提升了人们面对这一困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的能力。反思与确立人的自我存在范式。自我范式指的是如何看待自我的问题,以及如何调适自我与自我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整体性关系。当代西方社会所倡导的就是理性自我的存在范式,最大程度追求功利和个性自由,并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宣扬,也把精神的困惑推向了极致。以

9、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以实现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和合为基准,始终持守住一种“合理适应”,这种适应使国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我不至于严重地分裂。因此,审视国人的自我存在范式和中华文化发现,认同伦理自我和生态自我的最高形态的存在范式是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策略。伦理自我的观点是:人是社会渺小的一部分,但如因自己的贡献推动社会进步,人生就不再渺小而是伟大和崇高的。孔孟及早期的儒家就将“仁”和“义”确立为自我的存在范式。孔子的“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强调了“为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立已”。老庄及后道家则一如推崇、倡导和践行生态自我的存在范式。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就要求构建

10、一个有序的、良性的、永恒的自然万物和合共生的生命系统。“天人合一”进一步反映了古代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思想的终极旨归。解决风险社会下精神家园危机需要确立的自我的存在范式是伦理自我与生态自我的合理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彻底消解现实功利的欲念及外在目的的限制,从而实现精神的终极皈依。反思人的自我范式是为了实现人的心性的需求和寻皈精神家园的需要,是寻找安身立命场所的心路历程,最终通达精神家园的生存境界。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曾经使人们获取了许多关于确定性的知识,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却也向人们揭示了无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精神家园和

11、谐重建依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前进而不是倒退,科学发展是能够接受理性批判的,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在批判中沿着日趋正确的道路前进,才能解决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同生物界一样,经历着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科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必然增长,也可以说,它必然进步”。从巴西的库里提巴城,我们可以论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是可以制造出不伤害大自然的能源,人类也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最终重建和维护好人类的精神家园。以制度和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当代社会,人们不得不超越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关系模式,对非个人

12、化原则和陌生人的信任,成为社会的基本要素。但是这种抽象的信任系统也极易造成个体的信任危机,使整个信任体系遭遇挑战,继而影响精神家园的和谐。因此,人们需要建构有效的制度来应对传统“特殊化信任”体系的弱化,同时也需要对传统道德的信任,通过对信任的信任来弥补抽象制度的“不可触性”的缺陷。在制度和传统之间建立一个合作的桥梁,互相依存和统一,有效制度与传统道德的结合,利于提升个体对“陌生人”和“他者”的认同感,是培养大共同体意识的有利平台,是实现精神家园和谐重建的坚实基础。注释林和生:悲壮的还乡精神家园忧思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尼尔加布勒:“当今世界为何难觅大思想”,参考消息,2011年8月29日。张玉荣:“寻找时代的精神家园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5月,第4页。KarlR.Popper,ConjecturesandRefutationsTheGrowthofScientificKnowledge,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1963,p2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