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精选WORD]

上传人:1509****790 文档编号:178314637 上传时间:2021-04-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精选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精选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精选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精选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精选WORD](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撰写时间:202X年XX月XX日 李志艳 过嘉会 在李敬泽的文学作品如青鸟故事集咏而归等掀起了文学生产知识的探讨热潮之后,南方文坛在第九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抛出了文学与知识关系讨论的新锐论题,会上刘方说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第七届客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们将围绕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叙事文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这应是对当代文学问题和知识问题的及时回应,因为当代的“知识爆炸并不能保证就能提供有用知识”。因此,以独秀女作家张燕玲好水如风、杨映川不能掉头、黄咏梅锦上添叶三部作品为案例来作文学的知识论批评研究,就是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与深入。 一 关于知识的完整论述

2、,首推柏拉图,他在泰阿泰德中借苏格拉底等人之口,道出了“知识”的三个主要奥义:第一义指寄托于语音的思想痕迹;第二义是顷之所云历举元素以达于全体;第三义是众所共持之义,即能言一物所以异于其他一切物的特征。柏拉图关于“知识”的说法涉及了三个层面,知识的本体是思想,知识的显现是能够被证实的认知,知识依赖于言说或者说知识亦是一种符合性言说。柏拉图的知识论思想有着明显的理性论色彩,而从心灵到获得认知的过程中,却充满着矛盾,“当心灵把自己置于在被真理照亮了的事物上以及盯住在一种事物的本身上时,它能认知、理解,而且具有认知力。但是当它把自身盯住在一种与黑暗混合在一起的事物上它不具有认知力了”。以此为基础,柏

3、拉图的思想建立西方知识论的基本格局,使其有了先天、后天之分,“柏拉图认识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即在先的东西)知识,即我们不依赖感官经验而拥有的知识,它与后天的(即在后的东西)知识相对,后天的知识是偶然的、经验的知识,它是从五种感官而来的经验而得到的知识”。柏拉图是一名知识真理论者,但在“先在论”方面却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以在“真理”的前定条件下,后天也具有获得知识的可能性。 真正将后天知识论进行弘扬的是英国哲学家洛克和休谟。洛克在反对“知识天赋论”,强调实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白板说”,他先是确定了什么是观念,“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它们来自“经验”,而且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

4、,都“导源于经验”。以此为基准给知识做了界定:“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只是人心对任何观念间的联络和契合,或矛盾和相违而生的一种直觉。”具体表现为四种关系“(一)同一性或差异性,(二)关系,(三)共存或必然的联系,(四)实在的存在”。洛克对于实践经验的强调,其意图在于挣脱理性逻各斯的先在性束缚,给神性捆缚的人性松绑,将知识的选择权与认定权交还给人类本身,不断寻求在资本主义崛起中所应该获得的认识人本身以及人之价值的实现。但洛克同时又强调知识有“直觉的,辩证的,感觉的”三种等级,“在这三种的每一种中,明白性与确实性都有各别的程度和途径”。是以洛克的知识论在思维方式上、逻辑性上,以及知识的确定性、求普遍性

5、等上面又暗示了他并不能完全摆脱理性中心的实在影响,终究难以实现知识思想的彻底解放。 休谟和洛克一样强调经验论,但休谟的知识论思想是建立在怀疑论对峙神权论的基础之上的。在休谟那里,知识演变成了知识对象和认知方法的结合,“能够成为知识和确定性对象的”有四种,即“类似、相反、性质的程度和数量或数的比例”。知识的目的是通过“经验”和“恒常结合”的方式获取观念,“当任何印象呈现于我们的时候,它不但把心灵转移到和那个印象关联的那样一些观念,并且也把印象的一部强力和活泼性传给观念”11。比较起洛克来,休谟的知识论思想怀疑色彩和矛盾性更为显著,他一方面强调观念间的联系原则只有三种,即“相似关系(Resembl

6、ance),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Contiguity in Time or Place)和原因或结果(Cause or Effect)”。而“我们的理性如果不借助于经验,则它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也不能推得出什么结论”12。休谟怀疑和批判神性论与先在论,又把经验论打扮成了新的神祇而置于決定性与唯一性的高度;另一方面,在由知识获得观念的路径中,又将信念与灵魂,感觉印象、记忆与经验,活动性与确定性等并置,实则是人类真理理性和生命感性之间无可奈何的联合。 对比起休谟和洛克,康德的知识思想有明显的融合倾向,他首先认识到了人类理性在知识中的尴尬和两难,即人类理性能够解决知识的某些问题,但在某些方面知

7、识又超越了人类理性。针对于此,康德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所有的知识很有可能都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固有的知识能力(感官印象只是诱因)从自己本身中拿来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并且根据知识的产生是否完全依赖于经验本身为标准,将知识区分为纯粹的(先天的、形而上的)知识和经验性知识。这其中内含的原则是“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13。当然,先天知识和经验知识并不能完全区分,因为人类知识有两大主干,即“感性和知性”,“直观”和“概念”是构成“一切知识的要素”和充要条件,“以至于概念没有某种方式与之相应的直观,或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与前面所论之经验知

8、识和先天的(纯粹的)知识对应,“如果其中包含有感觉(它以对象的现实的在场为前提),那就是经验性的;但如果表象中没有混杂任何感觉,那就是纯粹的”。“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就是知性”,直观和概念、感性和知性密不可分,共同指向知识的产生,“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物概念是盲的”14。知性和感性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产生知识。康德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知识论的主流,其影响一直沿用至今。 于此可以得到关于知识的几个结论:第一,知识在本质上是人类认识路径而产生的思想成果,它起源于人类对认知对象的感性知觉,诉之于人类经验世界,对此进行思维而形成观念,进而获得知识

9、。第二,知识虽不排斥感官感性,重视经验,但其求确定性、稳定性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知识的本体是理性本体,它在寻求人类社会普遍认可、或者说其自携带的趋同性存在发展能够自然而然地厘清世界的规律性,进而建构人类思想、建构人类社会。这成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第三,知识在表达时是分析的或综合的判断,语言和知识相互从属、相互约束制衡,在这个基础上,语言是表述知识的一种知识。第四,知识论从一开始就培植了自己的掘墓人,它重视感官,依赖经验,在人类世界中抽离人类的影响而试图树立先在的、纯粹的知识模式,并以此形成知识论的基础主义。这忽视了经验中人类的天然的多元化诉求和感性的自我性能力,进而在实践与先验的鸿沟中点燃了颠覆的

10、燎原之火。是以后现代之后,在实践领域中“在知识的构成特别是作为原创性知识的发现和科学发明发现中,非理性的作用尤其重要”15。而在哲学领域,“只有摧毁实在论、二元论、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等传统哲学的一系列根本观念,才能超越知识论的真理观,将哲学从科学主义的迷雾中解救出来”16。也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学包括其他艺术才能从“影子的影子”的模仿论走出来,塑造自主而自足的知识体系。 二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待文学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从门类范畴来说,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也能够基本对应纯粹理性认知和体验情感性认知两大知识获取渠道;其二是从文本出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文本表现对象中的知识门类,它能够包含第一种

11、分类方式;一是言说的知识,即文学的文本话语也是一种知识形态,它以人为中心,以生命体验和情感抒发、想象建构为纽带和动力,以文体学要求为基本建制,遵从社会、文化法则,接受语言学的规律约束,是综合含混性的知识和知识表征的统一体。在具体的文本中,知识的多元存在直接构成了文本层次结构,也潜在地规约着文本的创作逻辑与美学原则。 在知识论的角度上,以纯粹理性认知为表征的客观性事实、自然科学知识是为文本的初级结构,它指向唯一性的客观真理,依持自身的发展逻辑,具有知识的一般通约性和共同享有制。如张燕玲在西津渡,锅盖面中出现的“西津渡”“镇江”“锅盖面”,在水萝卜中提到的“只是不经雨的水萝卜不宜掘,即使勉强把它掘

12、出来了,也是须根涩渣”等;杨映川在马拉松中提到的“狮山森林公园”、金刚经中存在的“如是我闻”句样等;黄咏梅在故乡:默认的连接中提到的“父亲是广东潮汕人,母亲是贺县(今贺州市)人”,“从桂林到广州到杭州,离开梧州一次比一次遠,回家的次数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减少”,在时间堆积在常山中提到的“地质专家要判断全世界所有那个年代的地层,都必须把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当作尺子比较,以此为标准,来推断分析其他各地的地质年代”等。这些描写作为知识的功能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事实性客观存在,构成文学文本的文体学相关要素,如场景、行为动作的承载对象等;作为作家的审美对象,沟通着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展现出文学创作的起点与元

13、生态势;作为某种特定知识类型的表征,它蕴含着的规律制约着文本意义脉象,构成行文逻辑与机制的潜在法则。如“锅盖面”的饮食文化审美,金刚经中折射的宗教文化,贺州伏隐的家园情结等;作为文本与读者的通约性基础,它成为读者进入文本的途径和依据,是作者与读者以共同的审美对象为基础所进行的共同话语的元初享用。 社会人文知识是文本的二级结构,它门类繁多,包括历史、地理、政治、教育、文化、经济、道德、伦理等,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本身。与文本知识的初级结构比较,社会人文知识更为注重以人为基础对人类社会构成的种种认识,是以经验体会融汇纯粹理性、逻辑判断的综合知识形态。是以“人文知识思想应该高度重视精神价值在历史和社会

14、中独特的存在形式,以及这些价值形式如何流变和转换”17。社会人文知识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排斥个体性的独特发现,但一经形成,就以自身的知识范畴、体系以及流变轨迹、价值显现形成自身的逻辑理路,它以知识的通约性显示出文学的集体经验书写,是文学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意义生成机制的重要构成维度。如张燕玲在巴金遇到金城江文学批评三人行等篇目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书写;杨映川在不能掉头失魂台等篇目中对地方饮食文化的刻画;黄咏梅在文学的气场反响的焦虑等篇目对文学创作的认识等都要尊重知识的特点与属性。社会人文知识是以人为中心、人类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模式,它更能在强调一般知识属性的前提下突显个性化见解,对于读者而言

15、,也就能在共有的对话平台上形成个体性的碰撞与交流,它在贯穿历史的同时也为文本的复义性创造了条件。 文学文本的三级知识结构是作家与读者的体验认知。与前两者比较,从文学创作、接受的角度来说,前两者是作家与读者的体验认知对象,并经由相应的艺术形式,赋予与之契合的情感与想象,进而形成艺术质变。它对文本初级、二级知识形态形成借重与反拨,即将事实现象、自然科学、人文知识等置于新一轮的认知活动流程之中,知识被还原成知识产生的对象和元生场域,知识产生于人类具体而特殊的认知活动之中,知识先在性的理性中心论就得以消解。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创作是要还原认知对象、塑造认知语境与路径。生命及其主体性在美学制式中解构了知识

16、已有的逻辑属性,认知活动的整个程序得以再现和重新组构。同一认知对象因为认知主体、认知活动的差异必然导致知识产生的差异。认知的结果(知识)回位于认知过程,知识的话语方式及其话语权交还于认知主体及其相应的认知活动。知识在同一于生命与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而审美化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说,文学创作是作家体验认知的审美化传达,它在部分占有世界现象和共享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个人化生产,文学创作的知识生产形态是私密性向共享性的过渡与发展,它是社会共享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不泯灭自身的特色与个性。它以感染力、召唤性、启示作用来消解知识的冰冷、纯粹与静默,让知识拥有温度、情感和生命的喧哗与跃动。是以在张燕玲的家中有女初长成中能够读到小女孩的成长史、母女间温情脉脉的关系以及育儿的经验知识。在冬夜随笔中又是在自身的切身体会中传达出对于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