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26811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1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多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 “望洋兴叹” ;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扑朔迷离” “秋毫无犯” ;等等。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作,如“古为今用” “尘埃落定”等。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学习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文不加点”“如履薄冰” “七月流火” “石破天惊”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

2、发生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2谚语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谚语也叫“俚语” “俗语” “直言” ,是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领域内的事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谚语与成语的区别: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多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做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有改变。如“画虎画皮

3、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喻世明言),也可说成“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3惯用语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首先,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而是通过比喻或引申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如“打预防针” ,字面义指注射预防疾病的针剂,比喻预先进行提醒、教育,使人有所警惕,以防发生不利的事情。其次,惯用语的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 “穿小鞋”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

4、插入定语或补语,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 ,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4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表意重点在后半部分。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前半部分“外甥打灯笼”只是引子,称为“头” ,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称为“尾” 。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双关。如“老虎驾车谁赶(敢)” ,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的以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

5、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无所不包。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形象。如“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 “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等。深具悬念性。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 “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又恍然大悟。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光看其前半部分会使人们想到老鼠“给人带来麻烦”“令人讨厌”等语言,但看到后半部分,自然会露出会心的笑容。5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如“知识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格言和谚语的区别

6、:第一,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言记录,大都可见于文献记载。第二,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第三,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令人警醒。辨析使用熟语“十看”“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 ,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以否定形式应用。这里误解了词义,导致使用不当。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 “炙手可热”“首当其冲” “久假不归” “明日黄花” “细大不捐” “石破天惊”“危言危行” “文不加点”等。解析C 项“不赞一词” ,形容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添一句话。此处合适。其他各项,

7、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A项“江河日下” ,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属于望文生义;B 项“鹿死谁手”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D 项“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地步,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答案C解析A 项, “敬谢不敏”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句中是感激不尽之意,用得不妥。B 项, “狗尾续貂”为谦辞,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东西的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符合语境。C 项,课堂上争论不能说是“班门弄斧” 。D 项, “洗耳恭听” ,谦辞,指恭敬而认真地听,用于听别

8、人讲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答案B3看范围,忌忽视语境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则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所致。而命题者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讲范围,设置迷局。解析A 项,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完全不合语境。B 项, “冰山一角”含有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的意思,符合语境。C 项, “翻云覆雨”是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贬义,与句意不合。D 项, “洞若观火”形容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常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质,好像看火一样清楚,用在这里不合语境。答案B还有些成语使用时离不

9、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如: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冰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不久英国也望其项背,陷入了严重危机。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有固定搭配,必须用于否定句式与“不能”一起使用,而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解析A 项, “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其用法多用于否定句中。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许多明眼运动员比不上她,使用正确。B 项, “乐此不疲”即乐于做某件事,沉浸其中,不知疲倦。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此句可改为“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 。C 项, “贻笑大方”即让内行见笑,前面再

10、加一个“让人” ,显得赘余,不通。D 项, “不可开交”是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可加“忙得” “打得”等,作动词的补语。答案A5看对象,忌张冠李戴有些熟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解析B 项,反目成仇:翻脸成为仇敌。 “抗议者”并非仇敌,这里对象不合。C 项,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属于使用对象错,应为“相得益彰” 。D 项,大有可为: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发展前途。主语应为“

11、事情” 。答案A解析A 项“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虽美却不能代表各种花卉。这是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B 项“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用在该句显得语义很轻,应用“不劳而获” 。C 项,这里的“络绎不绝”应改为“源源不绝” 。这两个成语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使用时多数情况下可以相通,但有时有区别。 “络绎不绝”多指车、马、船、人的来往,而“源源不绝”比较广泛,不仅可以指车、马、船、人的来来往往,也可以指别的事物,如信息等。答案D7看多义,忌顾此失彼有些熟语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往往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含义。如“淋漓尽致” ,既可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

12、指暴露得很彻底。对于类似的成语,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容易顾此失彼。再如:(1)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2007 年安徽卷第 2 题 A 项).此句中的“粉墨登场”用的就是本义。 “粉墨登场”出自明代张岱的蔡义伶文:“汝身前,粉墨登场,努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 ”“粉、墨” ,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但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则易

13、造成误判。解析A 项,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事不做,即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贬义,不合语境。B 项,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与下文“乐意告别家乡”相矛盾。C 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等详尽透彻。 (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暴露得很彻底” )D 项,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不合语境。答案C8看表达,忌重复赘余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使用某个熟语时,熟语的语义可能与句子中的某些词语意义重复,造成语言表达运用中的重复赘余。这种类型的误用,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

14、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 ,使句子表意简明。.解析A 项, “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含有“意外”的意思;而“突然”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出乎预料,也含有“意外”的意思,因此句中“不期而遇”和“突然”重复。B 项,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C 项,已经“丰富多彩” ,怎么还“十分”?重复累赘。D 项, “真知灼见”意即正确透彻的认识,用“到位”来修饰它,亦显重复。答案B解析D 项,空谷足音:空旷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A 项,一掷千金: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含贬义;B 项,丁是

15、丁,卯是卯: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也不含糊、不马虎。属于感情色彩不合语境。C 项,煞有介事: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贬义。答案D解析A 项, “春意阑珊”的“阑珊”是指“将尽,将衰” ,这正好与句首的“初春”相左。B 项, “豆蔻年华”是指少女十三四岁的时候,这与语境中所说的“大学生”相矛盾。C 项, “尘埃落定”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用在此处,与语境相合。D项,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与“只顾眼前”相矛盾,可换成“目光如豆” 。答案C解析:D 项,曲终人散:乐曲结束后听众散去,比喻某一件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A 项,顺水推舟:比喻顺

16、应趋势办事。此处应用“因势利导” ;B 项,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意。不合语境。可改为“大手大脚” ;C 项,不合语境,“今非昔比”意为“当今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的”(今盛昔衰),此处应用“今不如昔” 。答案:D解析:D 项, “琴瑟和谐”比喻夫妻情深意笃,非常和美融洽。用在句中使用对象不当。A 项, “昙花一现”比喻好的景象一出现很快就消失。B 项, “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征兆,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与结果。C 项,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答案:D解析:A 项搭配不当。 “左右逢源”意为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也比喻办事圆滑。此句重在阐述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说”上,而不是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