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20651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中语文小雅 采薇教案(2) 北师大版必修 2教学时数: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采薇这首诗,了解诗经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等。感受诗中表现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4.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播放音像制品,让学生在反复诵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鉴

2、赏能力。小组讨论,学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 篇。 诗经 在先秦叫做诗 ,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 ,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 ,共 160 篇。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

3、的怨叹与愤怒。“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一共有 105 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雅 、 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 ,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

4、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 ,无以言”的说法,这显示了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此后, 诗与书 、 礼 、 易 、 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表现手法:1. 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

5、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2.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二、作品背景这首诗选自诗经 小雅 。雅诗为什么分大小,历来有不同说法。据余冠英说:“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小雅里兼有东周的诗。 ”另外,大雅多用于朝会宴享,小雅多用于个人抒情。这首诗产生于什么时代,也有不同说法。或认为在周文王时,或认为在周懿王时,或认为是周宣王时。三、讲解分析(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教师启发: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

6、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笔划分本诗的节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二)译文参考:采薇啊采薇,那薇才刚刚生出嫩芽来。说回家啊盼回家

7、,不知不觉年岁已经很晚了。我们之所以没家没室的,都是因为猃狁入侵的缘故!害得我们不能安居休息,也是猃狁入侵的缘故。采薇啊采薇,那薇已长成嫩苗了!说回家啊盼回家,一想到这个心里就难受。想家的痛苦强烈折磨着我,那滋味就像又饥又渴的人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一样。我们驻防的地方经常换,连捎信给家里问候的机会也没有。采薇啊采薇,那薇已经老得又粗又硬了。说回家啊盼回家,不知不觉岁月又到了十月了。战争没完没了,我们总是不能安居乐业。我心里越来越感到绝望,长期在外征战,恐怕永远回不去了。 什么花儿开得那么盛?那是棠棣之花。什么车子那么气派?那是将军的战车。战车已经备好,车上的四匹大公马雄纠纠、气昂昂。我们哪里敢安心

8、驻扎?一月之中不知要和敌人打多少次仗。我们赶着四匹战马,四匹战马多么强壮。将军坐在车上,士兵们只能靠它隐蔽。四匹战马整整齐齐,士兵们背着象牙装饰的弓,佩着鱼皮做成的箭袋。我们怎能不时时警戒,猃狁实在攻得太急了。当年离家远征的时候,碧绿的杨柳随风摇曳(我依依惜别地离开了家人) 。如今我回到家乡,大雪下得纷纷扬扬(一个人也看不见) 。疲惫不堪地走在回家路上,又饥又渴。我心里好难过啊,没有人懂得我的悲伤!- 3 -(三)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全 诗 六 章 , 可 分 三 层 。 既 是 归 途 中 的 追 忆 , 故 用 倒 叙 手 法 写 起 。 前 三 章 为 一 层 , 追 忆思 归 之 情

9、, 叙 述 难 归 原 因 。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耐。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 ,与家乡女子的“采蘩” 、 “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 、 “柔止” 、 “刚止” ,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 、 “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 “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

10、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猃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猃狁之故” 。对于猃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四 、 五 章 是 第 二 层 : 追 述 行 军 作 战 的 紧 张 生 活 。 写 出 了 军 容 之 壮 , 戒 备 之 严 ,

11、 全 篇气 势 为 之 一 振 。 其 情 调 , 也 由 忧 伤 的 思 归 之 情 转 而 为 激 昂 的 战 斗 之 情 。 这 两 章 同 样 四 句 一意 , 可 分 四 层 读 。 四 章 前 四 句 , 诗 人 自 问 自 答 , 以 “维 常 之 华 ”, 兴 起 “君 子 之 车 ”, 流 露 出 军 人 特 有 的 自 豪 之 情 。 接 着 围 绕 战 车 描 写 了 两 个 战 斗 场 面 : “戎 车 既 驾 , 四牡 业 业 。 岂 敢 定 居 , 一 月 三 捷 。 ”这 概 括 地 描 写 了 威 武 的 军 容 、 高 昂 的 士 气 和 频 繁 的 战斗 ;

12、 “驾 彼 四 牡 , 四 牡 骙 骙 。 君 子 所 依 , 小 人 所 腓 。 ”这 又 进 而 具 体 描 写 了 在 战 车 的 掩护 和 将 帅 的 指 挥 下 , 士 卒 们 紧 随 战 车 冲 锋 陷 阵 的 场 面 。 最 后 , 由 战 斗 场 面 又 写 到 将 士 的 装备 : “四 牡 翼 翼 , 象 弭 鱼 服 。 ”战 马 强 壮 而 训 练 有 素 , 武 器 精 良 而 战 无 不 胜 。 将 士 们 天天 严 阵 以 待 , 只 因 为 玁 狁 实 在 猖 狂 , “岂 不 日 戒 , 玁 狁 孔 棘 ”, 既 反 映 了 当 时 边 关 的 形势 , 又 再

13、 次 说 明 了 久 戍 难 归 的 原 因 。 从 全 诗 表 现 的 矛 盾 情 感 看 , 这 位 戍 卒 既 恋 家 也 识 大 局, 似 乎 不 乏 国 家 兴 亡 匹 夫 有 责 的 责 任 感 。 因 此 , 在 漫 长 的 归 途 上 追 忆 起 昨 日 出 生 入 死 的 战斗 生 活 , 是 极 自 然 的 。 第六章是第三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笼 罩 全 篇 的 情 感 主 调 是 悲 伤 的 家 园 之 思 。 或 许 是 突 然 大 作 的 霏 霏 雪 花 惊 醒 了 戍 卒 , 他从 追 忆 中 回 到 现 实 , 随 之 陷 入 更 深 的 悲 伤 之

14、中 。 追 昔 抚 今 , 痛 定 思 痛 , 怎 能 不 令 “我心 伤 悲 ”呢 ? “昔 我 往 矣 , 杨 柳 依 依 。 今 我 来 思 , 雨 雪 霏 霏 。 ”这 是 写 景 记 时 , 更 是 抒情 伤 怀 。 个 体 生 命 在 时 间 中 存 在 , 而 在 “今 ”与 “昔 ”、 “来 ”与 “往 ”、 “雨 雪 霏 霏”与 “杨 柳 依 依 ”的 情 境 变 化 中 , 戍 卒 深 切 体 验 到 了 生 活 的 虚 耗 、 生 命 的 流 逝 及 战 争 对生 活 价 值 的 否 定 。 绝 世 文 情 , 千 古 常 新 。 今 人 读 此 四 句 仍 不 禁 枨

15、触 于 怀 , 黯 然 神 伤 , 也 主要 是 体 会 到 了 诗 境 深 层 的 生 命 流 逝 感 。 “行 道 迟 迟 , 载 渴 载 饥 ”, 加 之 归 路 漫 漫 , 道 途险 阻 , 行 囊 匮 乏 , 又 饥 又 渴 , 这 眼 前 的 生 活 困 境 又 加 深 了 他 的 忧 伤 。 “行 道 迟 迟 ”,似 乎 还 包 含 了 戍 卒 对 父 母 妻 孥 的 担 忧 。 一 别 经 年 , “靡 使 归 聘 ”, 生 死 存 亡 , 两 不 可 知, 当 此 回 归 之 际 , 必 然 会 生 发 “近 乡 情 更 怯 , 不 敢 问 来 人 ”(唐 李 频 渡 汉 江

16、 )的 忧惧 心 理 。 然 而 , 上 述 种 种 忧 伤 在 这 雨 雪 霏 霏 的 旷 野 中 , 无 人 知 道 更 无 人 安 慰 ; “我 心- 4 -伤 悲 , 莫 知 我 哀 ”, 全 诗 在 这 孤 独 无 助 的 悲 叹 中 结 束 。 综 观 全 诗 , 采 薇 主 导 情 致的 典 型 意 义 , 不 是 抒 发 遣 戍 役 劝 将 士 的 战 斗 之 情 , 而 是 将 王 朝 与 蛮 族 的 战 争 冲 突 退 隐 为 背景 , 将 从 属 于 国 家 军 事 行 动 的 个 人 从 战 场 上 分 离 出 来 , 通 过 归 途 的 追 述 集 中 表 现 戍 卒 们 久戍 难 归 、 忧 心 如 焚 的 内 心 世 界 , 从 而 表 现 周 人 对 战 争 的 厌 恶 和 反 感 。 采 薇 , 似 可称 为 千 古 厌 战 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