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8140151 上传时间:2021-04-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和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或本族语)的过程和方法。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

2、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语言水平测试:测量测试对象的第

3、二语言水平。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 观的评分标准。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测试可分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语言成绩测试: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 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语言潜能测试: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简答题。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异同:(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4、,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后面这四点都是语言教学的:(2)教学内容A. 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B. 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C. 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D. 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要素。(3)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4)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5)教学技巧:注重与忽略的问题。儿童语言习得中四个假说:刺激反应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

5、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先天论:LAD假说: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认知论: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语言功能论:代表人

6、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中(如两条理论:语言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内容、能解决什么问题、主要的步骤是什么等。):语言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

7、、预测。 局限: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重视预防,忽视诊断。语言偏误分析: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偏误的来源:(1) 母语的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5)学习环境的影响。对待偏误的态度: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

8、,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局限(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2)不同语种偏误研究很不平衡。(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中介语理论: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克。特点:(1) 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2)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

9、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测试的四大类型: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1、水平测试: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 观的评分标准。原则: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 中、期末考试,

10、结业考试、毕业考试。3、诊断测试: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特点: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4、潜能测试: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最基本的几条原则、答题时要有条理性,如一、科学性,列出理由):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原则(1)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

11、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 (2)知识性原则: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3)趣味性原则: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A题材多样化。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4)科学性原则: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题材内容;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练习的内容和方式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

12、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5)交际性原则:A. 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6)针对性原则: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A最基本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三、分析应用题。千万、万万:我明天千万来。又或者是“一定”所引导的句子,要指出错在哪里,属于什么偏误,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到底是哪个阶段的偏误。考察你准备怎么讲、怎么分辨,比如用于祈使、用于一般陈述?最后要求怎么用练习纠正,要设计练习,比如千万常常用于否定句,则列出

13、正确的句子。 你明天千万来。 答:我千万来。在这里,千万表示的是祈使的意思,不能用于表达陈述的语气。而且,千万还具有否定的意思,故不能作肯定的回答,而是要用“一定”。例如:你千万不能离开。答:我一定不离开。共两道题目:有关于词汇的、句型的(特殊句型:把字句、被字句、从动句,宾语句等。)被字句: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被字句的成立条件: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省略。过去被字句一般用于表达不幸或不愉快的遭遇,后来突破了这种局限。口语中常用“叫”、“让”、

14、“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这种句式又称为“处置式”,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作出了“处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状态改变。 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来强调行为结果或行为方式。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在汉语中,动词谓语句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之后,而用了“把”字就能把宾语提置于动词之前。在语义上,这种句式可视为宾语前置。在结构上,则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把字句的成立有某些条件:动词一般是能带支配对象的行为动词,即能带施事宾语的及物动词。所用动词的前边或后边要带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把”字所介系的宾语通

15、常是确定的,即说话人要有确指的对象。在书面语言中,有时用“将”字代替“把”字,仍称把字句。一、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进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并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如:我们打扫一下房间吧! 我们把房间打扫一下吧!二、“把”字句又叫处置式。处置就是指谓语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受事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三、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宜理解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因为很多介引成分在一定的句子格式里不能移到动词后面。如:他把草稿纸订成一个个本子。此句中动词后另有宾语。他让卖粥大嫂把粥盛在饭盒里。此句中动词后有介词短语做补语。二、 表处置义的把字句中的“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也可是工具、处所。表致使义的“把”的宾语是施事。如:把大娘乐得合不拢嘴。三、 “把”的宾语在意念上一般是有定的,已知的人和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如果用无定的、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如: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把一天当做两天用。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能理解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把”介引的成分跟动词的语义联系不大,而是跟整个中补短语有联系。四、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因此不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