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812882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明代蒙学的教材和教法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萌芽、发展、高潮和转化四个阶段。蒙学, 辞海中将“蒙学”解释为:“蒙学,即蒙馆。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宋以后教材一般为三字经 、 百家姓 、 干字文 、 蒙求 、 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1 (P1972)我国古代蒙学的产生到正规教学场所的确定经历了较长时期,最早出现尧舜禹时代, 尚书尧典载:“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 ”2(P18)司马迁在史记中则把“教胄子”直接引为“教稺子” 。 “稺”即“稚” ,幼小之意,泛指小儿。 3(P39)也就是说,

2、舜曾经任命夔做典乐之官,负责教育幼小儿童的工作。一、明代蒙学发展概述在我国历史上,明代是从元代少数民族到汉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一个朝代。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显示出新的特点,同时也展示出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在明朝存在的 270 多年间,统治者都对文化教育给予极大地重视。明朝建国之初,由于长期农民起义战乱的破坏,经济处于恢复时期,统治者虽然提倡发展教育,从而用来预防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但是各地民间的教育情况不是那么积极。据明史记述,到洪武中叶以后, “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 4(卷六十

3、九) 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建国之初到永乐年间,明朝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国家的各项开支也比较大,实际上国家当时的经济是国富民穷的特点,依照这种情况,也必然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洪武二年(1369)以后,在明朝廷的推行下,各地的官办儒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随之民间的启蒙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5(P238)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在明朝时候发展到顶峰,明太祖建国后十分重视学校教2育的发展,在都城设立国子监地方设立府州县学,在乡镇地区设立社学,明代教育形成三级体制。明太祖朱元璋说:“治天下当先其重其急而后及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

4、而习俗美。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 ”6(卷二六)古时候的人们通常把 8 到 15 周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教育历程“金字塔”的根基,在启蒙教育中可以进行道德教育和识字教育。无论是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还是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才能的掌握,都要以此作为重要的起点或始基。 7明代蒙学在数量上发展很快, ,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在办学体制方面采用官私并举,形式多样,官学主要有社学和义学,私学主要有私塾和家塾。在教学过程中也主要采用识字、读书、作文的教育顺序,这些环节基本上是按顺序进行偶尔也有交叉。识字阶段一般是在儿童进入蒙学之后就要开始,主要使用的

5、教材就是“三、百、千”等,至阅读和作文则是在儿童达到一定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二、明代蒙学教材的发展(一)教材的特点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字、读书和作文三个方面,为以后科举考试和进入官学作基础准备,然而在进行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从读书来说,幼小儿童进入学校之后,最先进行的就是识字工作,待识千字之后再熟读“三、百、千” ,然后再读“四书” 。因此教材在选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儿童的特点,要遵循的原则有:内容浅显易懂,图文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明代蒙学使用的教材除了从前代流传下来的“三、百、千”外,还有明代新编写的教材龙文鞭影 、 训蒙骈句 、 小儿语等。1.传

6、承前代的教材(1) 三字经三字经有人称为“千古一奇书” ,诞生于宋末元初,到明朝时候广为流3传,明清大多数人认为作者是王应麟。全书共有 356 句,每句三个字,共 1248个字,全书句句成韵,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而且文字简练,善于概括。本书仅用 1000 多字就将伦理道德和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因为该书便于理解和背诵,所以被认为是蒙学经典教材。 8(P2)(2) 百家姓百家姓相传为宋初所编,作者不详。本书集合了各种姓氏编成每句四个字的韵语,共 400 多字,本书介绍了 446 个单姓,61 个复姓。虽然百家姓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对幼小儿童来说简单、方便、易读,成为农家子弟在农闲

7、时期的识字课本。(3) 千字文千字文编成于南北朝时期为周兴嗣所撰,在梁书中有记载:梁武帝下令文员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下选择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习所用,但由于字字孤立,没有连贯的意思,于是梁武帝又召来周兴嗣嘱之“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 9(P2) 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就呈给武帝,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字文 。该书使用了 1000 个不同的字,但这些字不是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而是组成了前后条理清楚,表达连贯,具有一定意义的 250 个句子。该书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儿童认字,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天地现象,介绍了自然界的相关著名物体,又叙述了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谈到了人们应该怎样去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为人处

8、事,还说到了农业、读书、饮食、园林等生活诸多方面。该书包含了不少封建伦理思想和有一定意义的劝诫内容。此书在选字造句、引用典故的时候力求普通常用,避开了晦涩难懂的词句。全文通顺可读性强,而且押韵自然,便于蒙学背诵。 千字文在蒙学众多教材中使用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教材,日本,韩国等地也有学校使用。2.明代新编订的教材(1) 龙文鞭影 (历史知识教材)龙文鞭影明萧良有撰,夏文广注,杨臣诤补订,原名蒙养故事后4改名龙文鞭影 。该书名的意思为:“龙文”在汉代是骏马的名字,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才华出众的子弟:“鞭影”是马鞭的影子,马在行走的时候,看到鞭影就会奔跑。此书名意在勉励孩子们学习要像龙文这种骏马一样

9、,不需鞭策就飞奔疾驰,也暗示聪明的蒙童读了此书,学问会迅速增长。 7清代杨臣诤在补订时书序中说到“蒙养故事明萧汉冲先生为加惠后学而作。取古事之相类者摘而成偶,又各谐之以韵,聪慧者日可数十事,迟钝者亦可数事,不似声杂无伦者之难可强记也。 ”10(P2)这本书十分适合蒙学阶段的学习。本书在开篇的四句话“粗成四字,海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 。 11(P1)这就交代了这本书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为神话故事,本书是四言韵句,按照韵部编排,读起来流畅顺口。这本书在明朝时候广为流传,在蒙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由浅入深的作用,它不仅吸取了前人蒙学的教材后又融入了二十四史中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故事,小说等,是

10、一本集合自然知识和神话故事的读物,如在书中收录了刘邦、李世民、孔子、岳飞等伟大人物的经典事迹以及毛遂自荐、程门立雪、等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2) 训蒙骈句 (对偶训练类教材)训蒙骈句为明代司守谦所撰。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人。此人文学修养很高,但不幸英年早逝,其诗文散失,仅有此篇存于世。此书写作的意图在于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骈句,即骈偶句、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 。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 训蒙骈句使用的是以上下平声 30 韵为目,按平

11、水韵的韵部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这样的编排不仅使全书字句两两相对,而且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适合儿童在初级阶段学习的特点,但该书引用大量的故事典籍,给儿童理解该书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困难。(3) 小儿语 (童谣类教材)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所撰。吕得胜,号近溪,河南宁陵人,生活在嘉5靖时,此人十分关注儿童的教育工作问题,他积极主张儿童在有一定的感觉知觉意识的时候就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此人在撰写小儿语前引中解释到编写此书的理由:民间流传一些歌谣,比如“盘却盘,盘三年;降龙虎,系马猿” 、 “东屋点灯西屋明,西屋无灯似有灯”之类, 12(P32)它

12、们虽然迎合了儿童的喜乐但是对于儿童道德修养方面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益处,他针对种弊端以韵律编写此书,便于儿童理解,让儿童在学习和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得到道德教化,最终可以实现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一淳化风俗。此书使用大量的白话文运用四言、六言和杂言的语言形式,使全书读起来通畅没有硬凑的意思。该书问世之后,因为通俗易懂的优点,哲理性强,又有亲切感,在蒙学儿童中十分流行,在民间也影响十分大,此教材也作为一个开端,开创了一种蒙学教材的新类型童谣类教材,这类教材在之后又编写了续小儿语 、 女小儿语等。(二)明代蒙学教材的优点和不足明代蒙学教材在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和不足。1.教材的优点(1)内容贴近生活

13、明代教材在选用上有一个十分显著的优点就是贴近人民生活,实用性强,有不少和农家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在训蒙骈句中有不少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如:花、鱼、车、舟等,使儿童在学习时就可以学习到这些事物的形态,在小儿语中教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如何合乎规范。从简单到复杂,教材的选择过程中也能够遵循这个顺序,从简单的识字开始到后来的读书以及作文,教材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儿童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培养了儿童的认知能力。(2)有养正和教化的作用蒙学开办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历代教育史上都有这个目的,明代也不例外。在儿童智慧没有完全开启的时候,通过道德教化的作用,6在儿童面前树立一个高大

14、的道德模范形象,培养他们容忍、宽厚的品行,使儿童在以后的做人办事中能够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如明代除了选用“三、百、千”外,还选用了孝经 、 二十四孝等书,将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传承下来,让儿童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不忘初心,端正做人。(3)教材编排有序明代蒙学教材在编排和选用注意难易结合,图文结合,各种文体相结合,以及句式广泛应用,使儿童在蒙学这个有限时间里,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接受广泛的知识。在龙文鞭影中,作者将大量的历史故事用四言韵句进行整合,儿童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学习到这些历史知识,方便了儿童在以后写作时使用。明代蒙学使用了历史知识类、对偶训练类以及童谣类教材等

15、,这几类教材之间相互补充,丰富了儿童在蒙学阶段的知识。2.教材的不足(1)以理学思想为主理学思想在明代尤为盛行,因此蒙学在教材的使用上也体现出理学的特点。明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专制统治,在蒙学时期就向儿童灌输理学思想,用三纲五常来束缚儿童的头脑,封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忠君” 、 “顺民”和“君子” ,教材的使用就是为了这些教育目标服务的,然而中国传统的教育目标单一、硬化、束缚性强,儿童在硬式教育下失去了本性和自我。儿童谨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坚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在这过程中丧失了儿童的天真, 小儿语和续小儿语就是在这种理学思想下的产物。(2)含有糟粕思想明代除了

16、继承前代的教材外,还重新编写了不少教材。但这些新编写的教材,除了给蒙童介绍一些有实用性的历史、天文知识外,还存在有不少糟粕知识。在教材中含有“三纲五常”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如在女小儿语中7“妇人口大舌长,男子败家身亡” 13(P48)充分体现了对妇女的轻视和鄙视,此外还有传播封建迷信思想,以此来打消人民反抗和愚昧忠君思想, “忠臣不事二君主,烈女不嫁二夫郎” , 14(P84) 禁锢人民的思想。另外,书中还存在有提倡读书做官,争当人上人的极端利益主义思想, “贫住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表达出只有当上人上人才可以有面子等一系列负面的思想。(3)缺乏理性指导明代教材在使用方面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粗线条的使用方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虽然到了明代教材自身有了一定的体系,但是并没有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