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812788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排中律的浅要分析摘要: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的逻辑思维规律。排中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在逻辑思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排中律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思想的确定性,它是进行正确推理和论证的基础。关键词:排中律;逻辑思维;作用民主德国逻辑学家格克劳斯说过, “排中律自古以来就是逻辑争论的主要对象。 ”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和对这种思想的否定,二者必有一真。由此,二者不可同假,不可即非前者又非后者,也即不可对二者均持否定的态度。因此,排中律要求不能无可无不可,要求排除含含糊糊的思想,要求正确

2、思维必须具备明确性的特性。排中律的运用在现实中十分广泛,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规定性和明确性,排除思维中的模糊性、两不可性。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一)排中律的内容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 A) ,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

3、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排中律用公式表示为“A 或者非 A”,即“AA” 。 “A”即某种思想,“A”表示与“A”相矛盾的思想。整个公式的意思即“A”与“A”不能都假,必有一真。(二)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的一般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现象所做出的两个判断不得同时加以否定,其中必有一真,如果违反这一逻辑要求,在思维活动中对具有不可同假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就会犯“模凌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具体要求如下:1、在词项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

4、一思维过程中在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词项指称同一对象的情况下,必须承认其中的一种情况是真的,而不能对两者都加以否定。如不能否定某人的行为属于“偷窃罪” ,同时又否定该行为是“非偷窃罪” 。 2、在判断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否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必须肯定其中有一个是真的。如:甲问:“英国物理学家依撤克牛顿认为:一切行星由静止到运动的第一推动是上帝。你对此观点如何看?” “这个观点,不能说是正确的, ”乙说, “但是,在没有科学证明前,也不能说是不正确的。乙的说法即违背了排中律的这一要求。二、排中律的作用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排中律的另一个作用在于

5、它是揭露“骑墙居中” 、 “模凌两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贝尔蒙特城的富家少女鲍西娅,不仅姿容绝世,而且德性完美。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向她求婚。但是,鲍西娅并没有择婚的自由,她的亡父在遗嘱中规定要“猜匣为婚” ,否则,家族要取消她的遗产继承权。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在这三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一张鲍西娅的肖像。三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银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在金匣中” ;铅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在三个匣子旁边的一张大纸上写着:“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鲍西娅父亲的遗言

6、是:如果有哪一个求婚者能通过以上四句话,猜中鲍西娅的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鲍西娅就嫁给谁。许多男子慕名而来,但见到求婚条件后望而却步,只留下少数痴心汉子。他们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一个接着一个猜错了,整个威尼斯城没有一个人猜对。几天之后有一位威尼斯的青年来到贝尔蒙特,他被鲍西娅的德行和容貌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鲍西娅。他看了看三个匣子上面的话和旁边纸上的规定,稍作思考,就来到鲍西娅面前,非常自信地对她说:“您的肖像在铅匣子中。 ”鲍西娅微微点了点头。年轻人打开铅匣子一看,鲍西娅的肖像果然在里面,肖像上的鲍西娅正对着他微笑呢!鲍西娅十分佩服年轻人的智慧问:“亲爱的,您是怎么猜中的?”年轻人微微一一笑说

7、:“金匣子上面的话与银匣子上面的话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都是假话,其中必有一句真话;而旁边的纸上告诉我,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 ,这样,这句唯一的真话必在金匣子和银匣子上这两句话中。由此可见,铅匣子上刻的话只能是一句假话。而铅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既然这句话是假的,那么肖像一定在此匣中。 ”后来历经磨难,年轻人与鲍西娅终于喜结良缘。威尼斯商人中的年轻人在猜测的过程中运用了排中律。金、银匣子上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中必有一真,这是根据排中律得出的;从铅匣子上刻的话“肖像不在此匣中”是假话,从而得出与此矛盾的话“肖像在此匣(铅匣子)中”是真话,也是依据排中律。所以,排中律在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8、三、排中律的运用及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分析排中律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排中律要求人们在思维中,在是非之间不能含糊其辞,不能模棱两不可,而应该旗帜鲜明。因此,遵守排中律可以帮助和促进人们办事坚决果断,克服优柔寡断的毛病。l948 年 6 月,我华东野战军开始攻打济南。当我军向内城发起攻击时,遇到守敌的顽固抵抗,我攻城部队受阻,并遭受重大伤亡。更为糟糕的是,突破口又被敌人夺回。在这紧急的关头,是坚持打下去还是中途停下来,就成了当时战役指挥的关键问题。我攻城兵团指挥员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下定决心,重新组织火力兵力再次发动猛攻,终于突破内城,全歼守敌,取得了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试想,如果该兵

9、团指挥员在“坚持打下去”与“中途停下来”这互相矛盾的问题上,含糊其辞,拖拖拉拉,模棱两不可,犹豫不决那么就不会有战斗的胜利,弄不好还要加大损失。所以,在战争中,遵守排中律往往与指挥果断相联系,优柔寡断、迟疑不决与违反排中律同在。而研究中东战争史,人们就会发现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战争指导思想上长期游移不定。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采取突然袭击,取得了辉煌战绩,占领了阿拉伯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深知阿拉伯人不肯罢休,肯定要伺机报复,收复失地。以军参谋部在如何防止阿方为收复失地而可能发起进攻的问题上,展开激烈争论。陆军参谋部

10、的将领提出以阵地坚守防御为主, “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充实兵力,构筑几道坚固的防线。 ”空军将领则竭力反对这一战略,他们称:“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阵地坚守防御战略已经过时了,只有坚持以机动作战为主,才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 ”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战略思想,国防部长达扬深思很久,没有明确表态。事情一拖再拖,达扬对这两种战略始终没有一个明确意见。几年过去了,达扬还是在这两种战略中间徘徊,既没有很好重视坚守防御,也没有很好重视机动作战。由于国防部长的优柔寡断,以军的作战思想模糊不清,失去了对未来战争的充分准备。当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军部队无所适从,巴列夫防线不到 24 小时就摧毁了,以军遭受到惨重损

11、失。以军国防部长达扬的错误就是由于在坚守防御为主与机动作战为主这两个矛盾思想中没有明确表明态度,旗帜不鲜明,模棱两不可,结果造成战争初期的重大损失。从逻辑上说,达扬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唐朝有个名叫苏味道的人,他九岁就会写文章,后来和同乡李峤齐名,人称“苏李” 。苏味道文才虽好,但当官可当得不怎么样。他 12 岁考中进士,先当吏部侍郎,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拜他做宰相。他做宰相的时候,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与安全。在处理事情时,从不明确表态,总是说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行,更没有什么创建和改革。他还有一套为官之道,他说,处理事情不能作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所以只要“摸棱”以持

12、两端就行了。从此以后,就有人给苏味道起了个外号叫“苏摸棱” 。 “摸”是用手接触东西, “棱”是物体的棱角。 “摸棱”就是握不到一定方向,可以是左,也可以是右的意思。这也就是模凌两可成语的由来。因此,后来的人凡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决断,或不表示鲜明态度,不置可否时,就称它“摸棱两可”或“模棱两可” 。 “模棱两可” ,说得确切一点,应该是“模棱两不可” 。因为不作明确决断,不明确表态,是属于“两不可”的错误,而不属于“两可”的错误。 “模棱两不可”的态度是违反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的。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对于一些实在不能确切回答的问题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则不属于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如:1797

13、年夏天,法国革命家康斯坦丁沃尔涅拜访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康斯坦丁沃尔涅为了获准周游美国各地,请求总统开一张介绍信。华盛顿想:不开吧,让他碰个钉子,不好;开吧,又叫我为难。于是,他在纸条上写:“康斯坦丁沃尔涅不需要乔治华盛顿的介绍信。 ”这封介绍信可以理解为康斯坦丁沃尔涅不需要乔治华盛顿的介绍信,可以到美国各地游玩;也可以理解为康斯坦丁沃尔涅不需要乔治华盛顿给开介绍信,这张纸条不算介绍信,他不可以在美国随意游玩。这封介绍信应该说是“模棱两可”的,但乔治华盛顿是出于外交上的需要而故意这样写的,因而不能把它看成违反排中律。在外交场合,由于保密或斗争策略的需要,不少外交辞令是含糊的、模棱两可的。

14、像这类外交辞令都不应看作违反排中律。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排中律与矛盾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都是关于思维确定性的规律。矛盾律不允许思维有逻辑矛盾,排中律则进一步要求人们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中作出明确的选择。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1)适用范围不同。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而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2)要求不同。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的判断中间,不能都否定;而不矛盾律则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中间,不能都肯定。如果把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要求结合起来,那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

15、,既不能都否定,又不能都肯定。(3)逻辑错误不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 ,而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坚瓠续集里有一则关于蝙蝠的寓言,大意是:凤凰是百鸟的领袖,碰到凤凰生日,百鸟都去祝寿,只有蝙蝠没有去。事后凤凰责问蝙蝠:“别的鸟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蝙蝠说:“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属于你管的,所以我就不必来祝寿。 ”接着是麒麟的生日。百兽都去祝寿,蝙蝠还是没有去。事后麒麟也问蝙蝠:“别的兽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呢?”蝙蝠回答说:“我有翼,能飞,是鸟,不属于你所管,所以我没有来祝寿。 ”有一天,凤凰和麒麟会了面,说起蝙蝠的事情,大家都叹了一口气,说:“这真

16、是世上最奸猾的了!”蝙蝠对凤凰说,我不是鸟,而是兽;又对麒麟说,我不是兽,而是鸟。把这些话合起来,那就是说:我既是鸟,又是兽;我既不是鸟,又不是兽;我是亦鸟亦兽,非鸟非兽。从逻辑上看,这不仅违反了不矛盾律,而且也违反了排中律。因为对于蝙蝠这种动物来说,要么是鸟,要么是兽,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蝙蝠说自己是亦鸟亦兽,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又说自己是非鸟非兽,这是违反了排中律。同时,在亦鸟亦兽和非鸟非兽这两个并列关系联言判断之间,又是互相矛盾的,这又违反了不矛盾律。排中律作为逻辑思维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它要求人们做到:态度明朗,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表态,不能吞吞吐吐,骑墙居中。在思维过程中要牢牢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同时应注意排中律的适用范围,让排中律在生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