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上传人:Wo****C 文档编号:178117893 上传时间:2021-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广区卫计20XX号 *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关于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的通知 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各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社会资源消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有效识别、预防并控制此类疾病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巩固我区慢性非传染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果,决定在全区继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现将*区20XX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并于20XX年5月31日前将各单位责任科室及责任人报送至区疾控中心慢

2、病科。附:*区20XX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xxx六年五月十九日 主题词:心脑血管疾病 监测 方案 通知 抄送:市卫计委、市疾控中心*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XX年5月19日印 附 *区20XX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为我区将来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监测目的(一)建立持续、高效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二)为分析评价主要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流行、控制、预后和预防控制效果、卫生决策、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二、监测对象辖区内户籍人口的新发病例。三、监测范围(

3、一)监测病种:以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并较容易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报告病种。1、脑卒中(I60-I64)(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定型卒中)。(1)原发性脑实质出血(I61) 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或(和)脑室内出血。(2)脑梗死(I63) 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脑栓塞、脑血栓形成。(3)蛛网膜下腔出血(I60) 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4)未定型卒中(I64) 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医师已作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能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类的卒中病例。2、冠心病(

4、1)急性心肌梗死 (I21)(2)心脏性猝死(I46.1)(二)非监测病种 如果是以下疾病或由于以下各种情况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则视为非监测报病病种: 1、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3、冠心病其他类型;4、严重的颅(脑)外伤;5、肿瘤,如原发性或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或良性);6、代谢障碍或体液与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昏迷,如:糖尿病、低血糖、癫痫、低血容量、中毒、药物过量、尿毒症或肝脏疾病所致者;7、颅神经炎,如面神经炎的周围性面瘫等;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肉芽肿,脑膜炎,脑炎及其它任何累及脑与脑膜的感染。9、药物,如应用抗凝血药物引起的出血。10、其

5、他,如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抢救引起的出血;28天(包括28天)内原发灶的复发等。四、报告单位及职责由区卫计局统一领导此项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报告医疗机构年终考核。区人民医院落实责任科室及责任人负责收集汇总数据,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指导辖区村卫生室报告线索并填写报告卡。区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汇总全区数据并分析报告。报告工作按二级报告网络,逐级上报及反馈。第一级网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本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作为一线监测点,负责报告符合监测病种的就诊或住院病例。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应负责核实、随访(一年至少一次)本辖区的病例信息,协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漏报补报及漏报率调查,并完成本辖区各类

6、监测报表的统计上报等工作。村卫生室或卫生服务站应定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发现等)发现并报告符合监测病种的病例。村(社区)医生需将患者最基本的信息(姓名、居住地址、联系电话、诊断)及时提供给所在辖区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防保科医生。第二级网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收集、分发、交换本区病例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质量控制;进行漏报补报及组织漏报率调查,完成本区各类监测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同时向区卫生主管部门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分析总结资料;针对乡镇级及以上报告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业务培训。每年分析、通报、总结全区监测病种信息。五、监测内容及方法全区各级监测点根据本方案以下内容要求

7、,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报告病例的信息收集、核实及上报。(一)信息收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留观)、住院和来院已死亡病例的首诊医生应在明确诊断报病病种后,及时填写心脑血管病报告卡(见附5),并由各医疗机构指定的负责人整理汇总报告卡,于每月5号前上报卡片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质量控制1、报告质控(1)查重 信息收集汇总阶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通过报告卡及时发现重复病例,尤其对疾病后遗症的转院治疗应尽可能避免重复上报。(2)补漏 各级医疗机构应定期配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病例的漏报补报工作。在各级医院可以通过定期查阅病历或出入院情况等资料,进行查漏。在社区/乡镇可以

8、通过结合定期的各种上门调查进行查漏,如漏报率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等。村卫生室或居委会卫生服务站等作为基层监测点,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并补充报告符合监测病种的病例。(3)纠错 对于在核实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明显错报病例,应进行及时更正。2、信息质控(1)各级医院 首诊责任医生应规范、工整地填写报告卡。首诊医生在每次上报前,应对信息填写的完整性、清晰度及报病病种的正确性进行初步质控。要求字迹清晰可辨,重要信息无填写错误及缺漏,无明显错报情况出现。(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所有报告卡的内容进行卷面质控,要求填写的信息规范、完整、正确,避免遗漏、字迹模糊、逻辑错误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应对原始信息的真实性进行

9、上门或电话的抽查质控,确保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在进行质控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错误情况,应予以及时更正。对于错误率高的信息应重新进行调查核实。3、漏报率调查漏报率调查作为对心脑血管报病系统的评估手段,每年由区疾控统一安排,通过漏报调查了解各医院报病情况,统计医院漏报率。六、组织管理(一)医疗机构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二)有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报告流程等。(三)有培训记录、督导记录。(四)区疾控中心每年要写出分析报告。七、考核评价指标(一)报告单位的考核指标。死亡病例同时具有发病报告的比例 90%、病例漏报率10%、报告信息完整率90%、报告信息准确率98%。(二)随访确认

10、的考核指标。随访及时率100%、随访信息填报完整性100%、随访信息填报准确率98%。八、联系方式单 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地 址:*区洪州大道西段8号 联系人:谢岸 电 话:2248456 附1 *区心脑血管疾病见工作成员组名单 附2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登记簿 附3 *市*区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卡 附4 *市*区心脑血管疾病随访表 附1 *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成员组名单 负 责 人:徐英胜 *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工作人员:杜承彬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科长 谢岸 *区疾控中心慢病科副科长 夏玉梅 *区疾控中心慢病科 9 附2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登记簿 填报单位_ 填报科室_20_年

11、_月 填报人联系方式: 就诊日期 患者 姓名 性 别 年龄(岁)身份证号 出生年月 疾病名称 最高诊断机构 诊断依据 联系地址、电话医师签字 备注:1.此表中诊断依据可参考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报告卡,填写相应依据的阿拉伯数字即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登记簿 填报单位_填报科室20_年_月 科室负责人联系方式 死亡日期 死者 姓名 性别 年龄(岁)身份证号 出生 年月 初诊日期 诊断依据 死亡原因 联系地址、电话医师签名备注:1.此表中诊断依据可参考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报告卡,填写相应依据的阿拉伯数字即可。附3 *区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卡 门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男 女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户口

12、地址:*区 街道(乡镇)居委会(村)街/巷(组)首诊日期 年 月 日 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诊断: 1.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出血)(I61)2.脑栓塞(I63) 3.脑血栓形成(I63) 4.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60) 5.未定型卒中(I64) 6.急性心肌梗死(I21) 7.心脏性猝死(I46.1)诊断依据: 临床 心电图 理化 CT 5.核磁共振 6.脑脊液 7.手术/尸检(无病理)8.尸检有病理 9.死亡补发病例10.死后推断 高血压史: 1.有2.无并发症(肢体障碍情况): 1.肢体障碍部位2.肢体障碍部位肌力(04)_ 级 出院转归: 1.痊愈2.好转 3.转院(转至_)4.死亡 报告单位 报告医师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附6 *市*区心脑血管病随访表 附4 姓名 性别 男 女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身份证号 文化程度1.大学及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