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法华经讲记·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7KB
约30页
文档ID:17782308
12法华经讲记·提婆达多品第十二_第1页
1/30

法华经讲记·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印广法师『提婆达多』译作「天热」他出世专门来叫人生烦恼 ——烦恼就是「热恼」啊!但是佛讲这一品告诉大家,提婆达多是为了成就佛道来表演黄世仁,其实他是陈强那么,我们在修行中如果有别人惹你生烦恼,你要知道他是陈强,不要把他当黄世仁,你要感恩至于你有没有那个道行去示现?要问自己的心有那个道行,你拳打脚踢、嬉笑怒骂,皆是佛道!否则你赶快收敛尔时 佛告诸菩萨 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 华经,无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正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佛讲自己无量劫中求《法华经》都没有懈惓我们这一生几十年你能不能懈惓呐?我今天有事,不去听《法华经》了,是不是?人家无量劫都难得遇到我讲老实话,你放下一切你也要来听,就像孟婆一样「孟婆!你儿子掉到水里去了!」「随他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有这种心态这就检验我们自己的道行,检验我们的境界前面的那些分身佛放下佛土的一切大事都来听闻《法华经》,我们有多大的事情你放不下呀?师父在这里讲经说法时间有限啊!错过了这个机会,今后能不能来不是由你我一厢情愿的,这里有许多未知数。

因为末法时代「魔强法弱」 『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他这个发心是方便菩提心『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一个人行六度万行到达这种程度很不简单啊!后面,佛并且捐舍国位 ——在中国历史上,当皇帝的有父子反目成仇,互相杀害为什么啊?执著于名利有智慧的人扔掉这些东西,没有智慧的人拼命去夺去抢,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乃至发动一场战争众生就是这么可怜,到头来自作自受击鼓宣令:是号令天下发什么号令呢?谁能为我讲大法,我以国王之身,『终身供给走使』,给他当佣人心甘情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若不违 我:你不能违反我,我叫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我们现在可能反了:师父啊,你若不违我,我就来听你讲经师父也是这样:行呐!只要你来呀!来了以后你好好听经,只要你不搞破坏,安分守己,你就是懒一点,师父都能包容有些人不能理解其实多养一个懒人就是多送一个人到极乐世界 ——只要他明白『如来藏』,他今生懒,来世不一定懒;他开始几年懒,可能以后几年就不会懒,要允许有一个过程。

在师父这个法场的弟子们,古古怪怪的都有,没有大心量的话,你很难包容『王闻 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东西,由转轮圣王为仙人包办乃至以身而为床座:佛把身体给他的老师坐;晚上睡觉,佛用身体抱住他老师,给他温暖修行之人,你如果对老师没有恭敬心,是不能成就的更不用说你去打妄想,去怨恨老师怎么样都是对的,总有他的道理身心无惓:他充满了法喜而不是:倒霉了!今天又给他睡了一个晚上,上午又给他坐了半天,我浑身腰酸腿痛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给』是供给,『侍』专门照顾;『令无所乏』,老师所需要的没有一点点的缺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椎钟』,是敲钟这个『阿私仙』译作「长寿仙」『果蓏』是一种水果情存妙法故:我做以上种种的供养,一心是为了求法。

身心无懈惓,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不光是为自己,他求法还是为大家说明他这个方便菩提心发得很圆满『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因为他发方便菩提心发得很圆满,所以即使在转轮圣王这个位子上也能求得正法这就是《法华经》讲的『以道受乐』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由于读 了《妙法莲华经》,才圆满具足『六波罗密』,它通大通小通小,它是我们一个基础;对于明心见性之人,可成就菩提道行想一想,『慈悲喜舍,三十二相』,有哪一法不与『六波罗密』有密切的直接关系?慈悲喜舍:「大慈」是佛对一切众生平等予乐;『悲』是「拔苦」,用了义法来讲是「拔生死之苦」;『喜』是喜一切众生先我成佛;『舍』,把以上这三种执著都要把它舍掉,是舍「我执」,变成自性流露『紫磨金色』是表真实,与前面讲的「法性身」相一致,这是佛的真身『十力』,我们在前面〈方便品〉解释了佛的十种智力『四无所畏』呢,我们前面解释了佛的「四无所畏」。

那么还有菩萨的「四无所畏」,在这里圆融一下菩萨的 「四无所畏」,一个叫「善说法要无畏」讲经说法你要能抓得住重点否则讲法讲得太偏、太远、太杂,不得受用讲经说法的菩萨不是可以信口开河,你想怎么样讲就怎么样讲,始终要抓住『一心三藏』,抓住「听经闻法能当下成就」,三句话不离本行不可以卖弄自己的博学多闻来哗众取宠,要克服这种毛病不是向人家证明你的学问怎么怎么多 ——读天文地理、医学哲学什么什么,因为这些法世间法多得很好不容易我们形成一个法会,首先要我们向众生讲出真理 第二个无畏呢, 「尽知法药无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讲了『如来藏』这个大法就能使人当下成就这是正法之「药」,可治一切命苦,让众生究竟解脱一点点都不含糊,信心才能坚定第三个是, 「回答问法无畏」这里的问法是指对于问难,你不害怕为什么?你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你大公无私,你圆人说圆法,你不害怕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处众不惊不管在什么地方,哪怕面对成千上万的人,哪怕远在天涯海角你都不害怕,因为你已经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第四个 「能解众疑无所畏」「众疑」是指正信、善信、求法之人,你可以以各种方便来引导他回归正法『四摄法』已做解释,『十八不共法』也是。

告诸 四众,提婆达多却后 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这个『 天』是「第一义天」,『王』表自在『天王』呢,表究竟成佛『世界名天道』,「天道」就是「第一义天」,以《法华》正法教化众生『般涅槃』就是进入涅槃,或者叫「示现涅槃」全身舍利起七宝塔:这个就有点像那个多宝如来了这是不是也有他的本愿呢?他生生世世都是以「密行」帮助现在佛成就道行,而不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以无量的化身来教化众生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观照为「六度」『纵广四十由旬』观照为佛的四无畏和菩萨的四无畏『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

每一个人都是『七宝妙塔』,每一个人心里都是这个『天王如来』,『天王如来』就是这个佛土的教主佛告 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鉴于提婆达多示 现恶相,那么佛也好,修行人也好,皆从其中受益他示现恶相,我们知道「恶」了,心是不是就「善」了?对于那些恶劣的境界不需妄加分别,我们只要懂得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训,足矣!能帮助我们奋发图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净心』『不生疑惑』不需要怀疑心,只要能得到受益就行不要去妄想、分别他的是非长短生十方佛前:你 总能遇到佛法,不管你在哪一个佛土这是你自己成就的功德福报、善根,而且在佛土上一定能闻到《法华经》闻到其它经典都不算数,那不足为奇有些人生于佛世啊,都听不到《法华经》生不到佛土,如果在人天道中,你也是『受胜妙乐』,为什么?因为你是「以道受乐」,永远不会落恶道若在佛前, 莲华化生:如果你在这一世遇到佛,遇到《妙法莲华经》,你就能成就『莲华化生』就是解脱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

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尔时,文殊 师利坐千叶 莲华,大如车轮 ,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多宝如来的侍者智积菩萨看看这个法会也差不多了,劝多宝如来回去而释迦牟尼佛挽留多宝如来和智积菩萨,是想进一步把《法华经》推向高潮他知道文殊菩萨会来,是又要有妙事这里呢,文殊菩萨示现神通,来强化对下等根机众生的教育『往智积所,共相慰问』佛法不离世间法一般地相互接见,地位要对等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情况怎么样啊?这个『仁』是对文殊菩萨的尊称『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自当证知:你就能身临其境你亲自看到,证到,体会到『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

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住在虚空』是表已经开了智慧他起点要证入「空智」,否则都不能叫明心见性,已经证入空智的菩萨可以说为「摩诃萨」那么住在虚空中却在谈论大法,就是「居空说有、在空说有」,这个层次可以圆融为圆顿智慧因为「空智」是证入那种无形无相的「寂灭空」的境界,由「空」在说法,这说明「即空即有」所以这里就是体现出『一心三藏』的「即空即有」如果是别教菩萨来说法的话,他不是「居空说法」,他下来以后他进入「俗谛」再体会「俗谛」,进入「空谛」体会「空谛」所以圆顿大法在「空」就说「有」,在「有」就说「空」你看这个文字、这个使用呢,非常地巧妙本声闻 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声闻人在空中说法表已经回小向大,从空出有今皆修行大乘空义:『大乘空义』是「即空即有」 于海教化,其事如是:不是问我在海里教化的情况吗?作为佛的侍者,智积菩萨是不是一目了然啊?【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明眼人一目了然『大智德勇健』,这五个字可以分别解释,也可以把『大』贯穿于其它四个:「大智、大德、大勇、大健」,这是指明心见性菩萨的智慧、法力、道行。

『智』,是一种能量;『德』是一种成就;『勇』是形容能量的力度;『健』是表真,合起来是表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