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7645897 上传时间:2021-03-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封城市历史演变11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封: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 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班级:0809072班 小组成员:王秋艳 080907227 徐倩倩 080907235 张晓慧 080907243 开封: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论文摘要关键词:北宋都城 、汴京、城市建设、开封、发展演变摘要:开封位于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中游豫东平原的南岸,又名汴梁,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七朝故都”由此而来。她在历史上有过启封、大梁、浚仪、东京、汴京、祥符等名称。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种特殊类型,在

2、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非凡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的开封,在经历了一段历史的繁华梦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走向落寞。现如今,在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下,开始苏醒。正文: 开封附近是我国古代文化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开封由魏朝发展以来,在北宋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成为名盛一时的城市。然而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如诗如梦的繁华岁月,古都开封终于走完了自己城市发展史中最令人神往的路程。由开封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级段对开封进行分析。 萌芽时期(北宋以前)据正史记载,开封城出现在春秋郑庄公时代(前743701年)。战国时代,七雄逐鹿中原。地处关中的秦国逐渐强大,六国莫不懔然。为避强秦压迫,原在山西安

3、邑建都的魏国,于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并筑大梁城。从此给了开封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开封也从此成为一国之都。这在开封的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攻魏,决河水以淹大梁。三月城破,魏亡,大梁毁坏殆尽,一代名城付之流水,只有梁惠王的故冢(在今中牟县境内)成为古大梁城的见证。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封子刘武为梁孝王,先都开封,后迁商丘。南北朝时,开封先后改称梁州、汴州,由县治改为州治,沉寂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发展起来,成为北魏对南朝作战的水运交通线上的八大仓库之一。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的中段就是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开封位于汴

4、河要冲,又是隋东都洛阳的门户,得此良机,城市迅速发展,商业日渐繁荣。进入唐代,开封更成为水陆都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五代时,北方连年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中心南移,运河漕运的地位上升。开封地处漕运要冲,促进了开封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开封成为全国统一的都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开封成为世界名都的帷幕终于拉开了。五代时期除后唐定于洛阳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把国都定在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说明此时的开封正式取代长安、洛阳而成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梁都开封完成了中国政治中心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地区转移的历史进程,对开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他三次征南唐,得“淮南

5、十四州”土地,恢复了江淮漕运,大兴水利,使开封经济在战乱后得以恢复。显德二年(955),又发民夫10万在原汴州城的外面筑开封外城,一年筑成,形成开封城墙的格局。以后历代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整建。同时,柴荣还下令拓宽路面,使开封市容为之一变。由以上城市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受当时水源及交通因素影响,城市选址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而在整个隋唐时代由于大运河是国内主要的经济命脉,汴州(开封)为大运河与黄河相交处,大量漕运在此转运,逐渐成为工商业交通的重镇。在五代时期,开封成为其首都,人口增加很快,城市居住很拥挤,矛盾更突出,为了 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城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 其重要结果有:1、

6、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新扩建部分是原来城市用地的四倍;2、 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 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这个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都市规划大有不同。这也为北宋东京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鼎盛-没落时期 北宋时期的开封城,是从唐、五代时代直接发展改建而来的。北宋王朝的首都,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统治阶级利用大量钱财,从事开封的建设,使这座封建城市在各方面都得

7、到很大的发展,使得宋时期的开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城。 由北宋东京的城市规划和北宋东京布局的规划思想(“象天设都”与勘舆学)来看,开封于当时在城市城郭之制、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有了更为成熟的城市规划建设。 (一)、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对于开封而言,北宋时期的东京,发展为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四套城,达到了“套院”结构的极限。 1、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外城是开封最外面的一道城墙, 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它是在后周时期创建的那条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城墙的基础上, 扩展起来的。外城的外边, 有一条城壕,

8、 称为护龙河。河阔十余丈。“ 壕之内外, 皆植杨柳, 粉墙朱户, 禁人往来。” 在外城上, 建有各种防御设备, 并注意城墙的维修。“ 城里牙道, 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 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 外城的城门,“ 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 2、内城,东京的内城, 又称旧城或里城。内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北宋东京最里面的一道城墙是宫城, 周长五里。这座宫城, 是在唐朝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的位置上建筑起来的。北宋时期,内城作为拱卫皇城的第二道屏障,亦受到宋廷的重视,四隅曾建有角楼,并多次贴补和增修。 内城城门外,由于人口稠密,市井繁闹,成为瓦子

9、的主要分布地。如景龙门外州北瓦子,梁门外的州西瓦子,保康门外的保康门瓦子,旧曹外的朱家桥瓦子,新门外的新门瓦子。众多的瓦子之所以选在内城城门外,因为这些场所在修筑新城以前,为外来工商业者的聚集与出入之地。新城修筑后,这里仍有吸纳外来流动人口的空间,并随着整个采东京经济的繁荣,其娱乐、文化功能日益增强。宋内城外尚围以城濠。我国古代城墙,往往是取濠之土以筑城,故城濠并称。因此,宋内城城濠也应产生于唐代修筑汴州城时。3、 皇、宫二城 北束东京皇宫,来源子唐汴州宣武军肯度使衙署。后粱建都开封后,改为建昌宫,后晋更作大宁宫。至后周时期,逐步形成了开封皇、富二城相套的平面格同。这种格局,直接影响了金中都和

10、元大都,并波及到明清北京紫禁城,从而成为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热点。 皇宫四面共辟六门,其中南墙三门,中日宣德门,左口左掖门,右日右掖:东墙为东华门;西墙为蓖华门;北墙为拱辰门。东京的内城, 在外城中央, 略偏西北一点,宫城又在内城中央, 略偏西北一点。宫城中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对称的, 排列得很整齐。在修建的时候, 赵匡撒就要求“ 诸门与殿, 须相望, 无得辄差。” “ 故垂拱、福宁、柔义、清居四殿正重, 而左右掖与升龙、银台等诸门皆然。”,在宋皇、宫二城的关系上,是前者从东、两、南三面包围后者。 (二)水系:自古以来,开封周围的河道众多,见诸水经注的有黄河、济水、颍水、汝水、京水、洧水

11、、泗水、淮水等。另外,据元和郡县志河南道三、四记载,开封周边的河流还有涡河、索水、涣水、濮水、搬水、睢水等小河道。而贯穿宋东京城的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前三河曾被赵匡胤喻作“三带”,向吴越王钱傲夸耀。这些河流,除用作漕运外,亦有排水与美化城市环境之功能。其中汴河横穿城市东西,而且是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是城市供给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路线。汴河的通畅和淤塞,对城市发展繁荣关系至为密切。其次,金水河从西北方向西北水门进入,通过内城护龙河于宫城相交。五丈河向城东北方向流出,从宫城护龙河流向东北,从东北水门流出。这两条河都和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 (三)街道:街道,作为构建城市的空间结

12、构。是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进行联系与疏导的手段,显示着人们活动的方向与动线。它还具有空间界定的功能,有时其本身即是城市生活场景的标志。街道,作为一种城市纹理,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自由式纹理、棋盘式纹理、环形放射式纹理和混合式纹理。而宋东京城街道纹理为混合式的,以棋盘式为主,附以环形与斜线。1、 街道框架:宋东京城的街道,四通八达,所谓“城中则有东西之阡。这些街道主要包括东、西、南、北四条御街,还有贯穿城区的三条大街如卫州门至戴楼门大街、陈桥门至陈州门大街及万胜门至新曹门人街。以此骨干街道为依托,尚有众多的次要街道或街巷。首先看南向御街。它是宋东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北起皇城止南门宣德门,穿过

13、州桥、内城正南门朱雀门、龙津桥,止于外城南薰门,是皇帝祭祀太庙、南青城祭天及游幸玉津园的通道与这道南北御街相连的,还有皇宫南侧的东西大道。此大道亦宽百余步,南侧有御廊,“御廊对皇城,俱东出,廊所二百余间,过左掖门,至皇城东角楼,廊亦如画”。,虽是写于乾道六年(1170年),但应是北宋时旧迹。这样就构成了皇城宣德楼前的“丁”字形广场。这里是展示皇家权力及尊严之场所,这一“丁字形”广场,处于宋东京城的中心,“城市中心是以它本身的地位而产生的一个构图。其次,东向御街。是皇帝巡幸京师东御园宜春苑的通道。它从州桥向东,经汴河北岸大街,出里城旧宋门,直至外城新来门 第三,西向御街。是皇帝巡幸西郊金明池及琼

14、林苑的通道。它从卅I桥向西,经曲院街,过旧郑门,直抵新郊门。 第四,北向御街。是皇帝巡幸北郊瑞圣园的通道。它从皇城宣德f J向东经土市子街,折北经马行街,过旧封丘门,直至新封丘门。 总之,宋东京街道是混合式的,以棋盘式为主,附以环形与斜线,构成上颇具特色的变通系统。历史的发展看,宋东京混合式街道的出现,标志着方格网状城市空间格局的终结。这种网状格局,来源于我国商周时期由阡陌和沟洫所划分的方块井田。而这种封闭性的布局,是与商品经济相对薄弱相适应的。宋东京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街市的普遍,加之四河贯城的地理状况,混合式街道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2、 “侵街”现象: 所谓“侵街”,就是突破坊墙,在街道上建造房屋,这是里坊制度破坏的体现。宋东京的“侵街”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街市的-种适应。而是冈为多年的侵街,以至丁出现了“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局面。至北宋末年,从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上看,沿街建筑鳞次栉比,应是多年“侵街”行为的结果。3、街道景观: 街道既是构成城区的框架,具有交通的功能,也是人们观光、交谈的场所,其景观更是人们对城市形象晟直接、最便捷的感受。在以唐长安城为典型的里坊制度下,街道两侧以坊墙围合,是一种单调、死板的景象。而宋东京城,随着开放的街市制的形成,邸店、商铺夹街而立,人流、物流充斥其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泼、多彩的街道景观,是研究整个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