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7507242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一、冰山下的火焰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宋八大家之苏辙 一、冰山下的火焰前导言: 同为北宋大文豪的苏辙,尽管影响力远不如他的哥哥苏轼,但同样有着光彩照人的传奇人生,初出茅庐时,他敢于指责皇帝为昏君,位居副宰相时,他大胆改革、精明练达,那么究竟该如何品评埋没于兄长光芒背后的苏辙?唐宋八大家之苏辙第一集冰山下的火焰。画外音:由于苏轼在北宋文坛上的盟主地位,以及他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人们往往只把目光锁定在苏轼身上,同样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却经常被忽略,人们对于苏辙的了解大多是源于他与哥哥苏轼之间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那么,苏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哪些精彩传奇?他又是凭借什么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辙第一集冰山下的火焰,敬请关注。康震:我们都知道苏轼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名气很大,这不用说,苏辙有一些名气,但远远赶不上他的兄长,所以现在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苏轼进“八大家”,甚至苏轼进不进“八大家”都无所谓,他进哪大家我们都不奇怪,就是这苏辙跟苏洵,他们进这“八大家”理由不充分,因为我们总觉得他们名气不够大,老觉得要让苏轼把那父子俩给带一带,才好像符合我们这些平常人的想象力。其实大家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苏辙能进入“八大家”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诗写得也不错,另外我们以前也说过,能进入“八大家”之中,固然首先是

3、要看文的成就,但也不仅仅只是文的成就,还有他的综合成就,就是要看他这个人的一生的发展,他的人品,他的思想、道德和他的声誉。我们对于苏辙是很不了解的,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苏辙其实是白纸一片,我们完全搞不清楚他的状况。我们今天讲这苏辙第一集要讲什么呢?我们这一集是有一个题目的,叫冰山下的火焰。一般人认为苏辙这个人跟他的哥哥比起来比较内向、比较内敛、比较平和、比较沉默寡言,很像他的父亲苏洵。他哥哥苏轼像他的祖父、爷爷苏序,大大咧咧的,有话就说,不说话如蝇在喉,像苍蝇卡在喉咙上,不吐出来他就不高兴。这是我们一般人对苏辙的一个看法,他比较平和,但是我们说平和的人不意味着内心思想的深处就是平静的。火山不喷

4、发的时候,有时候比那正常的山看上去更沉默,当它喷发的时候,那发出的威力,迸发出的火焰是让人很难预料和预测的。苏轼在政治上他有自己的鲜明看法,有自己鲜明的表达,苏辙可能他的表达不像他哥哥那么有魅力;那么以情动人;那么富有文学色彩,但是他的政治表达、他的政治态度一点都不比他的哥哥逊色,甚至比他哥哥更出色,要不然怎么做副宰相呢?那是随便给的吗?那为什么苏轼他就做不了,这都是有原因的。这冰山下的火焰,到底喷的是什么火?这里面我们现在来慢慢给大家讲出来。别以为苏辙从小就不出色,很出色。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哥俩参加制科考试,细的咱们不说了,说得已经太多了,参加制科考试,还没开始呢,宰相韩琦就放了话

5、了,说今年参加的人挺多啊,苏轼和苏辙这哥俩都来参加了,别人还在这凑什么热闹?这话一说,走了倒有一大半了。这不知道是不是这哥俩贿赂这韩琦了还是什么,韩琦对他们俩,包括我们前面讲对苏洵都是很器重的。八月份要考试了,准备了大半天,苏辙病了,眼看着是赶不上时间了,又是韩琦专门去找宋仁宗,说今年这制科考试人很多,但真正的人才我看也没几个,如果苏轼和苏辙这哥俩不参加这考试,这次的考试就大打折扣,但是现在苏辙病了,不能正常参加考试,看能不能把考试时间往后推一推?仁宗说那就推吧,既然你都说了,你们对具体情况比较了解,我高高在上不大了解,既然是选拔人才,等小伙子病好了咱们再考。等二十出头的一个小伙子,国务院总理

6、发话说我们这次考试等你一下,你以为这是闹着玩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早已显露其外,韩琦至于这样来奖誉他吗?不可能。就这一个小事就能看得出来,苏轼兄弟,特别是我们不大熟悉的苏辙,光彩照人,只不过他这光有点像磨砂玻璃那光,不是那么耀眼,但是足够吸引你。参加制科考试,参加制科考试有命题作文,什么叫命题作文呢?就是给你出一些题,问你,你来答,策问,那么这个名头叫什么呢?叫御试制科策。这御试制科策苏轼也要写,苏辙也要写,参加考试的人都要写。苏轼写的那篇,他自己觉得写得非常好,苏轼说自己“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我把我的话都说出来了,一点都没委屈自己。至于委屈了谁,那咱不知道。苏轼哪知道,他

7、那文章写得真不怎么样,他弟弟写得不是没委屈自己,是把宋仁宗恶心了一把。也就是说在政治态度的表达和深度上、激烈的程度上,如果苏辙要开口,如果苏辙要下笔,那比他的哥哥具有更大的杀伤力。二十出头一小伙子知道这考试是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御试制科策,矛头直指宋仁宗,说了他四大缺点,第一就是说,那问题问的说,为政要志勤而道远,他就说你根本谈不上志勤道远,反而你怠于政事,就是说你根本不理朝政,你懒惰了,你年纪大了,你失去朝气了,你没有青春了,所以你是一个没有青春和朝气的皇帝,希望你能振作一点,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是说你声色犬马,耽于女色,你后宫的女人太多了,所以你顾不了政事,你天天忙的是别的事,忙不了政事,这是第

8、二条,而且专门用了历史上六个昏君和乱世之君来做比喻。第三,说你滥用民财,就是收上来这么多赋税,你都花哪了?天天赏赐这个,给达官贵人们发钱,你都没用在正路上,你乱花钱。你不但怠于政事、好近女色,还乱花人民的钱。第四,你搞了个“庆历新政”,开始弄得红红火火的,实际效果不行,说明你这个人的执政能力有问题。二十多岁一个小伙子,在国家元首亲自主持的考试当中,说国家元首有四个致命的缺点,最后的结论是这个人没有执政能力。仁宗执政都四十多年了,是个老皇帝了,而且人家叫仁宗,后来给的庙号是,是很仁厚的君主。这么说人家。考完了之后苏辙说,完了,肯定没戏了,肯定不能录取我,但是我也没委屈自己。那你这没委屈,没委屈得

9、有点大发了,确实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画外音:看似为人严谨持重的苏辙,在政治上却常常表现得比哥哥苏轼还要激烈,初出茅庐,他就敢斗胆指责皇帝是昏君。苏辙究竟是壮怀激烈还是恃才狂傲?对于他的这些言论,朝廷会给他怎样的回应?苏辙的仕途会因此受到影响吗?康震:司马光首先出来了,司马光说写得好,这是司马光的态度。为什么说写得好?因为这次录的名目叫什么呢?叫“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首先道德要好,品德要端正,再一个,敢说话的人,要的就是敢说话的人,不敢说话的人别来考了。司马光说你不就要的这个吗?人家敢说话,这里边我看考生(里)他最敢说的,没有比他更敢说的,我都不敢说,他都说了,该录取。话音刚落,另一位叫范镇,他

10、说这不行,我觉得还是有点差,你说入第三等.我们都知道,宋代制科考试分为五等,第五等是回家,就是一二等是虚设的,就没有录取过人,最高等实际就是第三等,然后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然后第五等,就是回家。在苏轼之前曾经有一个文人叫吴育的,得过第三次等就是最高等,然后就是苏轼,苏轼这回轻松进入第三等,最高等。问题是他弟弟有麻烦,司马光说应该进第三等,范镇说那不行,这第四等。还有一位官员说,说这整个就是说昏话,把咱们皇上比成昏君、乱君了,这根本应该打发回家,怎么还录取呢?不应该录取。这些意见打包,汇总交给仁宗皇帝圣裁,仁宗不愧是仁宗,看了这个以后说,不要闹了,我们还是要和谐,我们要的就是“贤良方正直

11、言极谏科”,我要的直言极谏,因为直言极谏而把人家打发回家了,别人怎么看我呀?这点政治高度都没有!录取了!又看了苏轼的文章,觉得写得好,回到宫里头给夫人说、(给)皇后说,今天给子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当然后来实现这个愿望的只有苏辙,那就说明仁宗皇帝还是很大度的,觉得是个人才,所以反复协商之后定为第四次等,给皇上点面子,骂成这样了,再弄一个第三等有点过了。这不都好了吗?他不是要任官吗?苏轼就给了一个凤翔府签判,相当于办公厅的官员,这挺好,因为凤翔府它这一个州郡的等级比较高,它不是州,它是府,一般来说我们知道,像比较重要的一些城市,开封府、金陵府,它这个是凤翔府,所以他这个官不错。给苏辙的官比较差劲,

12、做商州军事推官,商州就是现在陕西省的商州市,比较偏的一个地方,还是个军事推官,那跟苏轼的那个官比起来它就没那么重要,没那么显赫。就这个也难产,拖了一年的时间。而且最后每个官员任命的时候朝廷也要写一个制词,就是对这个人要任命之前,这个人政治上很强,拥护什么、拥护什么,要写这个东西,写的是谁啊?王安石。王安石不写,王安石说我不写。为什么不写?说这人有问题。说这人有什么问题?说,你看他攻击当今圣上,他其实这是从侧面在包庇这个宰相的无能,他把主要的工夫都花在批评皇上身上了,忽略了宰相是无能的。弄得韩琦哭笑不得,说这都哪跟哪啊?算了算了,你别写了,你不愿意写完事,我们请个人写、换个人写。换个人写,换个人

13、写呢,让他去到商州做军事推官。他不愿意去,他找的理由,他爸爸也能找理由,他也能找理由,那会儿不是正好苏洵留在京城里头修那礼书吗?苏轼要到凤翔去做官,他就说,你看,我爸爸年纪大了,我哥哥要到外地做官,没人陪我爸爸,照顾他,他身体弱,我照顾他。其实是嫌官小,就是嫌给这个官不足以释放自己的才能,哥俩在诗歌往来的时候把这个话其实已经说得比较透了。心里窝着火,陪着他爸爸。就这么着,你看,我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苏辙这个人看似好像很蔫,看似好像很平和,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一旦出手那就是雷霆了。当然给自己造成的影响也很大,这一下就耽搁了好多事呢,就一下停下来了,跟他哥哥速度上就输在起跑线上了,溜溜儿地在京城

14、里陪了他爸三年。后来给了个官,大名府推官,就是河北大名府,给了个推官,也就是幕僚。大家没必要知道这官什么意思,就是一般的幕僚,但这个幕僚比那个好点,因为大名府的级别高。刚当了一年,他爸爸去世了,回家守孝又是三年,这来回一打折已经三十了,从考中制科考试开始已经过去七年了,只当了一年的官。三年孝守满之后,回来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正好赶上王安石变法,他一到京城立刻给宋神宗就写了一封信,没别的意思,一开口就是批评。我告诉你,你后边得注意,这苏辙只要给朝廷一写信,一定是最具有打击力的。他给宋神宗说,你那政策都是错的,你没弄清楚先后顺序,这个世界上的事,你办事的时候如果顺序没弄清楚,就是个大问题。把正确的

15、放在前头,后边的事都能起来。把错误的事情放在前面,后面的事情都作废了。现在当务之急是干什么?苏辙说,理财呀,赚钱哪,国库空虚呀。大家说,哟,不对吧,康老师,这不是王安石的思想吗?你意思说苏辙现在归王安石那拨了?对呀,王安石也是这么想的。王安石一想,哟,你哥哥不配合,你还挺配合的。王安石从来对苏轼就没抱过什么幻想,知道他说的苏轼一定反对,苏轼对他那一套都不感兴趣,所以苏轼回到朝廷之后,从凤翔府回到朝廷之后,就给他了个闲差,天天没事,在家写诗、写点文章什么的,公务上没什么事。但是发现这苏辙要理财,既然你这么说,他不是成立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吗?说白了就是改革变法“领导小组”,行,把苏辙就拉了进

16、来,做了这个小组里边的叫“检详文字”,其实就是高级秘书,负责起草文件、出出主意,参谋、高级参谋,这么个概念。去了,结果去了之后没待几天,说青苗法咱实施吧。他说这不成,我觉得这不好。说那咱弄个别的什么法?这不成。总之吧,就是样样都跟王安石谈不拢,那王安石要你在这干吗呢?对不对?好了,最后的大结局是苏辙总的写了一篇文章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全面地否定新法。这很滑稽,“制置三司条例司”里边的高级参谋人员、里边的高级秘书,写了一篇文章反对“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建立,也反对它制定的所有的政策,而且提出您赶紧把我调开吧,我到地方上工作比这顺利多了。王安石都气疯了,这算怎么回事啊?看走眼没有这么走眼的。他就跟宋神宗商量,神宗说,苏辙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的学问做得怎么样?王安石说我告诉你,跟他哥哥一样,净就是战国纵横家那一套,夸夸其谈。神宗说,不对吧?纵横家的说话的原则是皇上喜欢听什么他就给你说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