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7444188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研组语文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周冠祥章节名称青玉案元夕授课班级14208、14420、14421、14422、14423授课时间本教案课时4上课时间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7周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二、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三、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

2、示。学情分析高二幼师班的学生,语文水平中等,本单元诗歌浅显易懂,鉴赏应该问题不大,所以要求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本上去品味,从而发现美,感受美,应该是可行的。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多媒体主要学法与教法朗读感悟、评价欣赏、讨论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一、课前探究二、新课导入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展示课外查询结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天下英雄谁敌

3、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2、朗读全词,说说印象最深的词句。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1.解读文本。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2.问题设计(一)初读(1)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2)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

4、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二)品读(3)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4)“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显示,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5、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其创意,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元

6、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那人”。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

7、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小结:“那人”是怎样一个人?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

8、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

9、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三)研读(5)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6)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

10、,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

11、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到此,我们终于明白,“

12、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7)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我们是否熟悉?原来学过类似的诗歌吗?(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8)诵读小结: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 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9)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

13、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在元夕中,诗人描写了节日之夜的热闹景象,描写了“他”苦心寻找情人的过程,但当意外发现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对“他”和“那人”的情怀,却“不著一字”。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词的境界超出了具体事件的描绘,飞腾出去,达到了“涵盖万有”的高度,不仅把诗人千头万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赏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四)拓展延读(10)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

14、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集的资料,教师小结: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词人被罢职闲居,政治上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通过“那人”显现,“那人”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国维从元夕词联想到

15、了做学问的境界,把这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即经过艰苦奋斗,目标终于达到。这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当然也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11)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学生讨论回答。明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2)思考: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做学问与这三境有何联系?谈谈你的理解。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