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7427680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峰二中2019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3第1-24课以及选修1第2-4单元。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董仲舒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是故臣兼功

2、(因依附而取得成绩)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董仲舒这么说的主要用意是A. 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和谐B. 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权C. 论证汉代统治的合法性D. 实现儒家思想的神学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其主要用意是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强化社会的伦理道德,以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和谐”属于孔子的“仁”,与董仲舒无关,故A不正确; “天人感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神学化与“三纲五常”无关,故D不正确。2. 明

3、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A. 提出要建立民主政治B. 否定君主制的合理性C. 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D. 未能摆脱时代的局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等体现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家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未能摆脱时代的局限,排除B,D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没有提出“民主政治”的观点,A不符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天人合一的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 黑

4、格尔说:“苏格拉底是精神本身的一个主要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在他身上以思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把伦理学加进了哲学,而过去哲学是只考虑自然的”。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 重点研究自然B. 树立了人的尊严C. 引领了思想启蒙D. 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苏格拉底是精神本身的一个主要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在他身上以思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把伦理学加进了哲学,而过去哲学是只考虑自然的”表明苏格拉底改变了哲学的研究方向,故D符合题意;苏格拉底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苏格拉底树立人的尊严,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苏格拉底引领思想启蒙,C不符合题

5、意。故选D。4. 路德最重要的著作是圣经的德译本,它使得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路德此举A. 消除了青壮年文盲B. 损害了教会的权威C. 普及了国民的教育D. 意味着与教皇绝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德译本圣经使阅读者的范围扩大了,也减少了教徒们对教会及其教士的依赖,从而使教会及其教士失去了其原有的权威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A中“消除”C中“普及”太绝对,故AC不符合题意;D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 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 文化兴盛推动科

6、举发展B. 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 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 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答案】B【解析】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故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B项正确;A项逻辑关系倒,应该是科举发展推动了文化兴盛,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排除C;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6. 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早在唐宋时期已在民间流传。元明之际,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参考史籍,创作了24卷本三国演义。这反映出A. 古典小说繁盛于唐宋时期B. 传统文学和史学日趋合流C. 小说满足了小农阶层的需求D. 文学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早在唐宋时期已在民

7、间流传”“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可以看出,罗贯中吸收前人文学成果,顺应社会文化需求,创作了三国演义,这表明文学创作根植于社会现实,故D项符合题意;古典小说发展繁盛是在明清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学和史学属于不同范畴,故B项不符合题意;小说主要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的文化需求,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7. 如图是1180年法国“LAPETITELUNE杂志的封面,此漫画说明A. 生物进化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B. 达尔文的学说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C. 作者仍在维护传统的人类起源学说D. 达尔文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看法【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中把达尔文画成了猿猴的形象,是在讽刺他的进化论以及

8、人猿同祖的主张,因此体现出作者仍在维护传统的人类起源学说,故C项正确;ABD项都与漫画的主旨不符合。8. “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的弟子们这一小撮十人在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这反映出A. 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B.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C. 制度改革已成社会共识D. 国人摆脱了儒学的束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的弟子们这一小撮十人在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可知,这一小撮十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相比,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即主张从政治制度上进行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强

9、调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强调洋务运动的作用,故B项错误;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没有摆脱儒学的束缚,故D项错误。9. 在维新派眼里,“提倡民权也好,要求设立议院也罢,它们都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国家自救自强的手段”。这反映了维新派提倡民主政治的政治动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B. 早期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C. 维新变法运动的迅速兴起D. 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现实【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维新派的目的是自救自强,就是挽救民族危亡,所以维新派要提倡民主政治,与当时的国家面临危亡的现实密切相关,故D正确;A

10、B两项与“政治动因”的要求不符,故AB均不正确;维新派民权思想的产生,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10.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梯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爱的、可怜的老母。”陈独秀意在说明A. 旧道德根深蒂固B. 青年只顾谈爱情C. 新旧道德有区别D. 新道德践行有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现在有一班青年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爱的、可怜的老母”表明陈独秀意在说明新道德践行有误,故D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

11、;B是表面现象,排除。11. 1920年,在李大钊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相继成立,吸引了校内外一批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引导他们走向工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李大钊此举主要目的是A. 传播马克思主义B. 在实践中寻求救国真理C. 培养和造就革命骨干D. 重点改造社会制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吸引了校内外一批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引导他们走向工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明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寻求救国真理,故B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当时还没有进入“革命”阶段,故排除C;D

12、材料不能体现,排除。12. 翻阅维新运动的历史资料,从“公车上书”到“戊戌政变”,满纸都是“请愿”“上奏”等字眼,看不到半个“武力推翻”之词,维新派“不能也不敢摧毁封建制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A. 认为革命利于社会发展B. 民族民主意识严重缺失C. 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D. 难以抵抗封建专制势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造成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他们不能也不敢摧毁封建制度,只能用“请愿”方式表达政治诉求,故C符合题意;维新运动主张和平改良,A不符合题意;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维新派力主“兴民权,设议

13、院”这是维新派民族民主意识的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维新派难以抵抗封建专制势力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 在践行民生主义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以国家名义与地主阶级平均地权,并引导地主阶级把持有的货币转化为工商资本的。可见,这种实践A. 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B. 铲除了剥削者的生存基础C. 调和了社会阶级矛盾D.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和材料 “引导地主阶级把持有的货币转化为工商资本”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践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

14、意;材料没有涉及铲除剥削者的生存基础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调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了本质上的划分,其思想观念也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转变为进行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A. 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B. 民主革命目标的调整C. 民权主义思想的局限D. 民主革命理论的成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了本质上的划分,其思想观念也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转变为进行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从排满转变为反对专制制度,说明孙中山民

15、族主义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目标没有发生变化,即反清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没有涉及民权主义,故C项错误;1906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反帝的要求,说明还不成熟,故D项错误。15. 1924年,孙中山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体现了孙中山A. 重视地方政府的建设B. 旨在建立福利国家制度C. 突出地方的经济发展D. 发展经济服务民生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体现出孙中山的态度,即国家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材料并没有涉及政权建设,故正确答案为D项,排除 A、C 两项;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出现于二战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且福利国家制度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并不一致,排除 B项。16. 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该运动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A.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B. 全部文明与文化都趋向现代化C.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