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7427646 上传时间:2021-03-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初试卷 政治(选修)试题 第卷(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2恩格斯曾指出,自然科学家“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因此,自然科

2、学家要掌握“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和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D哲学的理论思维根源于思维的历史和成就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A B C D4庄子指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3、!”这一观点A意识决定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B思维与存在无同一性的不可知论C物质决定意识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可知论5哲学课上,甲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乙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两位同学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哲学老师认为,他们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6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层出不穷,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何种学派用何种观点去研究哲学,其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问题C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

4、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7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类似的是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B“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朱熹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8.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哲学命题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程颐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朱熹A B C D9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形存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5、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A B C D10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任何哲学都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脉搏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A. B. C. D.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17世纪美国哲学 C18世纪法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12“心之官则思”,孟子的这一观点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认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13从哲学角度看,下列对右图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

6、观唯心主义倾向成功者的谦词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A B C D14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指的是A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C万事万物各自的特殊属性 D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15一束鲜花,娇艳欲滴。悲伤的人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说“花对我笑”,忧郁的人说“林花谢了春红”,欣喜的人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有情“落红不是无情物”,有人说花无情“浪荡桃花逐水游”。材料蕴含的哲理是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认识角度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

7、由人脑决定的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A B C D乌鸦喝水16漫画乌鸦喝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C要破除一切旧的观念D要敢于突破客观实际1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A物质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阶级的观点18.“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观点各体现了A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B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

8、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D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19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 B C D20“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这句话强调的是A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

9、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 D意识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反映21“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B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C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D人的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2人们常用“万物复苏”来描绘万物生长的春季,由春季还衍生出许多好词,如春暖花香、春意盎然等。这体现了A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复制 B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C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3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专家表示,计算机有50%的可

10、能在2050年具备相当于人类水平的智能,有90%的可能在2075年具备与人类完全同等的智能。据此,有人认为,未来机器人的意识将取代人的意识。这一观点A说明了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B否定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承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D预见到未来机器人具有意识功能24英国有句著名的谚语“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说明了 A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25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11、从而减轻痒感。这一事实表明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大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A B. C. D26诺贝尔奖的获奖成就很多都是多年前的科学发现,坚持将奖项颁给取得了让人们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诺贝尔奖对科学发现不急于颁奖的理由是A.真理是客观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7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大量力学问题的出现,需要对运动特别是变速运动做更精细的研究,促使了微积分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以来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数学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计算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许多新的数学分支。以上事实佐

12、证了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A认识的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B认识具有条件性C认识具有无限性D发展具有普遍性29“真理就是人与人之间达成的共识”这句话否认了真理的A特殊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绝对性30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 B C D第卷(主观题 40分)二、简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22分。其中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31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种说法。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