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77341400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 在教学工 _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能在阅读中 _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

2、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3、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

4、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 _读1014小节,

5、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

6、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揭示课题, _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

7、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

8、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

9、历史故事。 “和氏璧”可谓国宝,是世所罕见的珍贵文物,由此,本课在教学时,可渗透中华 _ _文物保 _,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领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因课文内容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接触文物机会几乎没有,对保护文物的意识也较淡薄。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是本课渗秀法制教育的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璧

10、、廉、颇、缶”4个生字;会写“赵、璧、骗、撞、怯、廉、颇、辞、诸、削”10个生字; 2、掌握“赵国、完璧归赵、撞碎、胆怯、廉颇、推辞、削弱”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 _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教学中渗透中华 _花和国文物保 _,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

11、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二)本文的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情境教学、以读助讲、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将相和有关资料及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4个生字;会写“赵、璧、骗、撞、怯、廉、颇、辞、诸、削”10个生字;掌握“完璧归赵、撞碎、胆怯、削弱”等词语。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和氏璧图片,讲关于它的故事。 (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文物

12、”这个词,并让学生 _说说身边出现过或听说过的文物,从而引出中华 _ _文物保 _,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对文物保 _的简介,树立学生保护文物意识,完成在学科中渗秀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战国地图,介绍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

13、更好的学习课文。】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 【设计意图:紧扣“和”字,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又教会学生抓住课题阅读文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大胆猜测,三个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紧紧围绕“和”这一关键词。】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课件出示要检查的生字,让学生读,并积累该课词语,学生大声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解答,学生说不出来的教师可以解答。重点理解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个词。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就是积累和运用的过程,这一环节

14、既使学生积累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 _解决问题的习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五、交流自学情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学生讨论完成填空: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以“整体感知”为主,切忌将课文肢解。为了避免将三个看似“相对 _”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学生的视觉拉向课题中的“和”字,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把矛盾的焦点指向了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看看蔺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