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77290914 上传时间:2021-03-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C.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答案】C【解析】【详解】“春牛”民俗文化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农耕

2、文化分不开,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牛是相当重要的畜力,故C正确;“春牛”文化主要和农耕文明相关,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之一,A因果倒置,排除;“春牛”文化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关系不大,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春牛”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农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此思路解答即可。2.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有

3、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以下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表中职业结

4、构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商人雇佣工人佃农自耕农、地主占当地总人口比例10%30%36%24%A. 唐朝关中地区B. 宋朝苏湖地区C. 元末广东地区D. 明末江浙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数据中显示雇佣工人,占到30%,这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职业结构,故D项正确;唐朝、宋朝和元末时期中国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ABC项错误。4.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1881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封闭,致使陈不得不迁厂于澳门。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织布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官股,另募商股,最终建立了大生纱厂。这充分说明A. 实业救国思想

5、得到清政府的充分认可B.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官办企业C. 官僚资本主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 封建势力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双重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继昌隆缫丝厂因为封建势力阻碍而迁厂,大生纱厂因为封建势力而成立,可见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作用,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清政府的态度,也未提及实业救国,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对大生纱厂性质的判断,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官僚资本主义一般认为出现在南京民政府统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C。5.从1937年8月至1940年底,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和工矿调整处的努力下,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

6、,内迁的厂矿共448家,其中迁入四川254家,迁入湖南的121家,迁入广西的23家。这些工业的西迁A. 为持久的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B. 表明政府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 改善了沦陷区的人民生活水平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西迁,对抗战的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持久的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民族工业的西迁不能说明政府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工作重心在于抗日,排除B;民族工业的西迁的地区是非沦陷区,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选A点睛: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内迁,运用所学知识即可知道民族工业的内迁为持久的抗战打下了物质

7、基础。6.淞沪铁路前身为吴淞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资本集团于1876年建成通车,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沪铁路。这说明A. 洋务运动成就巨大B. 清政府塑造自主的形象C. 列强经济侵略受阻D.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由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资本集团于1876年建成通车,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体现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也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D选项符合题意。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选项排除。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下,清政府对外是无法自主的,B选项排除。列强经济侵略受阻的说法是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的

8、,C选项排除。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A.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B. 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C. 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 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说明的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违背经

9、济发展规律,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探索大跃进时期8.1979年,粮食部下发通知,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除政府直接控制的粮食价格外,出现了基本上由供求双方直接形成的价格。这反映出当时A. 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展开B.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C. 粮食短缺问题已经解决D. 国家经济体制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 基本上由供求双方直接形成的价格”可知,反映了在1979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计划体制下,实行粮食配给和统购统销的政策,放开粮贸市场,故D选项正确;材料

10、内容体现了国家对粮食配给和统购统销的政策的调整,没有涉及到农村经济改革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国家对经济体制的调整,而不是开始关注民生幸福,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粮食配给和统购统销的政策的调整,没有涉及粮食短期问题,故C项与材料不符。9.1959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其收人完全归社员个人所得;恢复自留地制度(社员可以长期使用的小块集体土地);社员家庭和个人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在集市上出售。以上措施表明当时A. 中央初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B. 三大改造任务已经彻底完成C. 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得到了克服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答案】

11、A【解析】【详解】针对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材料“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都可以在集市上出售”反映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故A符合题意;三大改造要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当时我国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克服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故C符合题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政府在公园里修筑纪念建筑、举办纪念活动;按市政府要求,广州的公园都安设了多座音乐播放机,并经常举办书画、科技展览和各种游艺、表演。由此

12、可见,当时A. 广州是国内公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B. 公园成为了塑造现代国民的空间C. 公园是进行国民教育最主要的场所D. 广州市民的生活方式已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公园里修筑纪念建筑、举办纪念活动”“ 广州的公园都安设了多座音乐播放机,并经常举办书画、科技展览和各种游艺、表演”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政府利用公园这一公共空间对民众进行社会教育的现象,体现了公园逐渐成为塑造现代国民的空间,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通过“修筑纪念建筑、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逐渐朝着现代国民空间的方向发展,无法得出广州是国内公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故A选项错误;根据

13、材料内容可知,公园是对国民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场所”,故C选项错误;广州公园向着现代国民空间发展主要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够说“已全盘西化”,故D选项错误。11.有人指出:“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殖民者的罪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B. 没有黑奴贸易就没有世界市场的形成C. 非洲黒人主导了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D. 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黑人奴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可以看出三角贸易

14、加强了欧亚非美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三角贸易的作用,排除;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的主导者是欧洲殖民者,故C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1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他们组成了大型的工业联合体。这种“工业联合体”出现于A. 新航路开辟后B.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C 经济大危机后D.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公司要“全面地控制市场”,控制“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实行横向或者纵向联合,即“垄断”,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

15、间,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支持“大型工业联合”,尚没有能力“全面控制市场”和生产,AB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后,生产过剩,经济萧条,不会出现大型 “工业联合体”, C项错误。【点睛】垄断是以兼并或联合的方式,实现对市场和生产的控制。13.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A. 最早开辟到达亚洲的新航路B. 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C. 有号称“无敌舰队”的海军D. 曾占领了中国香港和台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符合“造船业发达”,“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三个条件的国家是荷兰,它号称“海上马车夫”,B项正确;最早开辟到亚洲新航路的是葡萄牙,A项错误;西班牙曾经拥有号称“无敌舰队”的海军,C项错误;荷兰没有占领过香港,D项史实错误。14.“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联邦德国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