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77287825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五)(含解析)1. 秦职官记载:“自秦惠王以后,嫡称王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 长使、少使之号。美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这可以说明当时秦国A. 官僚制度建立B. 礼乐制度崩溃C. 宗法制度瓦解D. 中央集权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通过秦国君主妻妾的品位爵禄来考查官僚政治的建立。据题目可知,秦惠王以后,有王后、夫人等明确的职官称号,并且记载称美人爵两千石,相当于秦二十等爵制的少上造,八子千石,相当于秦二十等爵制中的中更,说明秦国已经出现了严格的爵位等级制度,故本题选择 A项;题目未体现礼乐制度的崩

2、溃,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度的瓦解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地方对中央的隶属服从关系,故 D 项错误。2.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设立太学以“养士”,“简六艺以赡养之”;认为“六艺”之教在人格修养上有“序其志”、“纯其美”、“明其知”等作用。董仲舒意在A. 批判隆礼重法的思想B. 培养忠君卫道的士人C. 宣扬天人感应主张D. 强调回归儒学的本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通过董仲舒的教育主张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设立太学以“养士”,认为儒家“六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主张“六艺”就是主张回归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儒学本原,D项正确;题目没有涉

3、及董仲舒对隆礼重法思想的主观态度,无法得出批判隆礼重法思想的结论, A项错误;题目主是通过“六艺”提升士人的人格修养,与忠君卫道无关, B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材料与天人感应无关,C项错误。3. 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社会形成“重文轻武”风气及“中国文化至上”的观念,对外族及其文化的态度日益坚决,逐渐建立了以中国为本位的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宋代A. 理学形成严密体系B. 天下观念开始出现C. 科举选官渐趋完善D. 夷夏之防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所以形成以中国为本位的文化观念,排斥外族文化,这反映出夷夏之防不断强化

4、,故选 D 项;本题与理学体系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B 项中的“开始”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错误;题目与科举制度无关,故 C 项错误。【点睛】4. 据明代中后期的许多笔记、小品记载:追求享乐、求新求奇的风尚在民间兴起,许多士子对“时尚”、“时玩”的追逐、对“奇技淫巧”的喜爱等现象十分常见。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发展对传统秩序的冲击B. 市民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C. 朝廷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强化D. 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明中后期民间追求享乐风尚和士人对时尚、奇技淫巧的追逐,这些新风尚从根本上说是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传统伦理价值格格不入,说

5、明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 A 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市民价值取向始终未占据主导地位,B 项错误;社会风尚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控制没有必然联系,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不符,错误。【点睛】5. 外交权本是国家事权,须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但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却把权限下放到地方,形成了五口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之制。清政府此举A. 满足了对外交往的需要B. 反映了外交的艰难转型C. 削弱了地方督抚的权力D. 便利了西方商品的倾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转型。据题目可知,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把国家事权外交权限下放到地方,反映出当时清廷仍受传统夷夏观念影响,对国家事权外

6、交权缺乏科学认识,体现出外交转型的艰难,故本题选择 B 项;外交事权的下放地方无法满足对外交往的需要,故 A 项错误;地方督抚获得外交事权恰恰是增强了权力而不是削弱了权力,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6. 20 世纪初,国内民众开始利用电报技术,直接向清政府拍发联名公电,表达对内政外交的看法。上海的一些报纸还辟出专栏,用以登载社会各界来电,内容多为揭露社会不公、表达诉求、发布通告等。据此可知当时A 技术影响社会进步B. 政府放松舆论控制C.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题干中国内民众利用电报技术发表对时政外交的看法,利用舆论表达诉求

7、和进行社会监督,说明随着电报技术的发展,公民意识进一步觉醒,故选 A 项;题目并未体现政府对舆论的控制,故 B 项错误;共和观念是在辛亥革命之后逐步深入人心的,故C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革命运动的相关信息,故 D 项错误。【点睛】7. 下表为抗战前山西省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情况阶层户数人口占有土地户数占比率人口占比率亩数占比率地主33241.91261173.5730356411.05富农84274.85473006.441426315.08中农6884839.6233309545.48154421056.22贫雇农8564949.2929824140.7344368116.15赤贫56463.

8、25198292.71211000.76其他18731.0777291.05189320.69公有地7560.05总计1737671007323201002746506100 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可以说明当时山西A. 农村的贫富差距得到消弭B. 土地改革已经顺利完成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 土地集中现象依然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农、贫雇农无论在户数、人口和占有土地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而地主、富农所占户数、人口、占有土地等则相对较少,这说明抗战前山西地区主要以个体农耕经济为主,C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地主、富农仍然占据一定数量的比重,故可知土

9、地改革并未顺利完成,排除B;从数据比对来看,虽然有地主、富农土地集中现象,但这并不占据主体地位,也不突出,排除D。8. 1955 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数千名师生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从此扎根西北。下图为当年“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乘车证。该票证可以说明当时A. 高等教育发展趋于平衡B. 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C. 人民建设国家热情高涨D.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通过交大西迁支援西北建设专列的乘车证设置情境,考查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结合背景和票证上“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口号可知,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对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热情高涨,故

10、C 项正确;A 项表述与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况不符,错误;B 项不是材料所要体现的主旨,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与交大西迁没有关系,D 项错误。9. 在经历两次寡头政变后,雅典民主制于公元前 403 年恢复,随后对陪审法庭进行改革,赋予其权力:可通过违法法律(令)诉讼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和取消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这一措施A. 使陪审法庭掌控了立法权B. 取消了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C. 旨在捍卫雅典的民主政治D. 消解了城邦面临的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据题目可知,陪审法庭所进行改革主要是赋予其进行立法审查的权力,旨在限制立法委员会和公民大会的权力,进而

11、维护雅典民主政治,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错误,雅典立法权不属于陪审法庭,故错误;B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误;D 项“消解了”的表述绝对,故错误。10. 下图为 16-17 世纪欧洲殖民者建立的贸易据点及路线示意图。殖民者的商业活动客观上A. 加速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B. 促成了区域商业中心的崛起C. 拉大了东西方经济差距D. 推动了东南亚地区走向联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16 至 17 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活动频繁,建立了密集的贸易路线和贸易据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六甲、巴达维亚、爪哇等区域性贸易中心的形成,故 B 项正确;在 16 至 17 世纪尚未开启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12、,故 A 项错误;此时东西方经济差距还不明显,工业化是造成东西方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D 项“走向联合”的表述错误,排除。【点睛】11. 1987 年通过的苏联国营企业法,既规定企业和国家各自对自己的债务负责,却又规定在企业出现临时性计划亏损时,可由上级机关用集中基金和预备金撑款。这表明当时苏联A. 经济改革陷入绝境B. 企业实现自主发展C. 计划体制积重难返D. 已摆脱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通过 1987 年苏联国营企业法的内容考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据题目可知,苏联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出现临时性激化亏损时,可由上级机关用集中基金和预备金撑款,这与该法所规定

13、的企业和国家各自对自己的债务负责互相矛盾,说明此时计划经济思维仍然影响着苏联的经济决策,故本题选择 C 项;A 项“陷入绝境”表述过于绝对,也与题目主旨不符,错误;B 项表述不符合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特征,故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材料中也体现出仍受到其影响,故 D 项错误。12. 印象派画家莫奈最常画水,经常在塞纳河畔写生,十分喜爱水面的波光粼粼,为它不停的色彩变化而沉迷。这表明印象派A.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 受到同期摄影艺术影响C. 重视光与色的视觉表达D. 擅于呈现真实艺术情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方近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据题目可知,莫奈画水,喜

14、爱波光粼粼,沉迷色彩变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象派重视对“光”和“色”效果的追求,故本题选择 C 项;A 项不是印象派的艺术,故错误;同期摄影艺术仍为黑白照,无法体现色彩的影响,B 项错误;D 项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错误。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海外华侨先后掀起了三次爱国热潮。甲午战争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海外华侨积极筹集资本,回国创办实业。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得到了海外华人华侨在资金、物资和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孙中山曾指出“非有华侨一部分,清室无由而覆,民国无由而建”。抗战爆发后,整个海外华侨社会发动起来,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大造抗日救国舆论,踊跃捐款捐物,开展

15、国民外交,争取国际援助,甚至回国效命疆场,以身殉国。摘编自杜裕根论近代华侨爱国主义的特征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建设。截至 1955 年 11 月,共有 1536 名高级知识分子突破重重阻力回国,成为各个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1950-1957 年,华侨在国内投资兴办的企业有 50 多个。改革开放后,侨资成为新时期巨额外资的主要来源之一。一大批爱国华人科学家大力推动中外科技交流、积极向国家建言献策。同时,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累计捐赠总额上千亿,为国内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赈灾救济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大海外华人华侨还积极拥护“一个中国”原则,至 2006 年世界各地已成立各种“反独促统”组织170 多个。摘编自任贵祥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 60 年述评(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华侨爱国主义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华侨对国家建设的贡献。(3)根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