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理解:是 指 近 代 西 方 思 想 文 化 向 中 国 传 播 的 历 史 过 程 , 泛 指 自 上 古 以 来 一 直 到 当 代 的各 种 西 方 事 物 传 入 中 国 , 但 通 常 而 言 是 指 在 明 末 清 初 以 及 晚 清 民 初 两 个 时 期 之 中 , 欧美 思 想 文 化 的 传 入 西学东渐两大阶段: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的文化科技传入中国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个别皇帝接受了一些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 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 ,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明末清初,一批西方传教士来华,曾将西方天文、历法、算学、地理知识带到中国,形成西学东渐的高潮但后来由于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隔绝中西往来,西学东渐之路不复畅通了要求学生回忆:近代的分期、近代列强的侵华、近代中国民众的探索与抗争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国门被列强打开,欧风美雨通过各种途径媒介传入中国,对深重苦难的近代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深重的民族苦难背景下,志士仁人在困惑中艰难抉择,救亡图存,演绎了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到鼓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康梁维新思想;到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思想;到高举民主与科学两杆大旗,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清算的新文化运动;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救国思想的新民主主义者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从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到思想文化的变革,经历步步深入,节节嬗变的过程西学的传入还在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中 国 人 对 西 学 看 法 的 变 化 :1、 明 末 清 初 时 期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当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失传的事物2、 晚 清 时 期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 夷学” ,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法,但随著与西方接触的增加, “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 ,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应当如何融合二者的优缺点来帮助中国富强,当时在政界学术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们最典型的西学观点,认为西学在器物、制度上胜过中学,但在基本的思想道德人心等方面不如中国 这样的中学西学的观点,在晚清一度让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暂时取得一个安心于学习西学的模式,但在清末最后十多年已开始受到挑战,到了民国初年,当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不满开始视西学为“新学” ,认为西学高于中学而应当取代中学时,便引发了进一步的论战。
近代国人对西学的反应: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第六课 思想潮流的演进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清朝统治腐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民族危机严重2、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4、著作:《四洲志》 、 《海国图志》5、影响:近代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始,但没能引起国人的重视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名教政治制度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运动,挽救清王朝统治2、产生时代背景:(1)外患:要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2)内忧: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3、目的:借西学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实现自强,维护清朝统治4、政治实践:进行洋务运动(1861——1895)(1)洋务运动经过: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办近代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学生出国留学(2)结果:促进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5、 “中体西用”的认识(1)是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不能使国家实现富强因此,在 19 世纪末遭一些有识之士批评(2)对其评价应用发展的眼光, “中体西用”论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有其积极意义。
陈旭麓也指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 只是到了后来才具有抵制维新的反动性3)结果: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 “中体西用”论渐趋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