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77187584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国法律和一国语言一样,是在民族长期演进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真正深入人心的法律,并非立法者人为的创造,而是对传统的尊重,对民族精神的体认。立法者所做的,只是将这样的民族精神,通过格式化的语言,以法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罢了。在传统法和现代法之间,如果要找到共通之处,唯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超越了某一特定的历史产物或者固有形式,是一种价值的关怀,用一个成语来设喻薪尽火传,传统法的外在形式,比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法典为“薪”,民族精神就是“火”,薪有尽时,火种永传。

2、透过有形的法律外表,我们抽绎出传统法的民族精神:关注现实生活、重视生民福祉的立法模式,坚持文化传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立法精神,德法兼治的治理模式,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社会治理原则,以人为本、矜恤人命的刑事政策,融天理、国法、人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司法标准。以上六个方面,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之所以如此发达深厚,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未有推倒重建、完全革故鼎新的做法。今天,传统法的民族精神经过创造性转化,有些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有些直接或者间接成为新时代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从不同层面发挥着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2016年12月,习近平总

3、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传统社会关于国家治理模式的总结,也是被社会实践证明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之一。2020年民法典的出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大成就,既系统整合了几千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制度,又开启了新的民法时代。民法典包含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七编及附则,共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

4、保障。中国传统法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法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绝对不能空守宝山而不自知,盲目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或者一味以西方的标准来定优劣,将西方法治理论与实践奉为圭集而亦步亦趋。必得回归传统,深切体认传统,提取出宝贵的民族精神,并通过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源泉和智慧宝库。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新时代立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和路径。(摘编自宋玲中国传统法的民族精神与现代转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国法律是其民族精神的

5、产物,是立法者借助格式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对传统的尊重。B.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发达深厚,因而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C.现今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这是传统法的民族精神直接转化为新时代法律制度的明证。D.当代中法治体系建设在汲取传统法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也可借鉴他国法治的有益做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层层深入,先提出论题“传统法的民族精神”,后分析内涵,再阐明现代转化方式。B.文章用“薪尽火传”设喻,论证民族精神是贯通古今法律的精魂,具有超越性、恒久性。C.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我国传统法的深刻分析,又有对现代法的精要阐述。D.文章

6、末段否定了两种极端做法,得出新时代法治建设应突出体现“四个自信”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法中存在着许多独树一帜的民族性元素,完全可以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以实现“文化自信”。B.唐律疏议因为历史情境的变化,自然丧失了实际应用的功效,但是内蕴在其中的价值,却不因时代的改变而丧失。C.民法典对人民权利的高度重视,是传统法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传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立法传统。D.只有传统法的民族精神真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恰当地融人新时代法治建设中,中国法才能以其民族特色屹立于世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

7、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急剧城镇化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快速增长,但粗放式发展、过度开发等导致了流域生态功能退化,“黄金水道”应有的价值远未得到有效发挥。党的十八大前后,长江流域发展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从2016年至今,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三

8、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各项整改措施相继落地,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清船清网,禁捕退捕,生物完整性指数不断回升;腾退岸线,治理污染,流域生态功能持续恢复。2020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这部法律将于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摘编自田豆豆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7日)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是以长江为依托形成的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沿江11省市,下辖136

9、个设区市(州),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GDP总量均占全国40%以上。依托这条“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起始,途经以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直抵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游地段近年来获得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支持,重庆、成都已被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点打造。(摘编自中国社科院长江经济带是个什么“带”?,澎湃新闻2021年1月4日)材料三: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其

10、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考虑流域特点和长江特色,重点体现以水为纽带的人、水、地关系。“人”是指经济社会系统,“水”是指水域生态环境系统,“地”是指陆域生态环境系统。对“人一水一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有利于全方位刻画长江经济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注: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协调性的指标。“人一水一地”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标准为:低度耦合协调0D0.3,中度耦合协调0.3D0.5,高度耦合协调0.5D0.8,极度耦合协调0.8D1.(D值为耦合协调度得分)(摘编自刘波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江经济带“人

11、水一地”系统耦合协调效应评价)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08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阶段性波动,其中,2011年降到低谷,2017年晋升为中度耦合协调类型。B.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表明,2011年后国家及沿江各省市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步显现。C.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三个流段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不同,但耦合协调度都处于中低阶段,可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普遍存在。D.从流段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性指标“阶梯化”特征较为明显,呈中游一上游一下游递增,这与上游拥有区位优势、

12、下游获得政策倾斜有关联。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江经济带城市密集、面积广大,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与机遇,但也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大、区域发展失衡等挑战。B.长江禁捕退捕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有效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出台则是通过立法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C.“人一水一地”系统耦合协调研究根据流域经济的特点,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整个经济带和三个流段特点等多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D.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在追求流域生态健康、保持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刚性约束下实现的最大兴

13、利效益,是人、水、地相互作用而走向高等级耦合的过程。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建议。(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哨兵北舞(节选)曾剑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

14、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北舞。”他说。“北舞是哪里?”一个老兵问。“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就能过去但他不能,

15、他是战士!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一只壮实的军犬伴在他身旁,隔一段时间,它会摇晃一下尾巴,巡视一圈,然后重回哨位。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

16、,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回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