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2主要知识点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7064659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2主要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必修1、2主要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必修1、2主要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必修1、2主要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必修1、2主要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1、2主要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2主要知识点(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必修1、2【集合】一、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二、集合的表示法1.列举法:如、 等2.描述法:如、 (数集) 、 (点集)3.图示法(Venn图):如 a,b,c,d 、 1,2,3如,方程组解的结果用列举法表示为用描述法表示为三、集合与集合的关系1.子集: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即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2.相等:如果,且,则,即集合A、B中元素相同3.真子集:如果,且集合B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则A叫做B的真子集,记作【注意】 包含两种情况:和A=B4.几个结论: (1)任何集合是它自身的子集,记作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作 空

2、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记作【注意】属于符号“”与包含符号“”使用的对象是不同的。四、集合的运算1.交集:,即由A、B的公共元素构成集合。2.并集:,即由A、B的所有元素构成集合。3.补集:,即全集U中去掉与A中相同的元素,余下的元素构成的集合。4.两个结论:,五、求有限集合的子集个数 设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真子集有个,非空真子集有个, 如,已知集合,则A的子集是 所以子集个数有8个,非空子集有7个,真子集有7个,非空真子集有 6个。【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一、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

3、有唯一的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其中x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y叫做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叫做值域。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二、映射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例如,设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下列说法正确是( C )(A)A中不同元素在B中必有不同的元素与它对应 (B)B中每一个元素在A中必有元素与它对应 (C)A中每一个元素在B中必有元素与它对应 (

4、D)B中每一个元素在A中对应的元素是唯一的【注意】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概念的区别:函数指“A、B是非空的数集”而映射的概念指“A、B是非空的集合”,所以映射的适用范围更广。三、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对于给定区间D上的函数,若任意的,且 (1) 是增函数;(2) 是减函数。2、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1) 求函数的定义域(区间表示);(2) 在定义域内任取,一般设; (不能取两个特殊值)(3) 得出相应的函数值、,然后作差;(4) 对进行恒等变形:归类提取、因式分解、配方,通分等,一般是分解出因式或;(5)讨论、判断的符号;(6)写出结论:若,则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若,则在其定义域上是减函

5、数。四、函数的奇偶性1、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 ,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2、偶函数: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3、对称性: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注意】由于存在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其函数的定义域必然关于原点对称。所以,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时,可以先看它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如果没有,则该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如果有,再利用上面的定义进行判断。例如,函数的定义域为,它关于原点对称,且有,所以函数是奇函数。 又如,函数,虽有,但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所以是非奇非偶函

6、数3、非奇非偶函数(1)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2),且的函数。4、既奇又偶函数 满足,且的函数。只有一个函数(或通过化简后得此函数),因为它满足:,且五、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利用图象的对称性: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区间()单调性增函数增函数增函数减函数减函数减函数减函数增函数简记为:奇函数在两个对称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两个对称区间上具有不同的单调性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综合运用时,注意用数形结合法。(画图)六、函数图象对称性的一般情况 如果函数在某个定义内都有,则函数在该定义域内具有对称性,其对称轴是关系式的特点是与的关系(一

7、正一负), 例如,函数,且,则函数图象关于对称,故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又如,函数,且,则函数图象关于对称。 【指数函数】一、指数的运算法则:(1) ; (2) ; (3) ;(4) ; (5) ; (6) 二、指数函数(a0,且a1)的图像和性质: 图像 性质(1)定义域:(2)值域:(3)过定点:即时,(4)单调性:在上是增函数(4)单调性:在上是减函数【对数函数】一对数的运算法则:(a0,且a1)(1) (2) (3) (4) (5) (6) (7) (8) (9) 换底公式: (10),特殊:即 (11) 常用对数: (12) 自然对数: (其中e=2.71828) 二对数函数

8、(a0,且a1)的性质:图像 性质(1)定义域:(2)值域:(3)过定点:即时,(4)单调性:在上是增函数(4)单调性:在上是减函数【幂函数】一、幂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叫做幂函数,其中是自变量,是常数。二、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图 象定义域值 域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非奇非偶奇函数单调性在上是增函数在上递增在上是递减在上是增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在和上都是减函数公共点【函数与方程】一、方程、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二、函数零点的判定定理(方程根的存在性)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也就是方

9、程的根解答有关函数零点问题的方法有:1、直接解方程(能解的情况下);2、运用函数零点的判定定理;3、画图【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一、定理、公里及其运用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确定平面的依据)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 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则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里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b,bcac。空间等角定理 空间中若两个角

10、的两边对应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两个角对应边方向相同时两角相等,一边方向相同,另一边方向相反时两角互补)【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结论结论性质定理 二、夹角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已知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作直线,则与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夹角)。范围是。通常把点O定在其中的一条直线上,平移另一条直线即可。 (如学案2.1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例3)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

11、所成的角,范围是,而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 (如学案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例2)3.二面角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ABO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与)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记作二面角。范围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和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即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十、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名 称侧面积与表面积体 积棱 柱长方体三条棱长为,则(对角线为,则)正方体棱长为,则(对角线为,则)棱 锥棱 台圆 柱圆 锥圆 台球【直线、圆与方程】一、

1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直线的斜率为当为锐角时,;当为钝角时, 任何直线都有倾斜角,但未必都有斜率(2)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直线过点,则 当直线x轴(或重合)时,;当直线x轴时, ,不存在。二、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直线: 直线: (1); (2) (3); (4)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画图分析三、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方程:直线过定点,斜率为,方程为 (1)当直线x轴(或重合)时,方程为,即;(2)当直线x轴时,不存在。方程为,即;2.斜截式方程:直线的斜率为,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方程为 ,当b=0时,直线过原点,方程为 注意:截距b实际上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不是距离,是一个实数。3.两点式方程:直线经过两点,方程为 (1)当时,直线y轴时,方程为,即;(2)当时,直线x轴时,方程为,即;4.截距式方程: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为,方程为 注意:当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相等时,有两种情况:(1)当时,方程为(2)当时,直线过原点,方程为5.一般式方程: 化为斜截式方程得 ,则,四、距离1.两点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注意:运用时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避免搞错系数A、B、C。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五、关于对称1.点关于点对称若点关于点对称的点是,则点P是线段的中点,有,知其中两点的坐标,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