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769100 上传时间:2017-07-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六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难点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学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课前准备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 2、以统计图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学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

2、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情境中回顾,明确目标21、创设情境,引起回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少先队要组织一次活动,计划从野炊、放风筝、爬山、采集标本四项活动中,选择一项作为活动内容。怎样比较合理地选择那个项目作为活动内容呢?(学生可能说出调查或统计的方法。 )2、提出问题,明确复习目标谈话:运用统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九单元我们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各有什

3、么特点和优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二、解决问题,系统构建(一)调查搜集数据,复习制作调查表1、谈话: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要决定活动内容你打算先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制作调查表)那么我们就设计一个调查表,来调查出我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好吗?2、谈话:谁能来说一说设计调查表都包括哪些内容?同学们说,他设计的合理吗?在设计调查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果要调查记录数据,都可以用什么方法?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谈话:调查后需要干什么?对,要整理一下数据,课前老师已经3调查了同学们喜欢的活动(提供调查表) 。4、回顾整理数据应该注意的问题。谈话:想一想整理数据

4、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二)通过制图,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1、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谈话:哪位同学来交流展示一下你绘制的统计图?为什么这样绘制?(有目的的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两种方法。 )3、比较辨析。谈话: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种统计图更适合比较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为什么?4、解决问题。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和建议。5、整理关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形象的比较出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5、作用。)(三)通过读图,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1、谈话:在去参加活动之前,有两个同学的体温变化如下,请同学们看统计图。 (出示“我学会了吗?”第 2 题)根据统计图思考4两位同学的体温变化情况。2、谈话: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对两位同学的体温有什么建议?3、整理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1、谈话:第二实验小学对 2003 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都平均身高记录如下。 (单位:)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男生 1221

6、28137143150女生 123130139145154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出示未完成的“第二实验小学对 2003 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变化统计图” 。)2、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说出为什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由。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谈话:同学们,通过复习复式统计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5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第七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

7、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6(二)学习新课1长方体的特征。(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 教师板书:面)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学生:有一条边。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学

8、生:尖。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个顶?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面: 6 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 12 条,相对的 4 条棱长度相等。顶: 8 个。7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第三步:出示 8 个顶点。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

9、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教师: (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 12 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练习:请分别说出

10、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2正方体特征。8(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三)巩固反馈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投影片)(1)长方体

11、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 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 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 9 厘米,3 厘米和2.5 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 )厘米,宽 (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 ,错误的画。(投影片)9(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 )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四)课

12、堂总结及课后作业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2作业:教材 P22 练习五:1,2 ,3。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扳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0教学目标(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二)

13、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教学用具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二)学习新课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 个面。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请

14、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11教师: (拿着长方体盒子)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学生讨论。( 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

15、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 1(投影片)做一个长 6 厘米、宽 5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

16、少厘12米 2 硬纸板?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2)试解下面的题。例 2(投影片)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 3 厘米,求它的表面积。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326=96=54(厘米 2)答:它的表面积是 54 厘米 2。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3)练习:课本 P26 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三)巩固反馈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n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