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684271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 卷包括第一、二、三大题为阅读背诵题,第卷包括第四、五大题为表达题,全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祝你考试顺利第卷 阅读题(共 69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 。其 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 “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 书经 、周礼、 周易和春秋。 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 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 经学的原典,而

2、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 们把字、 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 错, 发 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 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 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 闽 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 “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 六 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 们 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 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 也研究易。 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

3、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 这样 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 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 “读书必先 识 字” 。你说“经” ,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 “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 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 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

4、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1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 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 ,是空谈义理。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 ,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

5、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3.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 (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一)文言文阅读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 还县,比又辱 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 ,而再辱 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

6、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盖足下力学好 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 听也。仆少从进士 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 ,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 之私,或 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 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 为此则受 祸,此明效

7、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 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 故也。 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 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 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 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 先辈:对乐 秀才的尊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8、) (3 分)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 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

9、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4 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4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虞 美 人 蒋 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

10、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9、 上阕“楼儿忒小不藏愁” 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妙?简要分析用得妙的原因。 (5 分)10、 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每题 1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23 分)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

11、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

12、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 就开始进大烟馆。

13、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 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

14、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

15、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折,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权那样疯长” ,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不等式的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高地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睥渴望和对财务室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溜之深厚寓意。13、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