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678236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万玮 2010-11-11 来源:树人网 第 1 页 一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一个温情的老师,我喜欢站在校门口,看着学生上学放学。每一次目送学生和接送他们的父母分别、相聚,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温情,我享受这样一种温情。在我的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乖巧、机灵,他们纯真、善良,我从心底里喜欢他们。我和声细语地和他们说话,对他们很宽松。在他们犯错误时,我总是轻声地提醒他们,生怕自己粗鲁的态度伤害他们。我希望他们快乐。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年轻教师。我的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很快让我吃到了苦头。在我中途接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之后,我很快发现我已

2、经无法对学生严厉了,聪明的学生早已经了解了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每当我板起面孔训他们时,那些调皮的男生一眼就看透了我内心深处的怯懦,对于我的批评,他们置之不理。我发现自己无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惩罚,因为我的批评只会使他们和我更对抗。我忘不了当我对那些男生束手无策时那些女生看着我的同情的目光,我坠入了深渊,也丧失了最初的温情。我深刻地反思自己,越是反思深刻,越是感觉到痛。我为自己的错误埋单,受到了惩罚。二该不该对学生实施惩罚?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一部分心理学家反对使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他们认为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能达不到目的,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比如研究操作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就

3、强烈反对采取惩罚性控制。他们认为,惩罚只能抑制某种不当反应,却不能教给儿童新的知识,而且惩罚还可能引起愤怒、敌意或憎恨等不良情绪。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不良行为,儿童只是暂时地压抑了他们的行为,一旦不再受到惩罚或者不被人看见,不良行为就会卷土重来。不用惩罚用什么?这些心理学家建议对正确的行为实施强化。当儿童犯错误的时候,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并且在孩子实施正确行为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是强化。然而,更多的人却认为不应该放弃使用惩罚。比如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就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

4、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和表扬相比,惩罚更难操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它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还有人提出来,不应该提“惩罚” ,而应该说“惩戒” 。因为“惩罚”是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错误进行的,而“惩戒”则是为了使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两相对比, “惩戒”而不是“惩罚”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三有一段时间,教育界非常崇尚“拇指教育” 。比如,北京某小学将学生学科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 “良好” “可以”和“再努力”四个等级, “再努力”取代了“不及格” 。这个做法被媒体报道,媒体的说法是:对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又充满人性化气息的“拇指教育” ,促使教师丢掉了他们惯用的

5、“无形戒尺” ,不仅着眼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使教育闪现出人性化的光芒。也许,用“再努力”取代“不及格”只是一些细枝末节上的小改革,但正是这些细节的改变,才能促使我们的传统教育不断向现代教育跨越。所谓“拇指教育” ,简单地说就是专拣孩子的优点,竖起大拇指表扬,这是西方的教育观念。教育应该宽容,要给孩子必要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这两年, “赏识教育” “成功教育”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周弘、刘京海们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许多家长和教师在他们的理念感召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走出了原来的误区。然而,与之相对的“食指教育”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倒

6、不可一概而论。中国传统社会里有许多严厉的父亲,对自己子女所取得的成绩甚少鼓励,而专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孩子似乎生活得很压抑,但正因为父亲的谆谆教导,他们长大后才取得很大的成就,而终于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食指教育”是一种有期望的教育,因为有期望,所以才会有指责,才会有批评,甚至有惩罚。江苏淮安的徐向阳,成功开办了“行走学校” ,实施的正是“惩罚教育” 。被家长花高价送来的孩子,必须接受严格的行走训练,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遭受到皮肉之苦,当然这一切都是和家长有“合同”在先的。许多人质疑这种教育方式,然而许多从徐向阳“行走学校”走出的学生,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从原来的差生一下子变成了学校的优

7、等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北京学者王晓春极其厌恶不动脑筋的跟风式的教育,他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阳刚之气了,它紧步家庭教育的后尘,正在变成一种软绵绵、黏糊糊的薄片状的东西。一点都不丰满,一点都不大气”四心理学家发明了一套惩罚的信息加工模型来判断惩罚是否有效。在此模型中,惩罚的确会给儿童带来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但儿童是否会停止不当行为,并非取决于他们经历的焦虑或不安体验的多少,而取决于他们对此体验的归因和解释。如果儿童是外向归因,即将不好的体验归因为权威人物的出现和管教,他们会暂时抑制不当行为,一旦周围无人监视,便可能故伎重演。反之,如果儿童是内向归因,即由于管教者的解释和教育而感到羞愧

8、、内疚,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那么,不当行为便可能完全受到抑制,即使无人监管,也不会再犯。据此,心理学家建议,在采用惩罚手段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惩罚要及时。学生如果犯错误,必须及时进行提醒,必要时给予处罚。如果置之不理,等到小错误变成大错误再来惩罚就晚了。惩罚要坚决。有研究表明,对孩子大声地说“不行”比小声地说要更有效。有效的惩罚应该立场坚定,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实施者的犹豫或动摇。惩罚要前后连贯。前后标准不一,或有时处罚、有时不管,会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归因,从而心存侥幸心理。惩罚要以温情做基础。如果教师平时是一个温情的人,学生对惩罚的反应会比较积极,因为当学生表现良好时,他们会从温情的教

9、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扬。当一个惩罚者总是以严厉、冷漠的表情出现时,惩罚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杜绝体罚。惩罚的方式很多,比如类似没收儿童喜欢的物品、取消他们原有的特权,或者用隔离来代替体罚。严厉的体罚有可能会使儿童学会以攻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些在学校里经常打同学的学生,往往有在家里被父母体罚的经历。对于正确的行为实施正强化。告诉学生他们应该做什么,会让他们意识到不可以做什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坐姿端正同学的表扬,会比对坐姿不端正同学的批评有效得多,也令人愉快得多。向学生解释惩罚的原因,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当犯错的学生听到老师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误、会产生哪些有害后果时,他们常常会受益匪浅,并

10、且在以后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五孙云晓说,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我在失败之后的反思便让我刻骨铭心。有两三年的时间,我常常晚上睡不着觉,躺在床上,脑子里翻来覆去重现白天的教育场景,那些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脑子里呈现。我问自己:我究竟错在哪儿了?如果这些

11、事情让我再经历一遍,我该怎么说,怎么做?如果当初我对那个孩子不是那样说、那样做的,结果是不是会比现在更好一些反思是痛苦的,最痛苦的莫过于当你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再回想当时的场景,犯了错误而不自知,不听老人言、刚愎自用、无知者无畏,那是怎样的一种羞愧啊!当惩罚来临的时候,我无处可逃,只有面对。后来再做班主任,我就驾轻就熟了。我对孩子依然温情,但是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原则,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会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深知, “小慈乃大慈之敌” 。而惩罚之后我对他们的关爱也是发自真心的,对处于痛苦中的孩子来说,它们显得弥足珍贵。六许多年轻的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第一个念头就是向别人讨教。我以为,这不

12、是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专注而深入的思考之后才可能出现。网络上有一句名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意思是说,如果犯了错误,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年轻班主任工作缺乏经验,常常会因为过于草率而犯一些错误,当这些错误发生的时候,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便是这些错误爆发的时候。累积的错误,迟早是要爆发的。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也就是说,成大事者,一定得经过磨砺。失败和惩罚就是对人的一种磨砺。我曾经鼓励一名不懈努力却进步不明显的学生:“在上帝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一个苹果,每一个苹果,上帝都要咬一口。如果你感觉痛了,那是上帝在咬你的缘故;如果你痛得厉害,那是上帝特别偏爱你的缘故。 ”因为偏爱你,所以才会让你痛得厉害,才会惩罚你更严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享受惩罚。我们可能常常不知道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但是通过失败,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不成功的做法是什么。做错事会受到惩罚,但正是因为受到过某些惩罚,我们可能犯的错误才会越来越少。谁说惩罚不是财富呢?来源:树人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