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读后感例文5篇(2021精选WORD版)

上传人:1512****598 文档编号:176664661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猫城记读后感例文5篇(2021精选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猫城记读后感例文5篇(2021精选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猫城记读后感例文5篇(2021精选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猫城记读后感例文5篇(2021精选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猫城记读后感例文5篇(2021精选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猫城记读后感例文5篇捧读猫城记这部被老舍先生自称为失败的作品,掩卷长思,我们的灵魂便不得不叹服于他那惊人的道德眼光和心理深度。猫城记读后感1猫城记在文体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长期以来被冠以寓言小说、讽刺小说、科幻小说、奇遇小说、幻寓小说等等名称,由此可知它荒诞的外衣首先给人们带来的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和无所适从,以及认知心理上的强烈冲击。在猫城记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诸如美丽新世界、神曲、辛巴达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最先抵达月球的人等西方奇遇游记中故事构建的影子,同时又不乏来自中国的新西游记、地府志、地下旅行等幻寓出奇、讥谈世风的成分。其中,与西方奇遇游记如出一辙的故事构架不仅是一种形

2、式上的摹仿,更是一种乌托邦精神的继承。而中国传统的谴责讽喻小说给予猫城记的又是猫城诸多景象所反映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影儿。老舍是一位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异常关注的作家,他对乌托邦的关注与继承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浸润到了他整个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老舍又是一位写实主义的作家,他在文学概论讲义中这样描写写实主义者的乌托邦理想:几乎没有文艺作品是满足于目前一切的,乌托邦的写实者自然是具体地表示对现世不满,而想另建理想国。这是老舍最早提及乌托邦的文字,它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4年间。最早提及理想国是在1934年写的小病中,最早提及地上乐园是在1935年到1936年间写的我怎样写赵子曰中。而在

3、猫城记中,同样也寄寓着鲜明的乌托邦理想。小说认为:假如有好的领袖,猫国就一定有希望,在我的心中起了许多许多色彩鲜明的图画:猫城改建了,成为一座花园似的城市,音乐、雕塑、读书声、花、鸟、秩序、清洁、美丽猫城记读后感2写实家对于现实的批判是永远基于一个指向未来的他者的,而乌托邦就是现实的他者形象,它永远以弃绝现实的面貌出现,而且永远激荡着乌托邦主义者对于建构未来社会的高度热情。在猫城记中,这种热情是藉着猫城的彻底毁灭迸发出来的。在老舍笔下,猫国是一个我祖父敷衍,我的父亲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们敷衍的无望的国度。猫国最终亡国灭族,连一点希望都没有存留,这种彻底而决绝的态度来自基督信仰中罪性死亡而神性

4、回归的出死入生的理念。在老舍看来,只有彻底的毁灭,才会有完全的建构,它也许使我们感受到了末日审判的颤栗,然而猫城记又决不是一部绝望的沉沦之作,它的字里行间依然跳动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在作者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关照中,这种对社会的全面揭露和否定,只为催国人猛醒。假如猫人能醒,那个鸟语花香、书声朗朗的猫国也许就不是幻想了。如果我们探源老舍先生的乌托邦情结,除了贫苦的出身和社会时代因素外,对于作为基督信徒的老舍来说,宗教体认和宗教情怀就不能不说是他接受乌托邦思想的一个前理解基础了。在思想中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即天国乌托邦。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就笼罩着浓郁的色彩,许多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本身就是

5、虔诚的基督信徒。所崇尚的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宗教的可相容之处。早在1922年老舍先生翻译的宝广林作品的大同主义中就有这样的话:以牺牲精神,使社会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国也!平民感觉社会之黑暗与经济之不平者深,是平!必须以上帝之圣灵,感动之,约束之,而后圣洁美满之社会,可实现矣。今日上帝之灵,仍蓄于世人心中,继续前进,驱世界际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猫城记读后感3老舍的乌托邦理想是朴素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面,基督的天国影像是鲜明而生动的。把我们的视野从乌托邦的天国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猫城记所反映的现实影像同样是鲜

6、明而生动的。1932年的中国,国民正为专制和独裁的横行所苦,军阀在各自的地盘上作威作福,?a href="/ target="_blank">骨科燃龅拿裰诩械阑队钦庑奖;撸踔凉亩约旱木拥搅诮厍澜佟诒狈降厍磕暧薪?400000难民从满洲逃进关内,人民群众处在战争的威胁与专制独裁的双重苦难之中,民不聊生。而在猫国,迷叶林的所有者们为抵御抢劫者不得不聘用外邦人寻求庇护,更可悲的是,自己手下的护卫军同样是劫匪!而校园内,一幕接一幕的惨剧也在不断地上演,正如猫城记中所描写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大学校长、教授被疯狂的学生非法监禁。猫城记读后感4当猫城记开始在现代刊物上连载

7、后的第二个月,即1932年9月,舆论就披露了北京一批教授控告故宫博物馆管理当局偷卖文物的新闻,舆论一时哗然,当局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贪污事实。这又何尝不是猫国那个被盗卖已空的博物院的翻版呢?把这些鲜活的现实从中华大地移向遥远的猫国,这种时空的错位给了我们陌生感,从而实现了作者的话语策略,同时也传达给我们又一种另类的感觉,那就是作者悄然改变了的观察视角。写作猫城记的1932年,是老舍在英伦度过了五年教书、读书、写作的岁月后回到混乱不堪、强敌环伺的祖国不久,此时的他对现实政治和国事民瘼的关怀已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那就是以他者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曾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对其进行文化反观的新视角。猫国的天空

8、布满了绝望的阴霾,但这位外来的闯入者却试图用一种感伤的文化构想去描画一个理想的现代中国。在猫城,尘世间的种种弊端、黑暗、残缺、压抑和匮乏,在外来的观察视野里被放大,使它们与现实世界构成了双重关系,而这个观察者本身又与他心中理想的世界构成了双重的关系,这种强烈的双重对比关系不仅让我们因其中的绝望情绪而颤栗,它让我们联想到末日审判时白色大宝座前的毁灭,但同时又让我们隐隐感受到一份对理想国度的激情盼望,它让我们看见对天国翘首的基督信徒脸上的荣光。我们之所以得以看见他们,乃是因为作者的笔端涌流着爱的激情,这是一种强烈的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在猫城,乡村的劣绅、街面上的庸众、官场上的

9、群丑、儒林中的败类、军队里的懦夫一切合乎一般公众价值观的美好事物都被颠覆,失去了全部的意义。然而这种颠覆的后面涌动着对理想国度的翘盼激情,激荡着一种来自信仰的坚定意志,从而使这种颠覆性的描述充满了强劲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性的颠覆是一种笑谑,也是一种讽刺,不过它也是双重性的,它也将自己的锋芒指向笑谑者和讽刺者自身。在这个充斥着绝望气息的猫城,观察者和叙述者成为唯一的被取消者,他被取消的理由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他来自异域,在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别样的鲜血,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空间,这种空间让我们浮想联翩:他是一线希望?猫城的唯一救命稻草?对西方异域文化的渴求?抑或只是来自基督信徒确信的天国等待?无

10、论这种可能是什么,它都指向一种极大的现实可能,那就是它可能带给作者意想不到的灾难,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老舍先生因对这个虚拟猫城的颠覆性叙述而获罪了,获了政治之罪。那么,老舍先生是在说政治吗?这是否又是他另类的一面呢?大家夫斯基哄、马祖大仙、红绳军等意象在猫城留给了观察者深刻印象和强烈冲击,而在观察者看来,与其说猫城是毁于外敌的入侵,倒不如说是毁于这个纷乱无序的猫城社会。那么,老舍一定是在抨击政治了?假如真是如此,老舍就太肤浅了!猫城毁了,猫城是什么?国家?政权?民族?猫城记读后感5猫城记并不是独立的作品,他依然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文化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之一,深藏在老舍内心的还是他那惯常的、深深的文化伤

11、痛。走进猫城,这里没有城门,敷衍是他们的传统,就连那些被称为民族希望的儿童们,脏、瘦、臭、丑也成为他们的标签,这里昭示的是一种心智不健全、信仰虚无、价值理念模糊的民族性,它们一旦在儿童的心里扎了根,民族的希望便化为泡影,毁灭的绝望也就由此而生。而孩子们的教育则是入学即毕业的奇怪现象,这便更是绝望中的绝望了。在猫城,革命被称之为哄,而它的由来常是因外界某一种思想的入驻,因此又为之加上一个个诸如大家夫斯基之类的定语,而这些哄的效果,照猫城唯一的明白人小蝎的话说,就是人家的特色还是人家的,人家的改革是真改革了,我们还是我们;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特色,越闹越糟便是我们的特色。当然,猫城也有土生土长的

12、哄,那就是皇权与民权之间相互斗争的参政哄、民政哄等等。这些假如称为政哄的话,在小蝎看来,它们也有显明的现象:第一,政治只有变动,没有改革。这样,民主思想越发达,民众越贫苦。第二,政哄越多,青年们越浮浅。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学识,即使有救国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权,也是事到临头白瞪眼!没有应付的能力与知识。读着这些文字,我想说,与其说老舍是在抨击政治,不如说他是在鞭挞文化。只不过他的鞭挞有别于那个时代普遍的呐喊风格,而是毁灭的风格,但老舍的毁灭是指向新生的,因为他始终是站在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坚定立场上言说他的文化关照的。这种关照是源于超越的视界,源于信仰的灵魂。但很遗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情形下,国

13、人的接受视野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尽管猫城只是一个想象中的火星小国,尽管作者是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爱人的热情,但他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仍然远远超出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承受力,老舍感到了深深的懊悔,失败成为他唯一可以言说的话语。然而,正是这部失败的作品,却深刻地揭示了民族落后的症结。老舍先生不仅在作品中用一种近乎绝望的挣扎进行了民族种性的拷问,而且开出了民族自救的药方:以教育立人恢复人性,再从文化的复兴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这样,民智可开,民族有望,国家可强。相关文章:1.老舍猫城记读后感5篇2.恋爱一周年说说3.艺术家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4.介绍文化名人的经典散文:不舍老舍5.名著读书笔记6.走到另一个地方去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