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10****ss 文档编号:176443978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 长宁区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2019 12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共7 页,满分150 分,答题纸共2 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 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 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 (5 分) ( 1)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 ( 2),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 ( 3)登金陵凤

2、凰台 中, “,”两句用陆贾 新 语 ?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 2按要求选择。 (5 分) ( 1) 学校迎来校庆, 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 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2 分)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 。 (3 分) A 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 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

3、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 题。 (16 分) 意图及修正 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 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 第 2 页 共 11 页 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有学者指出, 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 “经验的作者” 和“模 范的作者”。 “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 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 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

4、偏见和局限。 “模范的作者” 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 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列夫 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 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 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 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 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托尔 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在经验作

5、者向模范作者 转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可是, 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活动本 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在这个场域中, 作者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 验的局限; 另一方面, 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 洞幽烛微 。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在写作过程中, 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 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

6、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 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退一步说, 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 品脱胎换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如果我们这样 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 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 说是由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这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 着两个人所共知的关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 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

7、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 术论文, 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 的可能性。 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 或意义, 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这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 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 当然, 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文学 第 3 页 共 11 页 语言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喻。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让我们直接看到, 而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

8、字所呈 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一旦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 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作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 ( 选自文学的邀约 ,有删改) 3 第段加点词 “洞幽烛微” 在文中具体是指。( 2 分) 4将以下三句话依次填入第段空缺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 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 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可以被忽略呢 AB. C. D. 5以下对“模范的作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 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

9、初始意图。 B. 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 C. 模范的作者反对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氛围。 D.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3 分) A. 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 B. 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 C. 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 D.学术论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 7评析第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 (15 分) 低语 朱以撒 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悉的 场景: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头挨得很近,正在交谈。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

10、调整着本来就 很低的音量, 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一方口中的气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 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薄的雾。 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背后。 第 4 页 共 11 页 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好几次想逼近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有意控 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警觉。 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那么,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同样地

11、表明一 种含蓄, 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 甚至更为明晰。 柔情似水, 其中就包含了语言的柔软性, 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代表某一种权力,企图压倒倾听 的对方。 噪音, 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这一段 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人像浪中的泳者,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面趋于 简单。 找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回我自己就曾 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而平日,语言被收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 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一个乡村

12、的孩童在前边引路,一路无语, 只是在客人询问时答上一 句。谈不上热情也不显出怯意,这种朴实得到了外乡人的好感。想想自己城市里的孩童,经 常派出去充当迎接客人的小天使,伶牙俐齿地说着套话,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却把自己 很珍贵的童趣、稚气,蜕皮般地蜕掉了。一个人在她的孩童时期,看多了矫揉造作的表演和 放纵张扬的渲染,不知不觉就收不住了。像家中有耳聋的老人,全家大小的声调都要拔高许 多,到了单位也是如此,把人吓了一大跳。 趴在蓬松柔和的草坪上,有窸窸窣窣声传来,土地舒展着气孔,花瓣轻轻绽开,枯枝 清脆落地。 经过一片主人迟迟不来收拾的豆荚地,已经失去了等待耐性的枝条,借助秋阳的 余威, 在豆壳打开

13、的同时,豆粒弹射到周围的土壤里。没有哪种拟声可以发出这种生命跃动 的轻吟,在轻吟中划出一道优美降落的弧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运气好的时候,在古城老 宅里走,有隔岸的箫声幽咽,像一条丝线在夜风中起落。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生存的 自然环境仍然可爱,就是这些低吟浅唱给予的在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昂的进化中,那些藏 身于瓦砾石缝、田畴篱角的小生物,它们随着季节到来又一次的啁啾、呢喃,依旧是委曲婉 转,人坐在石阶上听着,一时不愿起身。 接下来就是碰巧读到几帧弘一的墨迹,从落款处分析, 离他圆寂时日已经不远了。几 根萧疏的线条带着对于彼岸的眺望,静静地延伸, 随心而信手。 精神生活发生如此大变故的 人的遗留

14、物, 我只是十分惊奇,自知进入它的内部毫无希望。从红尘喧嚣中毅然脱身来守候 晨钟暮鼓,从李叔同墨痕的尖峭到弘一的清寒枯瘦,调子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平,甚至就 是旁人听不清的自言自语了。寂静的修行之路耗尽了朝觐者的体力,此时, 笔墨里已经脱离 了我们常规的体验。所以, 我坦然地说看不懂或者不好看。晚景中的人生大多是在低语中度 过的,自说自笑,自问自答,使人以为他正与另一个世界交流,属于现实中的虚幻部分。因 此,见到有人临写弘一晚年的墨迹,我就有一种绝望感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欣 第 5 页 共 11 页 赏、赞美甚至怀疑它的构成是借助了超然的力量,可就是万万不能效仿我一直固执地坚 守着这种念

15、头。 一个时期过去了,悄悄地带走了低低的语调,还有低低的笔调。 (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3 分) 10 第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11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 题。 (8 分) 咏湖中雁 南朝 ?梁 沈约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唼流 牵弱藻,敛翮带余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悬 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注】唼流:在水中吃食。 12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1分

16、) A. 长短句精编 B 怀古诗选 C 古风菁华 D 近体诗集萃 13 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寓情于物 B首尾照应 第 6 页 共 11 页 C直抒胸臆 D虚实结合 14 本作品写雁角度丰富、刻画精细,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 题。 (19 分)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 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 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 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 “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 过,臣不胜大庆。 ”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 国史 实录,圣朝大典, 修撰多时, 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 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 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 献五代帝王论, 帝甚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