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628427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小摄影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3分析字形结构。“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 ”;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 ”,不要写成“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 ”,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

3、”字最后一笔是“ ”不要写成“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社”左右结构,左边是“ ”字旁,不要写成“ ”旁。4.比较法识记字形。贴()吩()社()侧()沾()纷()杜()测()秘()胶()者()杂()密()郊()著()染()四、理解词语: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

4、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六、作业:生字、词、读书。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老师做简单的板书。板书顺序按同学发言的前后顺序。(1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给高尔基?2为什么高尔基看了纸条

5、上的内容后同意小男孩进来?3小男孩进到高尔基办公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4小男孩为什么哭着跑了?5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6高尔基为什么对待“小摄影师”和真正的摄影师态度不同?)附板书 注:为什么扔纸团? 在出示附板书时,为什么同意进? 不标序号,顺序可以为什么听吩咐? 是乱的。为什么跑?为什么喊?为什么态度不同二、细读课文,释疑解难。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质量,下面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把问题条理一下,可标上序号,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破。1请一名同学读 15 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一、二个问题。(1)先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2)汇报交流: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

6、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高尔基是一位大作家,他既要看书又要写作,因此工作很忙。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是怕打扰高尔基的工作,打断他的创作灵感。但是,高尔基一旦知道小摄影师来此的意图后,一定会同意他进去的,因为,孩子们了解高尔基,敬佩高尔基。另外,小男孩采用“扔纸团”的办法说明他很机智。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前两句话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因此,高尔基同意放他进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高尔基对下

7、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3)有感情地朗读 15 自然段。板书:扔纸团 放他进2自由读 611 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三、四、五个问题。(1)三人一组讨论,一个人说一个问题,说的不对,不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2)按小组在班上交流汇报,可以说可以读。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从“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看出:一方面小男孩在调整相机的角度,解决采光等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做着准备;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多次调整高尔基的坐姿。由此可见,小男孩对此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从而也表达了他对高尔基的敬爱之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讲是宝贵的,是格外珍惜的,但是

8、,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板书:摆弄 微笑“孩子为什么哭着跑了?”“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读的方式汇报。在读“突然”一词时,速度要急而快,说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高尔基一时摸不着头脑,等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哭着跑了,眼前的一切,就发生在一瞬间。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跑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小男孩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男孩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

9、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从高尔基的语言与动作中看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与关爱。”板书:坐、哭 站、喊(3)练习分角色朗读,也可加动作。3读 1215 节,男生读高尔基,女生读秘书。解决质疑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大家一起交流。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师: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

10、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联系全文,小组讨论: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充分发挥想象。可按下面的句式谈自己的看法。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该慢一些,稳重一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

11、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先让学生试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四、作业:朗读课文三遍;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板书设计18 可贵的沉默教学目标:1思想教育:要有意识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2知识要点:认识本课的 3 个生字。3能力训练:(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4教学重、难点:领会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教学过程:一板书可贵的沉默1谁说说什么叫“沉默”?(不说话)2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为什么说沉默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二自由

12、读文,解决疑惑。1读准字音。2理解词义。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骄傲:本文是自豪的意思。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情绪:人从事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索性:直截了当,干脆。阻止:使停止行动。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依然:依旧。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期待:期望、等待。追逐:追赶。沉默不语:不说话。瞥了一下:很快地看了一下。郝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个方面。继而:接着。稚拙:幼稚笨拙。三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你从哪些句中读出了(或体会出)什么,在边上可做记录。2你哪个词、句不懂可用“”做上记号。四小组合

13、作学习。五班上交流。重点体会交流以下内容。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极为珍贵的东西”在这里就是指要回报父母的爱。这句话是说“我”要让孩子们不光感受到爱,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2“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足足一分钟”,表明“沉默”的时间很长。孩子们面对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个话题,一下子从“十分热闹”变得“沉默不语”,“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并且脸上流露出犯了错误的神色,这恰恰是他们可爱的地方。说他们可爱,是因为他们在觉察到自己错了之后,毫不掩饰,坦诚地流露在他

14、们的神色之中。)3“像获得郝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这句话是“我”轻轻问“怎样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后孩子们的最初反应。“像获得赦免一样”,形容孩子们的错得到老师的原谅,心情轻松了许多;“躲躲闪闪的目光”,形容孩子们追问时表现出来的回避的神色;“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说明孩子们的目光慢慢地从各个角度转向老师,敢于看老师了。)4“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听到家长会上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在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这正是那节课上沉默不语“反省”自己的结果,这正是为师的快乐)六有语气地朗读全文。提示:朗读时,要注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要读

15、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要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七小结:师:我们自学、合作学习了课文内容,并且有语气地朗读了全文,现在谁能说说为什么课文题目叫“可贵的沉默”?(沉默是因为孩子们知道他们错了,沉默是对错误的承认,是对错误的反思。如果错了不承认,反而振振有词,强词夺理,就不是好孩子了。另外,沉默之后有补救错误的办法,有改正错误的行动,并且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这个沉默是可贵的)八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不仅能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应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事情。在他们的生日之时,或者母亲节、父亲节之日,送上一句问候语,做张贺卡、写封信表一表心意,对于他们来讲将是一种多么大的快乐与幸福呀!除了父母,我们还应该爱身边所有的人,懂得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懂得给与将比得到更快乐。)板书设计19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中彩那天1假如你中彩了,会是什么样?(兴奋不已;高兴地跳起来;大专用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