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628242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1955 年 10 月 4 日,一份题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送到了当时任政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桌前。报告落款是中国文化界赫赫有名的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消息传出,当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他们立即找到报告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希望他收回提议:我国目前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但对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吴晗来说,他决心已下,难以改变:全国解放已经多年了,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从人力物力都有

2、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双方争持不下,都把希望寄托在下最后决心者身上。5 天之后,周总理最后裁决的消息传来:同意发掘。吴晗是有名的明史专家,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个人物,他写的海瑞罢官,最终成为文革的导火索,他自己也成了文革的祭旗牺牲。据说,解放以前,他试图去挽留他的老师胡适留在大陆,不欢而散。胡适对他的评价是:可惜,走错了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认为吴晗原可以做一个一流的学者,不幸却从了政,终于被当作了枪杆子使。吴晗有一种学者的热情,他在北大的青年时代,就想去发掘明陵。这是每一个考古学家的梦想。然而当时的考古学泰斗夏鼐,却竭力反对在此时发掘明陵。为什么?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当时的技

3、术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适宜去发掘一座大的明陵。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可是,他没有办法劝阻得了,新中国要在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当时的考古学泰斗夏鼐,却竭力反对在此时发掘明陵。为什么?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适宜去发掘一座大的明陵。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可是,他没有办法劝阻得了,新中国要在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1955 年 12 月初,在吴晗主持下成立了由 6 位发起人和夏鼐、郑振铎、王昆仑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28 岁的赵其昌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1955 年的最后一天,在夏鼐的催促下,赵其昌率

4、人冒雪从北京来到万寿山下十三陵这一昔日皇家圣地。然而 3 天下来,对长陵的初次勘探却毫无线索。吴晗、夏鼐、赵其昌协商后,决定扩大勘探调查范围。1956 年春,经过两个月的史料研究后,赵其昌又率工作队重上十三陵,偶然的线索使发掘长陵的计划发生了变化,定陵玄宫重见天日便成定局。这一天,赵其昌率人来到定陵勘探。经过多时察看,有些疲倦的赵其昌在宝城城墙边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想要休息一下。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激动不已的他,立即叫来同伴搭起人梯察看究竟。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

5、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后来经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亲临现场勘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也估计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就这样,最初发掘长陵的计划,就变成了定陵玄宫重见天日的结局。定陵地貌,圆型围墙为陵墓宝城,地宫即位于宝顶之下 定陵地宫后殿现状,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原棺已毁,尸骨无存定陵发掘自 1956 年 5 月破土动工,到 1958 年 7 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9月,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群众展出。展览后,定陵博物馆筹建人员加速了修补、保护、复制殉葬器物的步伐。首先要修补、复制的自然是三具尸骨。正在中国帮助工作的苏联著名雕塑

6、家格拉西莫夫听到此事,主动找来,请求把尸骨带回苏联,做修补和模型复制。在这之前,格氏已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了古人类头骨的模型。有关方面怕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漏洞,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三具头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同时,找了两位从事雕塑的老师,做万历帝后的模型。由于万历皇帝在他们心中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模型的制作自然要按照地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两个月后,万历帝后的三具人体石膏模型送往定陵。只见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钩鼻子下挂着一张血盆大口,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左腿长,右腿短,身体极不平衡地站立着,手握皮鞭,侧身站立。似在追赶,又似在战斗和殴打。这独特的造型

7、给人的感觉像是旧时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地主,正在对交不起田租的穷人进行残酷的蹂躏。两个皇后则穿红着绿,涂脂抹粉,头戴鲜花首饰,妖冶而凶残,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就在塑造万历帝后的同时,陵园内忙于对出土的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以便卷舒。有人建议,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装裱完毕,著名文学家、后来又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先生来了。他想看看匹料,做一点研究。他将裱品展开,用放大镜一件件仔细观察,迷惑不解地问:“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吗?”一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说。一句话激怒了沈从文,但

8、他还是面带微笑地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如果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两厘米,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他的直言不讳,特别是说到错误,使站在旁边的负责人显得十分尴尬。沈从文不愿再看下去,走出接待室,对同来的助手说:“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时间稍久,衣服颜色变深,软化剂蒸发,质料变硬,硬作一块,不能展开。未经反复实验,匆匆上手,效果不佳,只能停止。定陵丝织品损坏的消息传到北京,郑振铎

9、、夏鼐等大吃一惊。正在焦虑不安、痛心疾首之际,外地传来消息,有的省份正在组织人力,跃跃欲试,要向帝皇陵墓进军。还有的省份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汉陵、唐陵、清陵等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面对此种情况,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予以制止。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并通令全国,一场劫难终于没有降临到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身上。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1959 年9 月 30 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复制的棺椁已做好,原来的就扔了吧”定陵博物馆一经开放,游客蜂拥而至。遗憾的是,在这深达 27 米的地宫深处,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

10、荡的洞穴。不少游客都满怀失望地问道:“皇帝皇后的原棺原椁哪里去了?打开地宫的时候不是还在吗?”可是,现在却消失了。颇具戏剧性的是,它的消失和定陵博物馆的成立,竟是在同一天进行的。1959 年 9 月 30 日晨,曾铲下定陵第一锹土的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几个职工围住楠木棺,要取四周的铜环,挥镐劈了起来。王启发望着四个硕大的铜环鸣响着落到地上,心中莫名其妙地掠过一丝哀痛。“主任,那棺木不能再劈了,找个墙角放着吧。”王启发近似哀求地说。主任正忙于接待

11、前的准备,冲王启发一瞪眼,说出一句令人心寒意冷的话:“你是不是想留下给自己?”“轰”的一声,王启发的脑子如同炸开一般。他强按怒火,退出办公室,回到自己的木板房抽起了闷烟。几十名警卫战士跟着主任来到棺木前。“大家辛苦一下,把这些木头板子给我扔了。”战士们在主任的指挥下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随着主任一声威严的口令“扔”,战士们一齐用力,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一个星期后,定陵棺木被扔的消息传到夏鼐耳中。这位大师全身发抖,脸色煞白,不停地在房里走动,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可是,空荡的山谷早已不见棺木的踪影。当帝后尸骨遭遇“革命”1966 年,“

12、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定陵也没能逃过红卫兵小将的手掌。他们将地面的景物浏览一遍后,兴致盎然地要进地宫,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快交出仓库钥匙,我们要抓万历!”20 岁的女讲解员 W 对仓库保管员李亚娟下命令。箱子被一个个打开,只见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完整地躺在里面。三具尸骨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由 W 组织人员进行批斗。除尸骨外,还有一箱帝后的画像、照片等资料性的“罪证”,和尸骨一同被抬了出来。帝后的三幅画像是清理地宫时,发掘队员曹国鉴精描细绘画成的,仅画像上的金粉就用了二两之多。W 为了显示这次声势浩大不同寻常的批斗大会,特意作了一番精心安排。她派人到长陵管

13、理处、长陵供销社、林场、粮站、学校等单位联系,要求他们派人前来声援。与此同时,有人建议批斗结束后,将帝后尸骨砸碎焚烧,以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和气魄。W 当机立断,拍手赞成。下午 2 点 15 分,定陵园内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除邀请的几个单位人员外,还有附近农村的农民、红卫兵、学生,人们纷纷前来,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都见证了这一段沉痛的历史。三具尸骨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万历皇帝的尸骨在中,两个皇后分居两侧。周围堆放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一切准备就绪,W 开始带头高喊革命口号:“打倒保皇派!”口号刚一结束,W 冲人群大喊一声:“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把怀中抱得太

14、久的石块,猛力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人群开始涌动,惊讶、困惑、麻木、赞叹、欢喜各种目光一齐向 W 射来。W 心中一热,立即吩咐身边的人员:“点火烧了他们!”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木柴伴着尸骨,在烈焰中“啪啪”炸响,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烟灰四散飘落,纷纷扬扬,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到了广袤的大自然之中。七条人命:棺椁的“诅咒”1990 年秋,当我们来到定陵打捞历史的碎片时,听到了一个恐怖而又令人不解的消息:当年扔掉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

15、七人为它丧了命。1959 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宝城外面的山沟后,当天下午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光。大家见到这块表面虽剥蚀、整体却完好的棺木,如获至宝。有一对年迈的夫妇,特地用这珍贵的楠木请人打做棺材,以备后事。第一具棺木制成后,老太太蹬腿归天;第二具刚刚完工,老头子也一命呜呼,前后不到半个月。五个月后,一个更加神秘恐怖的故事发生了。在捡棺木的公社社员中,裕陵村农民 XX 收获最大。棺木扔下宝城时,他正和老婆在陵墙外的山坡上劳动。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好木料,于是立即行动,和老婆一起将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一块块连拖带拉弄到自己地里,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里。村人不无忌妒地

16、警告说:“皇帝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要是没那福分,消受不起,还会搭上性命”这些话,XX 没放在心上。不久,悲剧真的发生了。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XX 和老婆带着满身泥水收工回家时,突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当夫妻俩转了一圈重新回到屋里时,蓦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两人迅速打开柜盖,只见 4 个孩子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孩子们的手指根部渗出了血渍,柜壁布满了抓过的痕迹。当地公安人员将 4 个孩子(3男 1 女,最大的 12 岁,最小的女孩仅 5 岁)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后,得出“系缺氧憋死”的结论。4 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短短的几年中又生了 4 个(这次是 3 女 1 男)。令人悲叹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据说是因为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这是世界考古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怪事。定陵考古,自打开地宫那一日起,三十年都没有出一份发掘报告。一个香港的学者,这样来信催问:你们这些不肖子孙,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祖宗留下的基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