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课件

上传人:石磨 文档编号:176281281 上传时间:2021-03-2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兰亭集序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兰亭集序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兰亭集序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兰亭集序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课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兰亭集序,2,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写在书籍或诗文的前边的说明性文字。(相当于现在的前言或引言,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 作者情况等,也可以包括 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3,序(前言)跋(后记,自序 按体裁分:书序序言 诗、词序 赠序: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后序:写在已有的序后面的序,知识点(一):序,4,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

2、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5,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

3、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6,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7,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君民碑,8,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

4、”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父子碑,9,御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祖孙碑,10,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绝,11,关于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

5、24字。 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1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 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 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都,都,长,映衬,围绕,kui,有德有才的人,处所,地方,把,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分别坐在它的旁边,1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娱,信可乐也,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来,穷尽,的确,实在,表判断语气词,这,多

6、,这里是热闹的意思,虽然,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来,14,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15,流觞曲水,16,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兰亭盛况,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信可乐也,17,集会盛况,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物,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 可 乐 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8,第一段,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贤,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19,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人生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四美俱全,足可

7、乐也,20,一 修禊之“乐,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佳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21,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22,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

8、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2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 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 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 之将至,句首语气词,取独,有的人,之于,对面谈话,依,随着,进取或退止,不同,所字结构,高兴的样子,乃,竟,取独,于,于,状语后置,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怀里抱着,所字结构,2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9、不以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等到他们,过去,以前,喜欢的事物,发出感慨,长短, 此处指人的寿命,指自然,得到的东西,随着,附着,介词,因,期限,25,概括内容要点,第二段,人生感慨,作者所抒发的人生感慨是什么,死生亦大矣,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岂不痛哉,26,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思绪和心境有了怎样的变迁,联想,岂不痛哉,相聚的欢乐,27,岂不痛哉,痛什么,28,理清思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两种人,静者:晤言一室之内;动者: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知既倦,情随事迁,俯仰之间,化为陈迹,修短随化,生,死,乐,痛,死生亦大矣,29,王羲之

10、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30,这种痛是痛什么,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3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 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

11、所以兴 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原因,明白,理解,通”故”,乃,于是,早死者称为”殇,面对着,看作一样,看作相等,取独,取独,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的原因,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所字结构,32,第三段,概括内容要点,作序目的,33,第三段,作者是如何表明写作目的的,与昔人共鸣 对今人批判 于后人有感,每览昔人,固知,后之视今 故 虽 后之览者,34,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一死

12、生”“齐彭殇,35,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36,讨论: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37,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 生几何?譬如朝露,

13、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 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 如此悲叹。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 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 里?文章开头所写的兰亭聚会,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38,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

14、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39,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40,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 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思想观点: 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41,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