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622704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让我先向大家介绍一则短篇的关于人生哲学的小故事。一个满腹经纶的作家出名后有了些财富,便开始环游世界、到处走走。他带着一些金钱及书本开始旅游。有一次他搭上了一艘船,准备海上之旅。不料半途刮起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每个人都急忙抢救身上值钱的东西,作家却只拿了笔记本。一旁的人问他:“你不打算保住你的财产吗?” 作家回答:“我所有的财产都在我身上了。 ” 当暴风雨过后,有些人因拿了过重的财物而无法逃出,而作家则幸运的活了下来,等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他便将这个冒险故事写成书。一路上他就靠着文笔才华顺利的回到家乡。 这则故事说明什么呢?知识是唯一不会亏本的生产工具,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懂得利

2、用所学发挥自己的才华,改善目前的生活,帮助自己由困境中跳脱出来,并使人生充满意义及乐趣。那么,什么是“人生哲学”?“哲学”这一词就不用特意向大家做解释了。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它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那关于“人生哲学”呢?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有的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人生哲学,如存在主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中国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人生哲学研究的范围,即“世事”与“人情” 。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现当代公认的理论是指一个

3、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

4、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以下让我对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做简单的介绍。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 。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

5、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 西方哲学史 罗素著,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 年 6 月,第一版 西方哲学史 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一版炼的人生态度之学。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一则关于人生与哲学的典故便是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真正能理解它寓意的能知多

6、少。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这其实便是庄周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有句话叫“虚幻背后的真实” ,虚幻的背后是真实,但是真实的不是欲望,而是残酷的现实。梦境里的美好的展现了人的欲望,欲望背后是在现实中的空虚或者失败或者无奈的现实。现实才是真实,欲望只是表现方式是表象。 “所谓虚幻,实非虚幻,是名虚幻。”这点在哲学的学习中是比较抽象和不具体的了。 另一则有关于人对自由的追求的典故仍是和庄子有关联, “宁做自由之龟”

7、 。故事是说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 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 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 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这简单的故事便是向大家阐明庄子不愿为官而要做普通的百姓,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性追求解放的向往。这不正体现了在哲学中外在自由、思想自由与生命自由的

8、三个“自由”观点。以上介绍了哲学中关于人对虚幻与自由的理解,再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人生观中价值的理解。我们常言“三家并立” , “三家”便是儒释道三家。首先,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其次,道家的人生观,是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与宁静,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最后,佛家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之说,其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反映了佛教对

9、世界万物以及人的生命本身的看法,即佛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落实到世界的层面就是世界观,落实到人的层面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有所区别,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 ,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 ,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 。三家对世界的观点,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 、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 ,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 ,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西方的哲学家对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很深的见解,西

10、方哲学研究的是人为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著,重庆出版社,2009 年 11 月,第一版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1 月,第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1 月,第一版什么要活、活着有什么意义等, 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是对死亡本性的追问,其终极形态在本质上是宗教。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兴起原因及主张的观点来看,各史学家文学家的观点主要是提倡人性的解放与理性的自由观。哲学家康德的“自我立法” ,主张自我约束,自我理性的支配;梭罗的观点是人人平等,主张世界的公平正义;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主张主权在民。 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世

11、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在以辩证唯物论认识人类发展客观规律及其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科学理想,是集中反映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最高理想。 以上分别是笔者从中国古代和中西方哲学中对价值观的不同看法的简单梳理。其实,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随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而成,且往往不易改变,并在人的兴趣、态度、目标、信念、理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价值观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是态度的决定因素,也是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人格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具

12、有导向作用,支配着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左右自己的行为,在宏观上决定了个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和生存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不仅是学生或者上班族,亦或是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都要接触到并且需要接受各种新事物。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学到的是些与现实不相干的纯理性化、理想性的东西,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价值所在,就很有可能形成知识无用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摈弃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大作用。 西方哲学史 罗素著,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 年 6 月,第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1 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