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622701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综合试卷 1一、填空题 (参考答案)1人生哲学是理论化和 系统化 化的人生观。2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 人生哲学 思想史。3 伦理学 是人生哲学的姐妹学科。4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两大重要流派是 自然主义 人生哲学和道德人生哲学。5韩非子认为,从君王到庶民, 利 成为人们思想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6老子“ 谦而善下 ”的观点表达的是执政者必备的品德。7孔子认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区别 君子 与 小人 的标志。8 公忠 是传统道德的最重要规范。9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上溯到 孔子 。10在传统道德中,认为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 和颜悦色(或色难) 。11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 三

2、达德 。12“苦乐不入于心”,这是 道家 学派的人生态度。13儒家认为,人道与天道的本质是 诚 。二、单选题 (参考答案)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恭喜你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苏轼 B顾炎武 C朱熹 D王充 你的选项为:A正确!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孔子 你的选项为: C正确!3( )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A生死观 B荣辱观 C苦乐观 D义利观 你的选项为: B正确!4在( )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A宋明理学 B西汉儒家 C魏晋玄学 D唐宋时期 你的选项为:A正确!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

3、“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A天道 B人道 C天理 D道理 你的选项为: B正确!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 )意识。A入世意识 B出世意识 C济世意识 D入世与济世意识 你的选项为: D正确!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 )阐发的。A王阳明 B朱熹 C王夫之 D颜元 你的选项为: C正确!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A先秦时期 B唐宋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你的选项为:A正确!9古语云“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里的“教”指的是( )。A学校教育 B文化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你的选项为: C正确!10“礼”作为人的行

4、为规范,最早是由( )提出的。A孔子 B子产 C孟子 D荀子 你的选项为: B正确!三、多选题 (参考答案)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恭喜你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 )。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D指出人性本恶E指出人性可化你的选项为:ABCDE正确!2公忠这一规范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A修己爱人B以公胜私C尽已为人D报效国家E和而不同你的选项为:BCD正确!3以下规范着重指主体内在方面的有( )。A自强B持节C明智D知耻E勇敢你的选项为:ABCD正确!4孟子把( )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A仁B义C礼D智E信你的选项为:ABCDE

5、正确!5在知的来源问题上,二程把知分为( )。A见闻之知B道德理论C德性之知D良知良能E先知先觉你的选项为:AC正确!四、判断改正题1顾炎武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2仁爱思想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3“里仁为美”意指内在的仁义乃是最美好的。( )4在儒家那里,孟子是第一个对荣辱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 )5孔子的乐道思想,概而言之,就是以道为乐。( )6诚实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 )7荀子把仁义礼法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8儒家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源于儒家学者个人的人生坎坷不得志。( )9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朱熹开始。( )10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 )四、判断改

6、正题(参考答案)1错误。把“亡天下”改为“亡国”。2正确。3错误。指邻里乡里有仁厚的风俗。4错误。把“孟子”改为“荀子”。5错误。是指人达到与道为一而享有的快乐。6正确。7正确。8错误。来自社会的动荡不安。9正确。10错误。内容是“仁、义、礼”。五、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2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3孔颜乐处:颜回在

7、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4安时处顺:这是庄子提出的处世原则。“安时”是要求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处顺”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在顺从。六、分析题1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扎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六、分析题(参考答案)1答: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

8、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2答: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君子”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而不同”是“中和”的重要特征。“和”,是指保持矛盾双方的和谐。“同”,是指取消矛盾双方的差异。3答:这句话是庄子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批判,表明了庄子不分别义与不义的义利观。庄子认为天下每每大乱的原因就在于好智,即有所设定,有所分别,从而使人失去质朴之性,使人趋于虚伪。七、简答题1简述孟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2如何才能做到善用毁誉和善待毁誉。3简述儒家的义命观。4人生实践历程有哪些基本的规律。七、简答题(参考答案)1答:(1)孟

9、子提出性为“天之降才”。他认为人性是人的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天生的良知良能。(2)孟子提出人性本善。(3)孟子强调应尽心知性知天。因为“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要成长为仁、义、礼、智四德,还有待于行为者的扩充和存养。2答: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3答:儒家的义命观可概括为尽性知命,或者说尽人力知天命。首先,一方面要克尽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

10、;另一方面,如有不得要安之若命。其次,对道德修养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4答: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方向和趋势;人生动力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人生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评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等。八、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义利关系?2试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的关系。八、论述题(参考答案)1答:(1)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不能对立,应求统一。首先,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围绕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并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其次,经济学的功利原则告示出经营者应

11、与道德同行。再次,“市场需要道德的支持”。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2)坚持“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第一,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第二,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第三,提倡在不同的利益追求发生矛盾时,作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选择,强调国家、人民、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3)唱好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在全社会提倡“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互相联系。2答:(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

12、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