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616429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原作者:王伟)被称为“绣 像的汉代史” 的画像石,以图 像的方式忠实而形象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作为世俗生活主要内容的娱乐、游戏以及相应的邀戏之具 玩具,也被一一详加刻绘,成为后世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画像石所展现出的相关内容,不仅反映出汉代玩具的丰富与发达,也表明了当时娱乐游戏生活的炽盛,还饱含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汉画玩具是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汉代,国家强大安定,人民物资生活充裕,滋生了奢侈腐化、耽于享乐的思想。于是歌舞宴乐、百戏杂耍等娱乐活动兴盛,民众热衷于游艺戏乐,以致“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

2、烛。”而整个社会的 这种习尚正是汉代玩具产生、发展乃至繁盛的温床。给汉代玩具发展以重大影响的还有儒学的兴盛。一方面,汉代推行以儒取士的策略,这给天下寒门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可以出仕登科的机会,于是象征受到皇帝礼聘而致高官厚禄的蒲车开始演变成玩具,成为汉人传导官禄理念以教诲儿童的工具。另一方面,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为“孝 ”。为推行这_方略,统治阶级甚至把孝作为品评和选拔官吏的必备条件。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也许最大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对先人尽孝可以举孝廉,致富贵。于是厚葬之风大盛,对世人进行孝悌教育的风气也同样风靡。希冀长生不老、永享世荣,大约是人类固有的普遍愿望,这种思想在汉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人固有

3、一死,羽化登仙之说终为虚妄,蓬莱瀛洲总归渺茫,于是将浮世遨游嬉戏的器具刻入石头,欲借此在仙界或幽冥继续夙享富贵、 游戏娱乐。笔者经梳理和考订,共在汉代画像石中发现玩具十余种,结合相关史料考察后,将主要的研究范围确定为以下 6 种,即蒲车、鸠车、鼗、投壶、六博和蹴鞠。主要原因在于,以上玩具在画像石中的数量极其繁多,而且遍及全国各地。所以,上述 6 类基本可以代表汉代玩具的整体面貌。蒲车在表现历史故事的汉代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 是最常见 的题材之一,主要描绘孔子作为一代儒学宗师虚心求教于老子的故事。一般的构图都是孔子执贽,带领一队弟子向老子屈身施礼,老子则拄曲杖立于孔丘对面,但在孔老之间,常常

4、会出现一位叫项橐的少年。传说项橐 7 岁为孔子 师,如三字经有:“昔仲尼,师项 橐。古圣贤,尚勤学”之句。在画像石中,为了表达项橐的 7 岁之龄和天真年少而特意让他手持一件儿童玩具 带长柄的小轮车(图 1)。对于项橐手中的小轮车,可以肯定为两汉时期的儿童玩具,但究竟为何种玩具,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说法。在已知的文献典籍中,较早称项橐小推车为蒲车的记载见于隋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该书卷四引嵇康高士传曰:“大项橐与孔子具学于老子。俄而大项为童子,推蒲车而戏。孔子候之,遇而不识。”据此记述,再参照汉代画像石中所刻画的小车形象,可知嵇康所谓的“蒲 车” 应该是指项橐手推的玩具 小车。尤其是“推”“ 戏”二字,

5、生动而传神地描绘出蒲车这种推行玩具的基本特征。蒲车原为帝王封禅和礼聘高士的专用车辆,以蒲草裹轮求安稳,示殊荣。如(汉书武帝纪载:“遣使者安 车蒲轮,束帛加壁,征 鲁申公。” 颜师 古注:“以蒲裹轮,取其安也。”可见蒲车并没有特定的形制,只是在安车的基础上以蒲草裹轮而已,所以,作为玩具的蒲车其实就是对安车的模仿。如江苏邳州市旁口村出土的“孔子问师” 画像石,项橐手中的蒲车玩具不仅双轮独辅,而且车舆上还立有一车盖,俨然是一个微型的安车模型(图 2)。蒲车是汉代出现并颇为流行的一种儿童玩具,它的源起与儒家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汉世兴儒学,自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之后,以孔子 为代表的儒家思

6、想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尊孔崇儒之风渐盛。通四书五经者,如公孙弘,可白衣为卿相,于是天下莫不风靡相向。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长治久安也须延揽人才,如后汉书逸民传记载光武帝刘秀求贤若渴,不仅侧身而坐表示恭敬,而且用旌帛蒲车去山林岩穴之中征聘隐士高人。此时,蒲车成为一种可以出仕登科、得享富贵荣华的象征符号。而给玩具附加一定道德教育功能,一向是中国传统玩具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在此背景之下,蒲车开始落入民间,流布乡里,演变成一种颇为流行的小儿玩具,寄托天下父母对子孙出将入相的殷切期望。因此,蒲车走入民间变成儿童玩具,既符合大众的心理期望,也是玩具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使然。在汉代正史中,有关蒲车的记载均

7、围绕帝王封禅和征聘隐士,但蒲车作为小儿玩具却大量出现在画像石上。它频繁出现在 7 岁儿童项橐手中,表明此时的蒲车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玩具。(北魏赫连 悦墓志铭日:“ 公资二仪之庆绪,体川岳之妙灵,风气温雅,神衿洞远。温良恭俭之量,始自蒲车;孝友廉贞之志,茂于竹马。”铭文中的“ 蒲车”一词与下旬的“竹 马” 对举,可见 作者是以蒲车代指童年,那么 现实中的蒲车就该和竹马一样,都应是 种小儿玩具。笔者 认为 ,由此可知,汉魏六朝时 期蒲车不仅是一种相当流行的儿童玩具,而且还和竹马一样成为小儿童年的代名词,足见其风行之盛和流传之广。鸠车鸠车也是汉魏时期较盛行的儿童玩具,而且还常和竹马并称,以代

8、指童年和友谊。如锦绣万花谷曰:“小儿五岁日 鸠车之戏,七岁日竹马之戏。” 目前较早的鸠车图像,见于南阳汉画馆所藏的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该石分上下两部,上部左侧端坐于榻上者应为墓主许阿瞿,身后立一执便面的僮仆。榻前有 3 个儿童,左一人手缚乌,中 人牵鸠车作奔跑状,后尾随一小儿手执鞭状物,疑似追驱。下组表现的是舞乐百戏的场面,有跳剑、弄丸、盘舞及鼓瑟诸类。据墓志铭记载,许阿瞿卒于东汉建宁三年,即公元 170 年,殁时父母无限悲痛,为之勒石造冢。从画像石中的图像来看,鸠车的主要造型特征是在鸠鸟的身体两侧装上车轮,成为一种可供儿童牵引 游戏的车辆玩具(图 3)。山东省沂水县袁家城子曾出土一方刻绘有

9、鸠车图像的画像石。画面左侧为一衔绶的鸾鸟,前有一小儿一手牵鸠车戏耍,另一手指向一位扶曲杖的老者,两人似在交谈。老者身后恭立两侍者。在汉代画像石中,曲杖常作为老者身份的标识,那么与之并置的鸠车就应该是儿童的象征。而且从图像本身也可清晰地看出这种对比关系。此图特殊之处在于,和上文提及的诸多“孔子 问师” 画像石相比,无 论构图的形式、老幼的 对立、小儿的动态手势,以及老者的曲杖、身后的侍者等,均极为相似。或许该画像石亦属“孔子师项橐” 之类,只是以鸠车替换了常见的的蒲车。若此,以鸠车标示少年儿童的意图则昭然若揭,鸠车在汉代的盛行则不言而喻。鸠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瑞禽,主要具有“孝” ,

10、即(原作者:王伟)尊老和养老的含义。(后汉书 礼仪志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汉代儒学昌盛,儒学的核心思想之_为“仁孝”。在以儒取士,尤其是在东汉政府实行的“举孝廉” 制度下,孝悌被列为选拔、任用官吏最重要的标准,整个社会无不对“孝” 趋之若鹜。作为对儿童进行孝悌教育的手段,寓教于乐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既有孝义,又有趣味的鸠车便开始流行起来。除具尊老敬老之意外,鸠还含有爱护幼子、呵护儿童之意。毛诗正义载:“鸬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这反映出鸠在养子时的舐犊之情。其实,汉代鸠车的造型本

11、身也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如河南省新郑博物馆藏的汉代青铜鸠车。此物“ 整体为一鸠 ,昂首翘尾,正 视前方,胸下系有一个小铃铛。两爪处安有两个轮子,鸠背上站有一只调皮的雏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汉代鸠车的造型中,雏鸠一般都立于母鸠的背上、头顶或胸前,不仅表现出雏鸠的调皮可爱,更从这种背负的关系反映出母鸠对雏子的殷殷爱心(图 4)。统而观之,鸠在汉世主要具有两种含义,简言之为尊老和爱幼。正因鸠暗合了这两种基本的社会思想,鸠车才成为风行天下的儿童玩具。这种思想不仅是鸠车玩具形成的背景因素,还是它流传广泛的社会基础。鼗(拨浪鼓)拨浪鼓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儿童玩具之一,时至今日,它也几乎成为最有民族

12、性和最具传统风味的民间工艺品的代表。拨浪鼓的历史非常久远,据有关典籍记载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周礼日:“掌教鼓鼗、祝、 敌、埙、箫、管、弦、歌。” 郑玄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可 见先秦时期的鼗在形制上即是今世之拨浪鼓,但在当时它还不是儿童玩具,而是一种和埙、箫等并列的重要礼乐之器。秦汉时期,鼗大量出现在画像石上,据郭学志先生统计,在已发表的南阳画像石中,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类画像石约有 169 幅,而其中出现鼗的就有 73 幅之多。这个数量几乎占到乐舞百戏类画像石的一半,其在汉人俗世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流行程度可见一斑。此期的鼗除了同建鼓、钟、铎等一起用于典礼仪式类重要的社会活动

13、场合外,更多的却是出现在乐舞百戏的伴奏队伍之中,成为人们世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图 5)。在汉画像石中,但凡有歌舞百戏表演的地方,几乎都有鼗的身影出现。山东省滕州市龙阳店附近曾出土一块东汉晚期的建鼓百戏画像石,画面上层中央树建鼓,羽葆飘向两侧,下有 2 人且鼓且舞。围绕建鼓,四周布满了各种正在进行乐舞百戏表演的乐人,有舞蹈、弄丸、倒立、击拊诸类。其中,位于画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处各有一位伎人,他们双手执鼗,围绕着建鼓欢呼雀跃,且鼓且舞。其舞动的激情仍然在持续感染着千年之后的观众,令人为之怦然心动。在此画像石中,鼗不仅是表演用的伴奏 乐器,而且其本身已经成为了舞乐百戏道具的一部分。可见,鼗作为先

14、秦时期的雅乐器,发展到汉代,在“雅” 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俗”的功能,而且成为一种更普及的、具有 娱乐性的 杂耍 游戏器物。1973 年,浙江海宁长安镇海宁中学内 发现一座画像墓, 时代为东汉晚期至三国。该墓前室北壁第 4 石的下部刻有两人,“西起第人为一着长袖大袍的老者,手执杖;另一人双臂上举,左手执一鼗,在老人面前起舞。”虽然考古报告并未对此作出详尽的解释,但岳凤霞和刘兴珍认为此图为“老莱子 娱亲” ,她们在文章中说 :“画中一老者握杖而立,一扮作儿童的老人手举鼗鼓,正在自歌自舞,以娱父母。”显然,此时的鼗已演变为小儿玩具,而且被匠人用以标示老莱子所扮的孩童身份。正如前文所述曲杖是老者的标志

15、一样,鼗出现在老莱子手中,也同样表明此时的鼗已经是一种较为流行的玩具了。关于鼗已嬗变为玩具的最早记载也见于此期。三国东吴僧人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儿童持鼗玩耍的详实记载:“侧有一儿,播鼗踊戏,商人复笑之播鼗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魂还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贯此鼗。儿今播弄踊跃戏舞,不识此皮是其故体,故笑之耳。”这个故事 虽然意在讲佛教的生死轮回,但客观上却真实记录了三国时期鼗鼓已经演变成儿童玩具的事实。三国吴承接东汉,实乃汉末乱世,所以,笔者认为,汉魏时期,鼗已经演化为小儿玩具了。若再结合上文对鼗由雅入俗发展历程的梳理,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作出这样的推测:鼗由雅 乐器演变成儿童玩具的时间

16、当在汉末。这样一来,作为儿童玩具的鼗鼓至少也有 1500 年的历史。因此,尽管 处于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中国古代儿童的生活也并非今人想象的那样单调和乏味,他们以拥有鼗这种玩具而“踊 跃戏舞”,其乐融融。投壶早在先秦时期,投壶即是一种颇为流行的宴饮助兴活动,但在当时,其礼仪的性质要远大干娱乐的功能。礼记投壶中详尽记载了这种活动繁琐的程序。书中说,宾主飨宴有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须三次恭请宾客投壶,宾客两辞,最后再拜受。而且,宾主揖让进退的方向、位置、言辞都有固定的程式,礼仪功能非常明确。一般认为,投壶源于先秦时的射礼。礼记投壶郑玄注日:“投壶,射之细也。” 就是说,投壶是从射礼演化而来的。在周朝,射为六艺之一,又分为不同的种属,独“燕射” 为 诸侯宴请贵宾时举行的助兴活动。然其尚武色彩过于明显,射与燕又难以协调于宴饮环境之内,与宾主交欢的氛围不太协调,遂改为投壶,配以彬彬礼节和 鼓乐歌舞,从而达到“乐宾” 多饮的目的。汉代是我国舞乐百戏不断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