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615935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 规划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 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预计 2010 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97%左右,继续向着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稳步迈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5125.8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保持 1 万美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1171.7亿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1300.4 万标箱。结构

3、调整成效明显,具有宁波特色的临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2010 年的 4.255.640.2。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带动和创新驱动趋势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城乡区域统筹取得积极进展, “中提升”战略深入实施,中心城区辐射功能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一体化走在全省前列。象山港区域保护力度加大,统筹余慈地区步伐加快,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顺利推进。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到 2010 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

4、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 30166 元和 14261 元,年均增长 11.6%和 12.8%。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服务型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文化大市和“平安宁波”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总体上看,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协调性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市功能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和平台上。(二)发展环境纵观国内外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5、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产业转移深入推进,这使得外向度极高的宁波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市经济发展又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继续长期向好。长三角

6、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宁波开拓国内市场、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态势进一步凸显,区域竞争更为激烈,资源环境约束更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更为艰巨,社会矛盾不断增多,这对宁波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从宁波实际看,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产业基础比较扎实,港口资源、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等具有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物质条件良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经济发

7、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统筹任务繁重,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改革攻坚更为艰巨。总体上,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处于较快增长期,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推进期,城市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社会建设进入强力推进期,生态文明进入全面提升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转型发展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以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三)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8、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继续推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必须坚持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9、,切实改变低端加工为主、二产带动为主、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把经济社会转入到一二三产协调带动、内外需协调拉动、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必须坚持内外需并举。全面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在充分发挥我市对外开放的优势,牢牢抓住国际市场的同时,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国内市场的开拓上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推进投资平稳增长,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新型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建设现代都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城乡

10、对接,实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坚持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抓住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择优发展临港工业,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坚持和谐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

11、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四)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发和教育经费投入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10000 亿元,

12、年均增长 10%左右,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8000 亿元。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60 万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率年均提高 0.6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300 亿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4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5%。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取得新突破,现代都市框架基本确立,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达到 70%。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13、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区域统筹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有效实施,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导向明确、区域协同的市域发展新格局。港口发展能级明显提高。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基本建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更加巩固。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5.5 亿吨和 2000 万标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浙江省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2.1: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 95

14、%以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更加完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文化大市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文化改革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文明城市创建纵深推进,国际港口城市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林木蓄积量达到 1

15、245 万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快速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贸易结构和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走出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 1500 亿美元,基本形成内外对接、互利共赢、高效安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二、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为契机,推进港口综合开发,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 、 “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 、“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战略性转变,努力建设浙江省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

16、区。(一)提升港口开发管理水平优化港口资源开发。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重点推进梅山、大榭、穿山三个港区专业码头建设,建成梅山港区 35集装箱码头、大榭港区小田湾油品码头等,新建梅山港区 611集装箱码头、镇海港区 1920液体化工码头、镇海港区通用散货码头等。规划开发象山港、三门湾等岸线。力争新增 5000 万吨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和600 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加快整合现有业主的岸线码头,推进其向公共码头转化,优化港口结构与布局。疏浚石浦下湾门航道,拓展港口锚地。推进集装箱陆域堆场建设。加快发展海铁联运。加快宁波海铁联运集装箱中心站和港口支线建设,完善提升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功能。开通到江西、安徽、四川等的集装箱班列,培育海铁联运市场。完善海铁联运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强化货运代理、船运代理企业等市场主体培育,拓展港口辐射范围,到 2015 年,形成 30 万标箱的作业能力。优化“无水港”布局。编制实施宁波港口“无水港”发展规划,鼓励民间资本和宁波港集团等到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无水港” 。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