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591770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引导有兴趣学生的学生在古代文学领域进一步开拓视野,培养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课程。本课程的内容重点不在于文学作品原作家及其作品本身,而在于后代学者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传疏、笺注、评注等研究成果。这里所谓“古代文学要籍”指的是清以前(包括清代)的古代学者所作的有关文学的经、史、子、诗文总集、别集的传疏、笺注。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文本阐释的特有方式和文学传承的重要通道,因之通过对这些文学要籍的导读,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并进入到古

2、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行列中来。二、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本课程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共有二十四种,重点掌握的内容为绪论、朱熹诗集传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郭庆藩庄子集释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王先谦汉书补注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仇兆鳌杜诗详注等章,一般掌握的为洪兴祖楚辞补注 、朱熹论语集注 、郭茂倩乐府诗集 、 文选及李善注、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等章,其他章节可自行阅读学习。绪论 略论文学要籍注释的特色及其学术意义本章要点:1掌握古籍注释的起源、发展、演变的概况,以及各个时期古籍注释的特点。2掌握注疏、补助、集注、评注、校注等古籍注释的主要体式及其特征。3理解古籍旧注的学术价值。第一节 古籍注释的

3、演进一、 “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与古籍注释的产生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二、古籍注释的历史演进中国古籍的注释始自西汉对经书的注释;东汉时的注释扩展到经书以外的史书、子书及文集;晋时期产生了义疏体;隋唐时产生了五经正义及史记 “三家注”等主要注本;宋元时注释之学“求新求变” ,有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清代考据学大兴,出现许多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古籍注释。第二节 古籍注释的体式古籍的注释体式主要有注疏、补注、集注、评注、校注等注疏 :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籍注释的一种常见的体式。作为经2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正义:注疏体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

4、籍注释的一种常见的体式。作为经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唐太宗时下诏改称为正义,这以后注疏又称为正义。集注:就是集众家之说而为之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集古今有关的注释而加以比较分析。二是在集前人注释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解释。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作四部集注体著作为楚辞集注 、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诗集传 。疏不破注: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在注的基础上引申发挥,补充资料,以把原文和注释的每一句话解释清楚为目的。疏不破注是十三经注疏的重要特点。补注: 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在形式上它也是先录一前人的注释,继之以补注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评注 :就是注释之外,再加上不同角度的评论,或艺术

5、风格的分析,或思想观点的解说,或写作技巧的揭示,多用简洁的语言以为论断,少有反复申说者,其中警策之语,常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这是其形式的一个特点。校注:即校勘加注释,所谓校勘,是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校勘: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对校法:著名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归纳总结出

6、四种校勘法之一。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本校法 :著名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归纳总结出四种校勘法之一。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他校法:著名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归纳总结出四种校勘法之一。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理校法::著名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归纳总结出四种校勘法之一。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以校者的通识进行校勘。五经与十三经:汉代易 、 诗 、 书 、 礼 、 春秋 ,此为汉代的五经,礼经指的是仪礼 ,同时还有周

7、礼 、 礼记 ,东汉末也成为“经” 。春秋经为鲁国的国史,注解此书的有三部,为春秋左氏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穀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三礼、三传再加易 、 诗 、 书 ,故唐时有“九经”之说。唐时又加孝经 、 论语 、 尔雅三部故有“十二经” 。宋代, 孟子升格为经,故有“十三经” 。儒家经典的结集才告终结。四书:指从礼记独立出来的大学 、 中庸两篇,外加论语 、孟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作四书章句集注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第一章 朱熹诗集传3本章要点: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史知识。2了解宋以前诗经传授、注释和研究的概况和主要成果。3掌握朱熹诗集传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节 诗经

8、的文学成就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创作;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方法。第二节 历代诗经研究以及朱熹诗集传两汉时期,经学正式成立。这时,出现了很多讲说诗经的流派比较重要的是鲁人申培、齐人袁固、韩人韩婴的今文经学,毛亨、毛苌属于古文经学,在诗经研究中称之为“四家诗” 。本来前三家的解说占据着统治地位。东汉时期,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注,大大地提高了毛诗的地位。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 ,定毛诗为一尊,毛诗的地位愈加巩固。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又号称晦翁) ,别称紫阳

9、。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 。14 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 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 、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 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

10、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 600 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渐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 “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 ,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无学案元晦学案上) ,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 ,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 ,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

11、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 “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 “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经学方面,朱熹有许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义 、 易启蒙学 、蓍卦考误 、 易传 、 古易音训 、 损益象说 、 易答问 、 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 、 书传辑说 、 书说 、 文公书说 、 书经问答等;4礼有仪礼经传通解 、 仪礼经传图解 、

12、朱子井田谱 、 礼记辩 、 仪礼经传通解续 、 朱子礼纂等;孝经有孝经刊误 、 孝经存异 ;四书有四书集注 、 四书或问 、 论孟精义 、 中庸辑略 、 大学集传 、大学详说 、 大学启蒙 、 论语要义 (两种) 、 论语训蒙口义 、 论语详说、 孟子集解 、 孟子问辨 、 四书音训等。以上还是不完整的统计,但仅从以上这个书目就足以说明朱熹在经学上的成就。在这些著作中,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 。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 、 孟子 ,晚年尤工于大学 、 中庸 ,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 (这两书了为

13、明清科举功令)之上。至于对大学分经传、补“格致” ,那是出于其经学中的“宋学”之主观立场,此点虽有论辩之余地,却也属可以理解的举措。朱熹治经,既重汉唐注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论语训蒙口义中所说的:“本之注疏以通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 ”自义理之学兴,学者多以为得孔孟不传之统,对汉儒经注颇为鄙薄,朱熹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所以,他努力把训诂与义理结合起来,这是朱熹对经学的一大贡献。正如钱穆指出的:“朱子于经学,虽主以汉唐古注疏为主,亦采北宋诸儒,又采及理学家言,并又采及南宋与朱子同时之人。其意实欲融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此其气魄之伟大,

14、局度之宽宏,在儒学传统中,惟郑玄堪在伯仲之列。惟两人时代不同,朱子又后郑玄一午年,学术思想之递衍,积愈厚而变益新。朱子不仅欲创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学。 ”(朱子新学案 )第三节 朱熹诗集传的成就一、 诗集传高度重视诗经的文本朱熹诗集传之所以能够突破汉唐诗学,批评汉儒的牵强附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高度重视诗经的文本,以涵咏文本为根基,处处依照文本立说。二、 诗集传对六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朱熹在诗集传分别解释风、雅、颂说:“国风,诸候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颂者,宗庙之乐歌” 。朱熹在诗集传分别解释赋、

15、比、兴说:“赋者,敷陈器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集传对六义的解释,对汉儒言不离政教善恶、见美见恶是一个根本性突破。三、 诗集传凸显了诗经的抒情特性从孔子到汉儒,说诗经者大都比附儒家道德说教的老路, 诗经的很多篇章都变成干巴巴的道德训戒,朱熹诗集传肯定“诗本性情” ,倡言“天地无终穷,人情安得有异” 。四、 诗集传启发、引导读者自主决择、独立批评的精神。朱熹诗集传要读者心中不要存汉唐先儒的旧说,通过自己独立的熟读5涵咏诗经文本,推求诗经本义。第三章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第一节春秋与左传春秋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又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编年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从多方面创立的史学传统,对司马迁及以后的历代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记载自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722481 年)共 242 年史事,大约有一万六千字。内容主要是各诸侯国间聘问、会盟、战争等政治事件,也有关于自然现象如日食、水旱等的记录。其记事的特点是十分简略,最少者一条仅一字,如“雨” , “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