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586726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翻译(二次电流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磁重联引起的等离子体与二次电流层生成的研究摘要:以尼尔逊物理学家、列托人,97,255001, (2006)为代表的科学家首次对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引起的磁重联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在固体等离子体层上进行,在两个激光脉冲中间设置一定间隔,在两个激光斑点之间可以发现一条细长的电流层(CS) ,为了更加贴切的模拟磁重联过程,我们应该设置两个并列的目标薄层。实验过程中发现,细长的电流层的一端出现一个折叠的电子流出区域,该区域中含有三条平行的电子喷射线,电子射线末端能量分布符合幂律法则。 电子主导磁重联区域强烈的感应电场增强了电子加速,当感应电场处于快速移动的等离子体状态时还会进一步加速

2、,另外弹射过程会引起一个二级电流层。正文:等离子体的磁重联与爆炸过程磁能量进入等离子体动能和热能能量的相互转换有关。发生磁重联的薄层区域加速并释放等离子体1-5。实验中磁重联速度与太阳能的观察结果大于 Sweet-Parker 与相关模型4-6的标准值,这是由霍尔电流和湍流7-12引起的。二级磁岛以及该区域释放的等离子体可以提高磁重联速度,当伦德奎斯特数 S10 413时二级磁导很不稳定。这些理论预测值与近地磁尾离子扩散区域中心附近的二级磁岛观察值相符14,激光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正压机制激发兆高斯磁场(neTe)生成15-16。以尼尔逊17为代表的科学家首次运用两个类似的的激光产生的

3、等离子体模拟磁重联过程。尼尔逊17与 Li18等人实验测量数据为磁重联的存在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他们运用了随时间推移的质子偏转技术来研究磁拓扑变化,除此之外尼尔逊17等人观察到高度平行双向等离子喷射线与预期的磁重联平面成 40夹角。本次研究调查了自发磁场的无碰撞重联,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等离子体,为了防止磁场与等离子体连接在一起实验过程使用了两个共面有一定间隔的等离子体。从电流片(Cs)流出的折叠等离子体的内侧边缘出现三条互相平衡的电子喷射线(MeV)或是一块细长的电子扩散区域(EDRs)。局部感应电场与磁重联时电流片释放的等离子团在内部快速转移加速电子从而获得能量增益。当磁场向前移动产生

4、二级电流层时等离子体发挥调节作用,我们的实验结果与模拟数值完全相符。实验过程用到 SG-激光仪器,基础设施与之前研究工作类似8,同一垂直平面上两个 0.70.350m 的薄铝内衬间隔 150240m 的距离。每个点的入射激光强度 O(1015)Wcm-2,照射在每个等离子体上的激光能量为 450J,诺马斯基干涉仪放大倍率为 3.5 倍,测定波长为 527nm,高斯半峰宽值为 150ps 的探测激光束与目标平面垂直,判定激光产生等离子体的密度。一个偏振成像系统 可以用来观测等离子体剖面的自发射与反射联合,带通干涉滤光片(波长:5321nm)可用来限制离子的释放,三孔摄像机放大十倍可用来观察等离子

5、体前方、后方以及侧边放射的 x 射线,空间分辨率为 60m 邻苯二甲酸氢铷水晶光谱仪用于观测等离子体的组成。图 1(a) 、 (b)分别是 t=t0与 t=t0+1.0ns 时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干涉图像,彩图 1. 分别是 t=t0ns 与 t=t0+1ns 时的干涉图像,t 0点设在达到激光脉冲最大值的一半大小的时刻点,X1 到 X2 为电子扩散区域,F 标记了平流等离子体的边界。P1 和 P2(分别距离 X2 点 1.16nm、1.75nm)代表了逐渐扩大的扇形区域的起始点,该点的流出速度600Km/s,等离子体区域的扇形顶角为 3540。(c)是等离子体的线性偏振图像。(d)PIC 模拟

6、效果图包括电流层密度,磁场线,二级电流层以及等离子粒团。(e)是(c)的示意说明图,既粗又短的红色区域代表了初级和二级电流层中等离子体的流动方向。磁重联区域居于居于两个激光斑点间隔的中心17,18,图 1(c)是等离子体放射的线性偏振图像,图 1(d)是磁重联区域的上半部分,数据来源于对试验参数的 PIC 数值模拟法(下面在做详细介绍) 。图 1(e)描绘了图 1(c)的主要特征,红色的线表示最亮的发射区域。图 1 和图 2 为磁重联在 x-z 平面的图像,x轴方向为沿着两个激光斑点的方向,等离子体局部对流速度为 2000km/s10,激光斑点之间的电流区域(从 x1 到 x2)长度是 350

7、m。这里有两个特征区域:R1 是一个扇形的(敞开角 2rec40)不规则等离子体轨迹,R2 是一个相对稳定、均匀的等离子体区域。图 1(b) 表明经过 1.0ns 后扇形区域扩大喷射线拉长了,在图 1(c)中的放射图像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两条亮线,这两条亮线代表了磁分界区域的边界图 1(e)亦是如此。在扇形区域的中心第三条亮线代表了相互平行的电子能量喷射线出现了,在光学图像中三条电子喷射线宽度几乎相同都是 55m,在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干涉图像中三条喷射线的长度不同表明扇形区域中心处的电子能量喷射线比边缘处的喷射线喷射速度快得多,等离子体的喷射速度 Vcf600km/s,电流片的中心部分

8、被拉长了,磁层鞘与相应的数值模拟以及重联层的分界线20附近也发现了类似的喷射线19。图 1 所示的磁重联区域的上半部分包含很多复杂的重联过程,此时也有一个等离子体的扇形流出区域。然而与之前的电流片有所不同,局部磁重联的过程伴随着一个电流层。在二级电流层的一端有一个耀斑环在另一端有一个等离子粒团,图 1(e)用一个环绕的粗粗的黑色虚线表示。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片明亮的区域(用红色实线标注)分别代表了等离子粒团的前导和末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等离子粒团的末端与二级电流层相连。图 1(d)的模拟图中也可以看到一个等离子粒团,这个等离子粒团产生于第一个电流层内部并且快速增长。等离子粒团快速喷射导致

9、磁场线重联,从而生成二级电流层并发生磁重联。图 1(c)的实验结果表明,运输运动模糊图像表明等离子粒团是向上运动的。等离子体团的生成过程需要进一步更详细的研究,图 1(c)中可识别的特征在图 1(e)中也有所体现,往后也需要做进一步更加详细的研究,我们的实验结果支持 Shepherd、Cassak21、Uzdensky、Loureiro 以及 Schekochihin22的观点,同时对分析太阳能突变和天体物理事件起很有利用价值23,24,等离子体团弹射过程中磁重联区域上下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电流层时很不稳定的,任意很小的干扰都会导致等离子体团的快速弹射。正如 Uzdensky、Lour

10、eiro 以及 Schekochihin22所说,等离子体的弹射过程是随机的。X 射线与发射光谱图像更加具体的体现了初级电流层的的特征,图 2 是 x射彩图 2. 一个典型的 x 射线针孔图像,包含实验装置和两处相应磁场强度曲线的叠加图。电场扩散区域的中心区域的 x 放射线最为明显宽度是 85m。在剖面 L2 处的两个中央发射峰分别对应着扇形区域的两侧的电子放射线。线针孔图像,强烈的 x 射线来源于一个位于激光斑点之间充满稠密等离子体的狭长区域,柔和的 x 射线来源于扇形区域,狭长区域是离子扩散区域,直径为50m250m 镍钛合金线与目标平面平行可以判定初级电流层是正常的。如图2 所示在没有镍

11、钛合金线的情况下等离子体喷射在出现在下表面,上表面被屏蔽,电流层的长度大约为 50m 表明磁重联区域19的准二维(2D)性质,然而长期以来等离子体系统很不规则,这是由横断面的不稳定引起的强烈的湍流状态12 造成的。图 3(a)是共振谱线的空间分布决定了电子能量流出的横截面尺寸25,图 3(b)是空间集成线光谱,尽管镍钛合金线还是处在激光产生的Al 等离子体的横向扩张路径中,钛等离子体的共振谱线仅仅出现在中段区域(80m150m) 。由图 1(b) 、图 1(c)和图 1(e)中偏下方的图像可知相互平行的电子能量喷射线已经形成了。钛的共振谱线的两边连续不断的喷射都是来源于铝等离子体,吉文等人的实

12、验模拟表明扇形磁重联区域的等离子体流出物与相互平行的电子能量喷射线是由感应电场、电子惯性、洛伦兹力以及发散的动量通量的竞争和平衡引发产生的19。然而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磁重联的物理过程,我们仍需要做更多综合性的实验19,20。彩图 3.(a) 钛丝(c)铝电流层, (b)和(d)钛和铝的典型光谱线以及使用非局部热力学平衡模型得到计算结果, (e)由(d)得到的局部 Al 等立体的温度、密度,实线和虚线代表了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温度,这些数据来源于水动力学准则。这张图体现了相关的实验部件。图 3(c)还表明 Al 等离子体喷射氦 射线与铅合金 射线,图 3(d)是随空间转变的线光谱,Al 在自由膨

13、胀的边缘的 x 射线光谱,图 3(c)沿着 P3 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清晰的氦 射线的另外还有一条模糊的铅合金 射线。从非局部热力学平衡计算,我们发现等离子体区域的温度为 440eV,密度为 2.51019cm-3这与干涉测量值一致。等离子体中心放射的 x 射线光谱,图 3(c)中沿着 P1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条饱和的氦 射线与一条相对较粗的铅合金 射线,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譬如锂离子等的一些离子放射出来的伴随射线,说明了一个电子温度温度是 570eV,密度是 4.81019cm-3,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图 3(e)是通过实验与水动力计算得到的电子的温度与密度,电子能量喷射线作用于钛丝释放钛等离子体

14、,钛等离子体的温度是 2300100eV 密度是 3.20.51023cm-3,无论是温度还是密度都比扩散区域的高,这是因为平行射流电子的射流速度远远大于 600Km/s。电子和离子惯性长度计算值为 de=c/ pe=0.77-1.06m,d i=c/ pe大约是54-75m,上式中 c 代表光速 pe( pi)代表电子(离子)等离子体的频率,ne是电子密度为(2.5-4.8)10 19cm-3,离子电荷平均值 Z 为 10。图 2 中离子扩散区域的宽度是 85m 试惯性长度的 11.5 倍。EDRs 对光子能量范围的变化十分敏感的宽度可由两个方法得到,如图 2 所示当电位大于 1.5KeV

15、时 x 射线的小孔图像可以观测出 EDRs 的宽度分别是 7m 和 15m,惯性长度为 10-15m.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为 532nm 时的偏振放射图像可以观测到三条 EDRs 的宽度为 55m。两种测量方法得到两个不同的 EDRs 宽度值表明 EDRs 中心区域的温度比边远地区我的温度高。当 eMFP 为 114m 时电子平均自由路径大于电流层宽度。离子渗透深度与 Sweet-Parker 宽度比例为 101,因此在快速重联的过程中霍尔效应的影响最为明显26,二次碰撞对电流层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同时假定二次碰撞对 PIC 模拟系统的影响为 0。下文会对等离子体的磁重联区域的具体特征以及 B0

16、值为 3.75MG 的磁场分界线进一步推断,如图 1 所示假定 Alfvn 的上线速度 VA为 720Km/s,实际测量所得两侧 EDRs 射线的速度为 600Km/s 近似等于计算值,虽然中心区域 EDR 射线放射起始点晚于两侧射线起始点但是放射速度很快能够很快追上两侧区域的放射线。我们通过对实验效果有明显影响的参数的考察开展磁重联区域的 PIC 二维模拟过程,除此之外还考察了较大电子质量(m i/me =100)以及相对较低的光速(c/V A=30)对实验效果的影响27,以哈里斯电流层的离子惯性长度为初始状态,实验是在一个 LxLz=12.8di102.4di 的模拟箱中进行,磁场强度 By=0.2B0 ,B 0是 磁场剪切力的来源用来模拟磁场的拓扑结构。在初始状态下,等立体的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