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75643405 上传时间:2021-03-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 两型社会构建下武汉生物产业的发展:调查、思考与建议基于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指导老师 罗良文主 持 人 杨广斌 参 与 人 胡艳 施戍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制目 录一、关于生物产业的界定问题1二、生物产业发展对武汉两型社会构建的意义21.武汉自身能源结构状况32.武汉能耗与周边地区比较33.发展生物产业意义44.发展生物产业的紧迫性5三、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61.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意义62.武汉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63. 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概况调查74. 光谷生物医药

2、产业基园区建设调查95. 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园区科技支撑状况调查106. 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状况调查117.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调查128.光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评价12四、对武汉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131.完善体制创新132.促进市场发育133.鼓励技术创新134.加快人力资源开发135.加强产业竞争力基础建设136.积极招商引资147.完善税收政策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两型社会构建下武汉市生物产业的发展:调查、思考与建议基于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施戍杰 胡艳 杨广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生

3、物产业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发展生物产业与构建“两型社会”的大背景相契合,有利于产业承接转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武汉作为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科研城市,在生物产业方面一直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对武汉而言,思考其在两型社会构建下的生物产业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在界定生物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以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实证研究对象,试图管中窥豹,探讨武汉一般性生物产业基地的优势和缺陷,并拟对武汉市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两型社会;生物产业;思考建议;实证研究生物产业所彰显的产业效益、生态效益和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国家的注意,成为了各国工业

4、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目标。2007年,我国发展改革委编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旨在推动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化工作。规划中提到,要“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在此背景下,湖北省武汉市建立国家生物产业九峰创新基地,积极发展本地生物产业,力图使其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构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从生物产业的产业性质出发,将发展生物产业与构建“两型社会”结合考察,探讨生物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并以武汉市九峰生物产业基地这个集群作为切入点,研究武汉市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拟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关于生物产业的界定问题从目前的文献

5、来看,国际上对生物产业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范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生物产业的界定存在差异,甚至连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学科关于生物产业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归纳各种观点,并按照我国的一般性解释,生物产业可定义为以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从时间和技术概念上划分,它包括传统生物产业与现代生物产业两个部分。传统生物产业是指运用传统工艺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加工处理,制造市场可流通商品的经济实体的一种产业形式。而现代生物产业则是指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行业,制造市场可流通的商品并规模化生产的经济实体的总和。从生物产业的定义来看,生物

6、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本文中,所涉及的生物产业的概念更倾向于现代生物产业。因此,按照本文对生物产业的界定,生物产业可划归为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根据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生物产业可划分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五个方面。从界定的生物产业概念来看,生物产业具有以下性质。第一,高科技性。生物产业,尤其是现代生物产业运用了大量的新兴宏微观生物技术,是将高科技融入现代生产的典型产业。第二,低能耗性。生物产业所运用的技术与生物密切相关,如基因工程,是利用遗传密码的通用性改造基因,典型的运用实例是抗莠型转基因大豆。第

7、三,高附加值性。生物产业属于高回报产业,它的应用需要的财力较少也并不太复杂,并且在当今世界利润颇丰。有基于此,生物产业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其内含的“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的理念与当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两型社会”建设也正是相得益彰。一方面,就生态学的角度来说,生物产业代表着一种新型绿色产业的兴起。按照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相对于第二产业中的其他产业,生物产业的宏观环境成本和微观环境成本更低。其中,宏观环境成本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排放的废弃物所带来的损失;微观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

8、跟环境有关的财务活动,包括环境管理支出、环境投资评价、环境污染的税费和罚款缴纳等内容。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物产业意味着一种具有潜在巨大影响力大的技术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产业中的技术变革代表着经济处在不均衡的状态,经济学理论中强调经济系统总是朝着新的均衡方向发展。运用经济学来分析生物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选择。在生物产业的现实基础上,“生物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经济学家斯坦戴维斯(Stan Davis)和克里斯托弗迈耶(Christopher Meyer)于2000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此后被一直沿用并加以发展。托夫勒曾用“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

9、”来称呼社会历史上的三次大变革,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与三次革命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分别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而当今国内学者封展旗与杨同卫则明确提出了“第四次浪潮”的概念。其合著的第四次浪潮:生物经济一书,将生物经济从知识经济中剥离出来单独考察,认为生物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由于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生物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生物经济的地位可见一斑。二、生物产业发展对武汉两型社会构建的意义“两型社会”是在新时期里资源供求出现矛盾与环境承载能力受到约束的条件下提出的,特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

10、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武汉作为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从国际和国内现状来看,武汉发展生物产业对其“两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生物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就国内形势而言,“两型社会”构建下的武汉同样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着重体现在能源方面。1.武汉自身能源结构状况第一,武汉能源消费总体水平仍然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武汉消费的能源物质共30多种,其中主要能源物质有煤炭、焦

11、炭、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炼厂干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外购热力和电力等12种。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等四种能源为主,占比超过了80%。和1999年相比煤炭、原油、电力和焦炭等占比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汽油、柴油和煤油等上升了1.9个百分点;其他以焦炉煤气、外购热力为代表的等20多种能源占比上升了8.3个百分点。随着汽油、柴油、煤油消费量基数的增长,它们在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占比有加快上升的趋势。1999年,武汉市能源消费量(折标煤)2189.45万吨,2006年已达3828.17万吨,7年间增长了0.75倍,年均增长8.3%。但就能源储备而言,湖北本身

12、并非能源大省,武汉也不是能源大市,除水能外,其他能源基本上全部依赖外省供应。表1:武汉市主要能源消费(折标煤)对比表(万吨)能源煤炭原油电力焦炭焦炉煤气外购热力1999年消费量917.01390.49375.89309.2888.2745.68排名1234562006年消费量1891.64580.95178.24441.93129.05103.87排名124356能源燃料油炼厂干气柴油汽油液化石油煤油1999年消费量25.5814.966.392.730.610.12排名7891011122006年消费量29.5826.3642.2144.240.452.27排名910871211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http:/www.sta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