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5609436 上传时间:2021-03-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一、学困生的特点1、学习基础薄弱。概念模糊不清,公式法则定理记得不牢,一些解题方法和规律未掌握。表现为看书不懂,答题不会、作业不能按时交。2、学习兴趣缺乏。由于在数学学习中有困难,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害怕数学,不想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会越差。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应付和自卑心理。3、学习品质较差。学习品质一般是指学习的认真、踏实、勤奋、自觉、自制的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态度消极,作业敷衍应付,有时喜欢抄袭作业,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4、参与意识不浓。这些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也

2、不愿与同学交流。上课不愿看书,不愿参与活动。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对探索过程不愿参与。这种心理妨碍了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二、学困生的成因脱离学情,教法不当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1、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不得力或不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阅读与数学思维训练等。2、对学困生关照不够。上课提问与平时指点对优生多一些,对学困生少一些。在批改作业时,对差生造成错误的原因未能具体分析,当面指正。3、在升学的压力下,为了提前授完新课,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加快了进度,删去了一些必要的探求和推导过程。同时,还打“疲劳战”,搞“题海战”

3、,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把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变成了习题课、考试课,最后变成了部分学生的“厌恶课”。三、学困生的转化1、填补双基缺陷,完善知识结构。基础知识缺漏是影响学困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学困生原有知识技能缺陷的弥补。(1)强化复习,及时补漏。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主要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经常复习巩固。因此,对学困生一方面要提出复习要求,另一方面要利用课堂提问检查他们知识的复习掌握情况,发现漏洞及时补上。(2)当堂所学知识当堂消化。对每节课所学内容要及时检查反馈,发现问题当堂给予解决。(3)面批作业。作业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一种手段

4、。因此,学困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批方法因人而异,即使做对的题,也可对学生进行直接询问,通过面批查漏补缺,帮助他们理解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2、分层疏导,辨症施治学困生好比医院的病人一样,我们当教师要学会当医生,要根据学困生的“病态”分层次疏导,辨症施治。学困生的“病态”,大致为:(1)顽皮症。这类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但这只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教师要捕捉他们这种心理,尽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体验到过去不曾享受到的成功的快乐。(2)粗心症。这类学生一般知识上没有太多的缺漏,思维方法也不差,但是做起作业来,不是抄错、看错就

5、是漏写漏算,做完作业后,也不认真检查。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经常提醒他们,同时尽量安排上台演板、读题、回答问题等。(3)偏科症。这类学生一般不属于智力问题,而是各种原因逐渐使他们偏爱文科,厌弃理科。对这种学生,教师首先要找他们交心、谈心,找准他们心中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长善救失。一方面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从“失败者”转变为“成功者。”3、建立学困生错题档案库。设立学困生错题档案库就是把学困生作业中、试卷中最基础的错误,或一些典型性错误摘抄下来,装订成册,专人专页。其目的是进行跟踪观察,教师可以从“题库”中研究发现各自的知识缺陷,思维方法等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时具有针对性,属于共性问题集中讲评,属于个别问题个别指点。4、对学困生进行感情“投资”。以上三种做法只能为学困生创造客观的学习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要转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要真切地关心爱护他们,耐心细致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对他们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感化他们,才能真正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