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379****76 文档编号:175474491 上传时间:2021-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为推进全县新型农村社区的有序发展,近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长山.韩店.黛溪.西董.好生等镇(街道)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各镇(街道)新型社区的建设情况,实地查看了新型社区的进展情况,并与县直单位.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邹平的重要内容,按照“镇驻地村向城镇

2、集中.壮大中心村.合并偏远小村.保留特色村”的原则,探索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工新农村社区84个,涉及129个村,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完成投入37.4亿元。2021年,我县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按照建设模式,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一是城中村改造型按照先建设安置房.后拆迁安置的原则,统一规划,将土地征为国有后公开出让,再综合开发。如北关.黄东.黄西等19个村开始实施,建成公寓楼90栋。二是村企发展联合型社区建设依托企业注资,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村企双赢。如韩店镇西王社区以西王集

3、团为依托,联合开河.小言等村建设社区。企业先期注入资金用于社区启动,村民入住社区后,收回资金归还企业,置换出的土地由企业优先使用,既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也缓解企业用地紧张问题。三是行政村整合型对规划不再保留的弱小村.偏远村,实施规划控制,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中,由强村带弱村.由大村带小村,村与村合作搞社区建设。如长山镇光明社区由小牛.大由等6个村联合建设;好生街道规划建设了大社区,每个社区辐射35个村,大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建设用地6838亩。四是经济强村带动型由群众出资.村集体出面组织,自发进行以公寓楼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如西董北禾社区.焦桥后三社区。五是中心辐射型由企业投资在小城镇开

4、发建设社区,以优惠价格卖给群众,吸引群众向镇驻地集中,如明集镇四季花园社区。六是整村迁建型对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部分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如好生街道李营村建设了7000平方米的公寓楼,64户居民全部迁入山下新居。二.主要做法(一)政策引导,多措并举。各镇(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长山镇规定,群众入住社区并及时拆除旧房.上交宅基地,在享受成本价购房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三年分别给每户每处宅基地3万.2万.1万元

5、的补贴。同时对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后,由镇财政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好生街道规定,每建设一幢30户以上的社区居民楼,财政补助10万元;对达到标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给予1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推进社区建设和农民群众积极搬迁入住社区的积极性。(二)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全县共建成以一站式服务中心.生活超市.农资超市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点560个,生活垃圾中转箱265个,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娱乐设施

6、建设,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均建有“三室一点一网一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即图书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基层党建远程教育网和文体活动广场)。同时,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现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三)典型带动,强力推进。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载体,不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用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思想认识和建设新型社区的信心。同时,制定出台了邹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和步骤,进一步规范了建设程序。三.存在的问题(

7、一)部分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农村群众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且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因社区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加之数万元的楼房搬迁资金,部分低收入群众难以承受,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二)规章制度落实有待加强。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型社区要坚持先拆后建的原则,手续完备后方可开工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先拆”群众安置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社区建设多为“先上车.后买票”,先建后拆,在手续不完备情况下开工建设,导致后期因“拆迁难”等因素,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村变两村

8、”等不良现象。(三)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短缺仍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目前,新型社区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靠建设方垫资,同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期较长,资金到位慢,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缺口。(四)社区建设土地协调难度大。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难题。国家虽然给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一方面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另一方面,不少村民个人利益至上,还存在一些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四.几点建议意见(

9、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通报等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简化办事程序。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和村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成立社区党组织,由责任区党总支书记或从合村并居的村(居)党支部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二)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要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要做

10、好增减挂钩和土地出让等融资方式,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兑现时限。同时,各镇(街道)要认真研究省.市.县制定的资金.信贷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做好对接工作,最大限度的用活.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三)完善政策扶持,积极破解土地难题。要探索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健全土地调整置换及金融互助等方面的各项配套政策,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从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综合整治.用地指标周转及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入手,破解用地瓶颈和拆迁难题。(四)制定发展规划,做

11、好设施配套服务。在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基础上,各镇(街道)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详细规划及养老.医疗.计生.交通.环卫.金融.信贷.社会救助.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专业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等通盘考虑,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严格落实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民心工程”。(五)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社区规范建设。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社区建设房屋拆迁.用地指

12、标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切实避免“先上车.后买票”.“一村变两村”的不良现象,促进社区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要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启动,严禁强推硬上.“一窝蜂”。同时,要根据“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原则,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社区建设模式,避免“千区一面”。(六)推动产业发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优惠发展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引导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强化技能培训,吸引劳动力就近到产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就业,扶持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帮助社区居民增加收入。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